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有清一代之《孝经》学,在整个《孝经》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清初,士大夫治《孝经》者,或承旧绪,或开新局,或被统治者当作宣明教化的工具等等,足称者鲜。迨及乾嘉时期,汉学勃兴,士人为学者多精于名物典制的考据、训诂,群经渐有新《疏》,惟《孝经》文字明畅、言简意赅而独阙之。道咸以降的晚清社会,内外交困,民生多艰。士人不管是治汉宋学者,还是治今古文经学者大都更热衷于以学术来敷世用。因而,这一时期的学术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发展而又彼此交织的局面。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孝经》学的发展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主要表现为:乾嘉汉学视野下的《孝经》考据与义理之学;汉宋调和语境下的《孝经》诠释之学;今文经学思潮影响下的《孝经》阐"微"及致用之学。  相似文献   

2.
张之洞作为晚清的一位思想家,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他的中西文化观,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由于其阶级的局限性,他强调以中学为主,辅以西学,调和中西学的方法则是"会通",以西学来补中学.这一思想理论的提出,在晚清的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由于这种思维模式本身的矛盾性,它不可能达到张之洞所要达到的目的,即"正人心"和"开风气".  相似文献   

3.
在晚清经学史上,张之洞是位重要的人物。他以经学入仕,其治经学先倾向古文经学,崇尚汉学,后主调和汉宋之学。在"中体西用"的思想中,亦有其经学思想的体现。他的经学思想在晚清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在周济的"比兴寄托"词学理论的提出之前,虽然也时有人倡导,但却都无甚影响.而在晚清民初山河破碎之时,以美刺为内容的"比兴寄托"有了接受的条件和允许其发展的空间,为晚清民初词学思想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平步清是晚清浙东一位重要的文献学家,他学识渊博,著述丰硕,在刻书、校书及目录学思想上均有独到之处,是浙东学术在晚清流风余绪的传承者。他对乡邦旧籍与乡贤文献的董理、刊刻成绩卓著,为浙东学术勾勒出黄宗羲直至章学诚的传承脉系,在浙东学派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晚清诸子学研究中,由于西学的广泛传播、"西学中源"说的再次兴起和研究方法的内在需要,出现了"以西释子"的学术特色。其发展在晚清大致经历了从通过西学对诸子的再注解来发掘诸子中的自然科技,到阐发诸子中的现代价值观念两个阶段,出现了一系列"以西释子"的学术专著。由于这一学术特色的出现,为中国近代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推动了西学的中国化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也促进了儒学独尊地位的瓦解。  相似文献   

7.
本通过对《中国晚清学革命史》一书的评介,突出了这一新在近、现代学变革中的历史地位和续史意义,并通过对该书内容特点的论述,肯定了其在近代化历史建构中的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教师"教"、学生"学"数学新知识时,要紧扣课程标准,注意到"瞻前顾后"."瞻前"是以旧知识引领,认识新知识,并对"新、旧"知识进行梳理,在理解、积累的基础上加以应用和升华."顾后"是为了再更新,为以后学习新的知识奠定牢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粱启超的文学革命理论的基本内容:破坏旧体系,建设新体系。进一步论述了该理论对晚清新文学运动尤其是白话文运动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富强教授认为20世纪的"壮学"研究在空前繁荣之下,存在缺乏深度的田野调查和新概念、新理论不足等缺憾;突破20世纪"壮学"研究的旧格局,需要新老学者共同负起责任,走进"山野",积极开展以深度田野调查为基础的个案研究,同时努力学习,引进西方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将之融会贯通地运用到壮族历史、社会、文化的研究中去,求得认识上的升华。  相似文献   

11.
张之洞之所以成为晚清时期重要人物,这与他具有儒者强烈的时代意识、勇于任事、关心国家命运的精神品格密切相关。这些精神品格使他:积极接受相关的西学,为儒学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勇于任事,敢作敢为,所到之处皆努力开创新局面,以图解决社会问题,发展社会经济;主张坚决抵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民族利益。从而使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明末艾儒略将天主教及西学传至莆田这一文化名邦,并广交莆田知名士大夫。在传教与交游过程中,艾儒略对莆田天主教信仰的兴起和发展做出开创性工作;对民间信仰的批判使得中西之间的"礼仪之争"最早在莆田呈现;其"西化"的儒学无形之中影响甚至转变了部分莆田士大夫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晚清社会内外交困、危机重重。学习引进西学是清廷应对危机唯一有效的手段。西学的引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张之洞从不知到漠视,从片面肯定到大力兴办洋务,再到力主体制全面变革,其一生的行走轨迹与晚清社会危机渐深、西学渐入的节拍相应和,是晚清社会的典型映像。  相似文献   

14.
棍噶扎勒参是清末时期甘肃省卓尼地方的僧侣,为弘扬佛法他远赴漠西蒙古,适逢战乱,奉还律仪、征战疆场,由于其在维护北疆的卓越功绩,清廷册封其呼图克图并赐予印信。但是在清廷册封棍噶扎勒参呼图克图以及印信的问题上,清代史料与其传记所载有所不同。文章以此为契入点进行考证分析,为深入了解棍噶扎勒参呼图克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清朝初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先后出现过两次闽粤人民移居泰国的高潮。随着华人的出国,尤其是潮汕人的出国,妈祖信仰开始在泰国传播开来,其传播时间至迟在清乾隆年间。潮汕华侨称所崇拜的妈祖称“七圣妈”。妈祖信仰体现出既保留中国宗教传统又部分与当地宗教文化融合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王夫之,作为明清之际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代表性人物,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传统学术而言,既是总结性的批判,同时又闪烁出现代意义的光辉。在其诗学、美学思想之中,对“情”与“景”的论述尤为全面,许多方面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突破了前人的局限,将情景学说推向了新的理论高峰。  相似文献   

17.
世界宗教发展趋势中的中国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宗教发展呈多元化、世俗化趋势,宗教冲突明显增多。这种趋势对中国的宗教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国藩是一个极具影响又颇具争议的人物。身处晚清政府走向衰落时期,他用自己的才识捍卫清王朝统治,是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优秀人物;而血腥镇压了太平军,也是屠杀农民起义的刽子手。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继承者,又是传统文化的忠诚卫士。在外国列强紧逼的情况下,能看清形势,倡导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曾国藩在历史上的客观作用,远远超过他的主观动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