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什么是“青春期”?这是个无法简单回答的问题。有人把它看作是“急风暴雨期”;也有人把它视作反抗或逆反的确立期,学者们称之为“心理断乳期”;也有不少人把它讴歌为人生最灿烂美丽的一段日子。  相似文献   

2.
火星属类地行星,因其鲜红色外表在古罗马神话中被称为战神玛尔斯,希腊神话中被看作战神阿瑞斯,中国则称之为荧惑。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甚至认为火星上存在火星人。随着人类发射的火星飞行器的探测成功,打消了火星上存在着生命的想法,但对火星的探测兴趣仍然不减。其原因在于,火星是地球的近邻,其特征在许多方面与地球极为相似,探测火星对于研究地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996年,美国天文学家Carl  相似文献   

3.
田慎鹏 《科学世界》2012,(10):96-96
2012年8月有两件航天大事,一是月初“好奇号”火星车成功登陆火星,引发了航天迷们的无数遐想;另一件发生在月底,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NeffAlden Armstrong)去世。一个开始,一个结束,都与美国宇航局(NASA)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中存在许多理论矛盾和困境:在原罪问题上,奥古斯丁把原罪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人的骄傲,这一理论与他强调人类的“社会性”相矛盾;在恩典观上,奥古斯丁的“神恩独作”的观点导致在救赎问题上的预定论,造成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在自由意志问题上,奥古斯丁前后期的自由意志理论不一致,在维护上帝的至善性和绝对权威之间陷入困境。造成这些理论矛盾和困境的原因是奥古斯丁僵化地坚持上帝的“完善性”,而这又是由他的坚持信仰先于理解的态度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案例】当前,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有许多时髦的提法:有人认为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有人认为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有人认为学生是“上帝”,教师是“店小二”。在这些观念的引导下,在一些公开课或观摩课上就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一堂课几乎全由学生活动代替师生的共同活动,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美学研究中主观派认为美是“自然的人化”,是人的主观意识的“外化”和“物化”;客观派认为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界无须“人化”,自然美在人类社会以前早已客观存在;主客观统一派主张美是“自然的人化”,但认为美是主观意识与客观自然的统一;客观性与杜会性统一派虽然强调美是“自然的人化”,但认为美是社会实践在对象上打上人的印记,体现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赵启光 《科技潮》2000,(11):76-77
美国哈瑞斯民意测验(HarrisPoll)最近调查了美国各地1010人对世界18个国家的态度。据其8月31日公布的调查结果,美国人认为中国是朋友的比例最低,认为是敌人的比例最高。把中国看作“亲密盟友”的只有百分之三,把中国看作朋友的只有24%。27%的人把中国看作敌人,这一比例几乎比排在第二位的敌人俄罗斯高一倍。哈瑞斯民意测验自称这一测验误差为3%。我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翻译"竞赛论"和"优势论"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静 《韶关学院学报》2005,26(4):106-109
许渊冲认为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化之间的竞赛,译应尽可能发挥译语优势,利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竞赛论”与“优势论”把学翻译中真与美的关系看作一种动态变化的调整和平衡。“竞赛论”与“优势论”对忠实、真与美等问题的见解旨在使译作更接近潜在读的期待视野,这也是与翻译研究的“化转向”相一致的.实际上给中国翻译实践与理论指出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现代科学认为,火星是一颗“寂静”行星,整个星球被砂土和尘埃覆盖,没有火山活动迹象,而所有地质作用过程都是在过去发生的。但是最新研究表明,从地质观点来看火星内部比原先认为的更复杂、更活跃。《今日宇宙》报道,火星地表拥有火山生成的多种矿物。  相似文献   

10.
弥尔顿心中的上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17世纪伟大的的诗人弥尔顿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但他同时又是上帝的一个忠实信徒,《圣经》是他生活的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生命的支柱,创作的源泉;但他又是一个学为己用的人,经他创作加工过的《圣经》故事和人物都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用来为他所终身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服务,在他的作品中,“上帝”时而是一个最高道德的创导者,时而是一个令人憎恶的暴君,时而是一个心胸狭窄,贪婪的主,时而又是一个严厉的父亲……。诗人的神学思想和革命思想的矛盾使他在不同的作品中把“上帝”这个被基督教徒顶礼膜拜的神圣的偶像塑造成了各种不同的矛盾人物。  相似文献   

11.
和谐--最高的审美理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和谐是中国人最高的审美理想,其表现是:认为美存在于和谐之中,美的本质是和谐;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把“天人合一”作为最高的审美境界;追求和谐的社会关系,要求人与社会的关系和谐,要使家庭和谐,要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追求和谐的艺术,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和谐,艺术的作用是对人的心理与社会进行调节,使人的心理与社会关系和谐,文艺作品追求和谐的美。  相似文献   

