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理雅各《尚书》译本的最大特征是直译,在直译的基础上力求与原文一致,做到忠实和准确,当然在译文中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翻译错误,本文从措词角度,分析理雅各《尚书》译本的直译特征和其中的一些失误。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的《礼记》英译本,从目的论视角探讨了理雅各对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方式,他主要采用了直译、直译加注、音译、音译加注和转换补偿等方式来传递文化负载词的涵义,其灵活的翻译策略达到了其传教的目的,同时也让更多的西方人了解到中国的古代文化。  相似文献   

3.
博大精深的《道德经》面世两千五百多年来一直吸引着无数东西方学者不断地对它做出新的阐释,使之成为除《圣经》以外译本最多的经典著作。1891年,苏格兰汉学家、传教士理雅各的译作历来是海内外翻译家重译《道德经》的重要参考,在翻译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文以理雅各的《道德经》译著为案例,简述《道德经》的地位、影响和语言特色,综合运用归纳法、比较法、分析法,通过细致的研读提出了理雅各在翻译中对于文化因素处理的三种方式。最后,文章总结理雅各的翻译策略及其意义以期为今后英译中国古代经典提供可资借鉴的技巧。  相似文献   

4.
理雅各英译《孟子》是儒学经典《孟子》向西方世界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看,里雅各英译《孟子》,不仅是自身能力和兴趣选择的结果,而且也迎合了其传教的使命。译本的成功体现了译者在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下,做出了最佳的适应与选择。  相似文献   

5.
《周易》的翻译研究大多集中于其文本内容的翻译,文章拟以传播学理论作为框架,从传播对象,传播效果以及噪音处理等方面对《周易》的译本进行比较分析,认为贝恩斯的译文优于理雅各的译本,但这两个译本尚有许多欠缺,《周易》在世界范围内更加广泛的传播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6.
《孝经》作为中国孝文化典籍的最具代表性作品之一,在典籍英译史上被翻译数次,其中经久不衰的作品之一当属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的译本。结合理雅各《孝经》英译本,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原则,以“三维”转换为方法,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探讨分析孝文化典籍英译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刘心竹 《科技咨询导报》2011,(13):160-160,162
<论语>的众多英文译本中,理雅各和韦利的译本较有代表性.本文主要探讨这两个译本对"礼"的涵义的英译,分析两位译者不同的翻译风格以及这两个译本的闪光点和一些误译之处,以便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礼".  相似文献   

8.
从十七世纪至今,《易经》先后被翻译成了多种西方文字。然而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学者对其做出了不同的解读和翻译。本文试图从阐释学的视角来分析理雅各和卫礼贤的译本的差异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9.
《诗经》是汉语古诗源头,在英语国家深受汉学家青睐,其中多篇都有数个英译本,《国风·召南·野有死麇》即是极具代表性篇章,理雅各(James Legge)曾于1871年、1876年和1879年三次翻译该篇作品。其中,1876年译本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在跨语言转换中经外在符号、内涵符号和历史文化等层面重构后呈现更加浓厚的经学特征和教化功能。译本中的二者形象不仅是原文中男女主人公形象重构,也是译者语言与历史文化观重构,形象变异与重构与译者所处历史文化模式形成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理雅各的《论语》英译本出版于殖民时期的香港。通过考察其英译《论语》的缘起以及相关术语如"天""仁""德"和"贤"的翻译,揭示了理雅各作为英译者的真实文化身份——传教士。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主流英文媒体在英译中国特色词语时,主要采取完全音译、音译加解释、完全直译、直译加解释或音译和直译加解释这些方法或策略。从外宣的角度讲,音译或直译加解释即解释性翻译的方法是外宣英译中国特色词语的有效方法。解释性翻译给"不折腾"的英译提供了方法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翻译“直译基础上的意译”提出了翻译“非信亦信”辩证观点,并结合中外翻译理论和实例剖析,对这一意译语言文化现象的合理性进行了理性阐述。  相似文献   

13.
深入福建省星级酒店餐厅进行调研,收集第一手闽菜双语菜谱语料,认为部分闽菜菜谱翻译存在着硬译、用词不准确、不符合菜单设计精简原则、信息传达不到位、地方烹饪术语误译、菜肴译名文化内涵流失等失误。从而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提出灵活运用直译、意译、音译、增词、注释等翻译对策,旨在提高福建星级酒店菜谱翻译质量,提升闽菜在外国客户中的形象。  相似文献   

14.
全中国学英语的人不计其数。其中不在少数的人们用英语交流的时候,其大脑要经过一个无声的,由母语即汉语翻译到英语的过程。但如果遇到想要表达某种意思,但又没学习过那些既定的英语表达法的情况怎么办?本文认为直译、意译法是对付这种局面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5.
所谓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和意译(free translation)这两个名词,如果没有一定的体系加以制约,就会变得完全没有意义;其实直译反对的并不是意译,意译反对的也不是直译;直译和意译是翻译过程中处理不同情况的主要方法,都是比较好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6.
隐喻是英语常用的一种修辞格,是语言中最重要的表达手段之一。运用隐喻,能形象而概括地说明问题,使文字生动,鲜明,富有表现力与感染力。英语隐喻可分为因袭,陈腐,标准和独创四类。在翻译成汉语时,可采用直译,直译加注,形象转换及意译等处理方法,以求得在功能、形式、文化上的等同。  相似文献   

17.
习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的沉积。十二生肖习语更体现了东西方不同的民族特色。文章旨在讨论翻译十二生肖习语时应该采用哪种翻译法。动物形象和意义相似的习语宜采用直译法;貌似不同,仔细琢磨意思比较吻合的动物习语宜采用意译法;借以比喻之物相同,而其内涵相异者宜采用借用法。  相似文献   

18.
“直译”和“意译”是百年难题,“直译”和“意译”没有统一的定义。翻译理论界一直把“直译”和“意译”的重点放在对译文和原文形式的比较上,认为重形式的翻译是“直译”,不重形式的翻译是“意译”。深入研究发现,“直译”和“意译”与形式无关,与词义有关,此观点是“直译”和“意译”重新定义的基础,因此推出翻译方法不是“直译”和“意译”,而是“直译”“意译”和“直译加意译”。“音译”是一个习以为常的术语,然而是一个错误的术语。  相似文献   

19.
针对文化典籍中文化词的翻译,提出七种处理方法,即直译、音译、替代、意译、直译加注、释译、译出基本含义。这七种方法遵循的翻译原则是:既能表现出原文的文化风格,又能符合译文读者的文化习惯,从而实现不同民族的相互沟通与交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文学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各个阶段所做的工作以及所扮演的相应角色,旨在说明文学翻译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还译者一个公正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