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物秸杆还田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等造成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严重。农作物秸秆中含有大量氮、磷、钾及其他微量元素。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但不同作物品种不同产量水平条件下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产生的作用有所不同。通过两年试验得出棉花、小麦、玉米不同产量水平条件下的经济系数、秸杆还田量、秸杆养分还田量及秸杆还田后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情况,为精准施肥、培肥地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郑宁 《科技咨询导报》2010,(34):118-118
在宁夏进行精耕细作,秋耕使土壤肥力状况向有利方面转化,创造有利于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特别是在干旱地区可提高作物出苗率和播种质量,提高土壤养分供应能力,系统消灭杂草保护作物生长。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连续27年不同施肥小区土壤肥力差异的分析研究表明,多年连续施肥可以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及作物产量,调整和改善土壤PH;单施化肥或有机肥——无机肥混和施用,都可以增强土壤养分含量及供肥强度,有利于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4.
肖蓉 《科技潮》2008,(6):35
黄元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科学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数字土壤、土壤作物系统水分和养分的耦合建模和节水农业领域研究。2003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相似文献   

5.
在3代杉木林采伐迹地营造杉木火力楠混交林(5:2)并进行对照试验,结果表明:10年生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土壤结构和水分性能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土壤腐殖质品质朝好的方向转变,土壤养分贮量和供应强度有所增强,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土壤生化活性增强,土壤肥力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西南环境移民示范区农业土地利用对土壤肥力变化的影响 ,以便更好地指导移民对土地进行合理的综合性开发 ,特对肯福环境移民示范区移民迁入前和移民迁入后第三年示范区的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耕层土样的 8个土壤养分指标 ,结果表明 ,示范区土壤肥力整体上呈下降趋势 ,但不同的养分元素含量变化又有差别 ,并且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养分元素含量变化也存在差别 ,宜林类用地土壤肥力降低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7.
正如何提高农作物水分、养分的利用效率,培育适应逆境土壤高产优良作物品种,是我国农业学研究的重大课题。2015年11月1~5日,"作物养分高效和高产分子基础研讨会"在杭州举行。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寿惠霞教授和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James M.Whelan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会议邀请包括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Steve Tyerman教授等在内的7位外国专家及国内相关领域教授学者参会,就作物养分高效和高产的分子基础和育种实践的前沿和热  相似文献   

8.
不同植物种类或作物品种,由于长期的培育形成了一定的遗传性,它们所要求的日光、温度、水分、空气和土壤矿物养分各有不同。从这一观点出发,所谓高产或低产作物、速生树种或慢生树种都不是绝对的,必须同外界一定的生态因素联系起来考虑。某种植物栽种在符合它本性要求的土壤和气候  相似文献   

9.
结合多年的田间试验研究,对前人诸多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农田水肥效应大小与试验方法有关,田间试验与模拟试验得到的结论相反。主要原因在于研究中"水"的概念各不相同,从旱棚试验或盆栽试验的结果推断水肥效应与实际情况相距较大。多数情况下,养分亏缺仍是北方旱区作物增产的主要限制因子。灌水的效果取决于土壤底墒、生育期降水、土壤肥力及灌水时期等各种因素。在现有的水资源条件下,提高养分供应水平是北方旱区大部分农田作物增产的主要途径。加强夏闲期降水的蓄积、提高土壤底墒是冬麦区作物高产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从过去掠夺式种植到现代集约化经营,必然会产生供求、用养的矛盾。因为作物生长发育需要养分、水分、光照、空气、热量等条件。作物对这些条件的需要,犹如人类生存对食物和水的需求一样。作物所需养分分有16种,都各有作用,而不能相互替代,因此缺乏某一种养分,就会影响正常生长发育。而土壤是一个开放系统,养分随水获物移去而耗散,相当长时间以来常量养分总是很快通过施肥得到补充,而微量养分却没有得到补给。所以目前微量元素肥料应用量的增产总量与作物产量水平提高密切相关。有机肥施用量下降以及高纯度常量化肥施…  相似文献   

11.
鹤峰县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建立适宜鹤峰县耕地土壤肥力现状和产业发展特点的作物施肥模式,依据国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平均每4 hm2采集1个耕地土壤样本,测试常规5项及中、微量元素,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参照鹤峰县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和农民施肥习惯,初步建立了鹤峰县耕地养分丰缺和主要作物施肥两大指标体系,构建了适宜鹤峰县耕地土壤和农业产业发展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路线,设计完成了16∶8∶16、14∶8∶18、14∶12∶14和15∶15∶15共4个鹤峰县主要作物施肥配方.  相似文献   