12.
美国宇航局计划在2009年对火星进行再一次探测,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微型实验室——“生命分析器”,专门用来寻找火星上存在生命的迹象。“生命分析器”可以记录火星土壤中有氨基酸和左氨基酸的相对含量,科学家认为,其中一种氨基酸占优势是火星上存在生命正确无误的特征,至少是在遥远的过去存在过生命。  相似文献   

13.
贝克特的剧作《等待戈多》自问世以来,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热议的话题。戈多究竟是谁,至今众说纷纭,有人说是上帝,有人说是类上帝,有人说是波卓,更多人认为该剧的重点不在“戈多”,而在“等待”。但“等待”的意蕴可以是不确定而多元的,在探索的过程中体味探索的过程或许才是人们最终追求的。  相似文献   

14.
在后现代的消费文化中,体验经济倡导把经营生产看作是舞台与剧场,生产出惊险性、娱乐性、奇异性以及感性化特点的产品与活动。这种体验经济给人们带来的问题是:日常实际需要与形式感受之间的分离,使人成为追求虚幻感性体验的漂浮存在;影像生产对技术的严重依赖,人有被技术奴役的危险;意识形态“物质化”倾向使审美抵制成为一种乌托邦。  相似文献   

15.
《青年科学》2014,(1):32-33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荷兰一家名为“火星一号”的公司在2013年1月8日宣布,计划在2023年把4名宇航员送上火星,并在那里建立一个聚居地,以后每四年,“火星一号”公司都会送去4名新人,这些人主要承担科学实验及寻找火星上生命迹象的任务,并且他们将在火星上度过余生。尽管这是一个没有返程票的火星之旅,却吸引了众多的报名者,他们来自各个国家的各个行业,老板、程序员、护士、牧师……其中中国报名者达到450人之多。  相似文献   

16.
科技事件     
多重因素叠加造成中国北方大旱;“凤凰”号可能发现火星液态水滴;新技术让脑损伤患者与人“交谈”;胚胎干细胞疗法安全性研究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7.
《圣经》中的伦理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有关“罪”与“爱”的阐述既体现了宗教的神圣性,又对现实人生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从人性本恶出发,基督教认为人具有有限性,故需时时反省,忏悔。而耶稣被钉十字架,则表达了上帝对人的无尽之爱,俗人需以上帝为榜样,以博爱之心宽恕他人之过。  相似文献   

18.
当前高校学生的性意识开放,公开化程度较高。21.2%的人对“性”感兴趣,有59.7%的人认为“性”不需要回避,14.6%的人表示对“性”无兴趣,表现出厌恶“性”的只占到3.1%。40.1%认为上大学谈恋爱正常,55%的人认为恋爱对学习没影响,18.9%认为恋爱影响学习;30.1%的人认为恋爱促进学习,31.4%认为恋爱是一种人生体验;14.5%认为是寂寞无聊;有占12.6认为随缘;而将恋爱作为结婚对现象仅占3.52%。在对婚姻最重要性”的调查中,49.6认为“爱情”重要,48.5%认为“责任”重要,4.98%认为志同道合,1.3%认为满足“性”。在调查中,24.5%认为“试婚”对婚姻有益。43.5%人对“试婚”选择模糊态度,不同意为32.4%。婚前性行为的调查中,11.70%不赞成,54.3%不支持也不赞成,33.6%赞成感情基础上的婚前性行为,5.3%认为满足生理需要,与结婚及感情无关,没感情也会发生性行为。44.8%认为婚前性行可以接受;48.1%认为双方愿意可以接受;10.2%认为应该谨慎。  相似文献   

19.
关于火星     
Anne 《今日科技》2001,(5):44-45
火星由于它发出特殊的红光而令人侧目,西方把它称为“战神”,中国古代则称之为“荧惑”。望远镜发明以后,由于观察到多种特性与地球相似,故一度被誉为“天空中的小地球”。关于“火星人”、火星生命等激动人心的问题争论了近一个世纪。 火星的运行确实与地球有着相似之处,它绕太阳周期为687天,相当于1.9回归年,而它的自转周期仅比地球长41分钟。更令人惊讶的是它的自转轴倾角也只比地球的黄赤交角大32分。因此,火星上不仅有类似地球上的季节之分,还可明显的区分出 “五带”(热带,南北温、寒带)。此外,还发现火星上有…  相似文献   

20.
文学既是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呈现,也是人类在生存困境中所进行的精神突围。在这种精神活动中,始终灌注着自由的理想。西方文学精神发展的历程表明,西方人文主要以“理性观照”和“神性启示”两种方式达成自由。“理性观照”是以人的实践活动来求得人的解放与自由,这有理性主义与物体主义两种表现形式;而“神性启示”则在关于人生存的追问中,将人放在超验语境中言说人的存在,它呈现为上帝启示信仰和精神超越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