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浅谈中式菜名的英译及中国餐饮文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美食配美名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之一.中国菜品命名法主要分为写实和写意两类.本文从中国菜的命名和构词方式入手,初步探讨了直译、音译、意译、直译加注、音译加注、意译加注等六种中国菜名的英译方法,并对中国餐饮文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针对文化典籍中文化词的翻译,提出七种处理方法,即直译、音译、替代、意译、直译加注、释译、译出基本含义。这七种方法遵循的翻译原则是:既能表现出原文的文化风格,又能符合译文读者的文化习惯,从而实现不同民族的相互沟通与交融。  相似文献   

3.
红色旅游逐渐成为中国新兴的一种小长假特色旅游形式以及研学旅行的热门,甚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红色旅游外宣翻译对于传播中国文化、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原则和红色旅游外宣文本的特征,以功能语法目的论为指导,采用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注法及删减法对红色旅游外宣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4.
社会指示是语言结构中能反映语言使用者社会面目和相对社会地位的那些词语和语法范畴,主要指人称代词和称呼,有T/V两种形式。中英文社会指示词在语用规则与意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反映出中英两种社会文化的不同。在翻译此类文化负载词时,译者要充分认识到这两种语言中社会指示的异同,灵活地采取直译、意译、音译、加注解释等多种策略,以达到最大值等效翻译,实现译文读者与原文作者的成功交际。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有着较大差异。文学作品是文化中极具感染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语言中蕴含了民族特有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关注民族文化色彩,慎重、巧妙地加以处理。具体可采用音译、音译加注、直译、直译加注、意译、增译、代换、对译等方法,以达到既表达出原文的民族风格,又符合译文读者文化习惯的最终目的,从而实现不同民族的相互沟通与交融。  相似文献   

6.
理雅各《尚书》译本的最大特征是直译,在直译的基础上力求与原文一致,做到忠实和准确,当然在译文中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翻译错误,本文从措词角度,分析理雅各《尚书》译本的直译特征和其中的一些失误。  相似文献   

7.
新闻英语中众多的新词汇、多义词、习语、谚语等等,给译者带来了翻译上的困难。新词汇的翻译需要译者根据词的结构和上下文的意思,决定是直译、意译还是音译。多义词词义的确定,要依靠词语出现的上下文语境、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及主题等因素。引申词的词义则要从原词的内在含义出发,根据其上下文、作者的意图及所描写对象的思想来进行分析。习语和谚语的翻译中,可以采用内涵相近的表达、意译或直译,保留原词语的形象说法并加注。  相似文献   

8.
理雅各《尚书》译本的最大特征是直译,在直译的基础上力求与原文一致,做到忠实和准确,当然在译文中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翻译错误,本文从措词角度,分析理雅各《尚书》译本的直译特征和其中的一些失误。  相似文献   

9.
通过采用目的论为指导方针,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文中的文化负载词与传统文化典籍引文的翻译进行评析。根据分析发现,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以及文化背景,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与翻译策略,通过使用"直译+解释法""意译法""文化替换法"等多种方法,可以有效处理在外宣目的下的文化负载词和典籍引文的相关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从“云”在英汉文化中的对比入手,利用BNC语料库分析此类文化词负载词的不同文化内涵,论述如何在异化策略观照下翻译文化负载词,并且结合调查问卷建议文化负载词在翻译中应以音译为取向。  相似文献   

11.
汉诗英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而文化意象的传递是汉诗英译中一个棘手的问题。在汉诗英译中,译者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化意象,采取不同的文化意象传译途径,如音译加注法、直译补充法、意译法、由“表”及“里”法和补偿法等。只有这样,译者才能传达出原文的信息,译出其深刻的意蕴。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从文化视角探讨旅游文本英译出现的文化缺省现象,并提出汉译英过程中应采用必要的方法如音译加注释、释义法、直译加释义、删减法、套用法、编译等来进行文化补偿,认为它们是实现旅游文本在目的语中再现原文本功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孙珏 《科技资讯》2012,(27):187-187,189
新词,顾名思义,就是"新产生"的词,它的翻译有其独特的规律。新词的产生受文化、地域、语言、政治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字面翻译、音译、自由翻译、直译等方法来对新词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围城》这一经典小说中存在的大量文化负载词现象,分析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指出了译者为了尽可能地传意又保留原著的文化底蕴,而综合运用直译、意译和添加备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旅游景名中存在大量的四字结构,通过分析其语言功能和语言特征,认为四字景名的翻译应当在遵循交际翻译法和语义翻译法的基础上,结合音译、直译、意译和加注等具体翻译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旅游景名中存在大量的四字结构,通过分析其语言功能和语言特征,认为四字景名的翻译应当在遵循交际翻译法和语义翻译法的基础上,结合音译、直译、意译和加注等具体翻译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17.
理雅各的《论语》英译本出版于殖民时期的香港。通过考察其英译《论语》的缘起以及相关术语如"天""仁""德"和"贤"的翻译,揭示了理雅各作为英译者的真实文化身份——传教士。  相似文献   

18.
“空缺”(Lexicalgap)是指两种语言之间的词语或词义非对应现象。英汉词汇空缺的类型有对应词空缺和词义(外延意义、内涵意义、联想意义、感情意义)空缺。词汇空缺的成因有:生态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差异,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差异,认识观念的差异以及语言形式、体态语差异。译时可采取音译、移译、直译、意译、增译、易译和加注等方法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主流英文媒体在英译中国特色词语时,主要采取完全音译、音译加解释、完全直译、直译加解释或音译和直译加解释这些方法或策略。从外宣的角度讲,音译或直译加解释即解释性翻译的方法是外宣英译中国特色词语的有效方法。解释性翻译给"不折腾"的英译提供了方法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博大精深的《道德经》面世两千五百多年来一直吸引着无数东西方学者不断地对它做出新的阐释,使之成为除《圣经》以外译本最多的经典著作。1891年,苏格兰汉学家、传教士理雅各的译作历来是海内外翻译家重译《道德经》的重要参考,在翻译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文以理雅各的《道德经》译著为案例,简述《道德经》的地位、影响和语言特色,综合运用归纳法、比较法、分析法,通过细致的研读提出了理雅各在翻译中对于文化因素处理的三种方式。最后,文章总结理雅各的翻译策略及其意义以期为今后英译中国古代经典提供可资借鉴的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