12.
为了获取玉米最佳施肥量、施肥比例、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筛选、验证土壤养分测试方法,建立施肥指标体系,掌握各个施肥作物数量,基、追肥分配比例,施肥时期和方法;摸清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能力、作物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  相似文献   

13.
土壤磁场改良剂──磁化复合肥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性是世界物质的一种属性,土壤具有微弱的剩磁,当加入土壤磁场改良剂后,会引起植物和土壤一系列磁生物学效应。土壤磁场改良剂──磁化复合肥作基肥,不但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而且能转化土壤养分,增加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作物生长中后期表现尤为明显。磁化复合肥转化土壤养分,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原因;粉煤灰能提高氮素矿化硝化作用和磁化作用。主要原因是磁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土壤速效养分变化趋势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颖  张丁娜  宋庆英 《黑河科技》2002,(3):F003-F003,60
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土壤结构好与坏,供肥能力的强与弱,作物产量的高与低。速效氮、磷、钾在土壤中呈动态变化,影响土壤速效养分发生变化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关键因素是施肥。科学合理的施肥,使土壤中速效氮磷钾保持在最佳相对平衡状态,既能满足作物产量需求,又不造成肥料浪费,这就是根据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作物需肥规律、作物目标产量而确定的平衡施肥。然而,多年来,我们一直走一条盲目施肥和经验施肥的路,其后果是土壤板结加重,施肥效益下降。当务之急,我们要吸取以往教训,找出相应对策,走出一条科学施…  相似文献   

15.
粉煤灰用于排土场农业复垦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排土场农业复垦中,使用粉煤灰改良土壤并进行田间试验。试验选择谷子作为种植作物,对施加粉煤灰后的排土场土壤进行理化性质分析,对谷子的株高、穗长、每穗粒数、千粒重、亩产量进行实测。测定结果表明,施加粉煤灰后,排土场土壤性质得到改善,土壤中有机质、全量养分含量及速效养分含量增高,阳离子代换量增高,碳酸钙含量降低。土壤中施加粉煤灰以后,有利于谷子的株高增长,粉煤灰施加量的多少对株高影响不明显;粉煤灰对谷穗长度和千粒重影响较小;粉煤灰施加量越大,每穗颗粒数越多,亩产量越高。粉煤灰、农家肥、化肥同时施入土壤中,其改善土壤肥力和农作物生长状况效果更明显;粉煤灰适量使用不会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16.
1978年对珠江三角洲20O多个土壤的养分含量进行了测定,现采用逐步回归法计算了各养分含量的相关性,土壤肥力与养分含量的相关性,常年产量与养分含量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杉木建柏混交林土壤肥力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杉木建柏混交林及杉木纯林土壤团粒组成、养分状况和土壤酶活性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与纯林相比,混交林土壤大团聚体数量增加,通气性和渗透性增强,土壤结构性能变好;土壤有机质、全量养分和速效性养分均得到提高,土壤保肥性能加强;土壤的水解性酶和氧化还原酶活性增强,土壤肥力提高。因此,杉木建柏混交林具有较好的土壤培肥能力,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混交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18.
随着棉花产量的提高,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数量呈递减率增加,管理水平不同,吸收的养分数量差异很大。棉花在不同重庆期吸收养分的绝对量和相对量有很大差异,地膜棉在盛蕾期提前进入吸肥高峰期,盛花结铃仍需要大量的养分。所以,控制前期旺长,防止后期早衰是地膜棉地膜棉施肥的核心。棉花生育期间,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尤其是碱解氮,与作物吸收强度及施肥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秸秆覆盖对冬小麦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黄淮海”一年两熟地区秸秆覆盖对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性状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试验表明:秸秆覆盖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加土壤养分有效性;可提高水分利用率及土壤的生物活性,明显地调节作物生长的水、肥、气、热等生态条件,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明显提高小麦的产量,增产可达到28.23%。  相似文献   

20.
付长江 《甘肃科技纵横》2007,36(3):54-54,49
随着设施灌的普及应用,尤其是膜下软管灌做为一种介于常规灌与滴灌之间的一种过渡节水灌溉方式;它能将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各种养分适时适量的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使软管灌技术和地膜栽培技术有机结合,并广泛用于大田主要经济作物棉花上充分发挥其节水、增产、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