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在创新中不断的取得发展与进步,其人类本身也通过创新不断获得完善与提升。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无疑对人类社会发展起着强大的促进作用,并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教育将责无旁贷地要担负起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的责任。而语文,作为最主要的学习工具和最基础的学科,应当在教育改革中率先起步。所以把语文教育观念的创新提到日程上来,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代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健康水平不断下降,导致体育成为大规模社会化的独立文化。体育运动的目的在于追求精神与身体和谐发展,开启智慧,发展心理,康复疾病,改善人类生活方式,使体育运动的终极价值体现在对生命和生命过程中所能产生的干预作用上。  相似文献   

3.
李利强 《甘肃科技纵横》2006,35(4):214-214,194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永恒的主题,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从更新教育观念、理论联系实际、开放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环境、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阐述了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学校教育不断传递并创新着人类文化知识。从文化史看,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贯穿着文化冲突与文化整合的辩证运动,而学校教育扮演着文化冲突和文化整合之间的桥梁和枢纽的角色。本文从学校教育中的传统和现代文化、中西方文化、主流和亚文化以及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这几方面的文化的取舍来说明各种文化之间的整合关系。  相似文献   

5.
蒋智忠  覃健强  蒋紫娟 《科技信息》2012,(31):360-360,380
1构建与企业文化接轨的校园环境的背景 1.1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现代社会的开放性特征更加明显.教育不再是封闭式的教育。包括企业文化在内的一些社会主流文化已逐步渗透到了校园.学生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园内已感受到企业的气息。  相似文献   

6.
建设先进文化,推动文化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担负起为各种经济、社会环境、各种文化水平、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且与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状况及价值秉赋相一致的现代文化形式,以推动社会主义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伴随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教育的不断发展,艺术设计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艺术教育作为一种人文教育,是无法脱离本土化的、传统化的人文土壤而发展的,否则就会成为无根之树,痛失生命力与创造力。本文系统论述了传统文化对艺术设计的影响和中国艺术教育中传统文化缺失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区域民系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多元性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得以不断培育塑造的不竭的源泉。区域民系文化的研究与教育应是国民教育中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薪火相传、永续常新的重要内容,是主流文化的补充,是国民教育过程中弘扬和培养中华民族精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新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建设和开展语文综合性活动的重要资源,是新课程改革中校本研究与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她应该成为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区域民系文化的现实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在科学文化知识爆炸的今天,在做任何事都突出方法讲求效率的今天,我们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改革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学校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快速高效发展的原动力.更应该正本清源与社会发展同步与时代需求统一,这样,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必须不断的更新观点,不停的刷新理念,以便更好的跻身于课改的浪潮中,为课改的良性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国内外学术界对于传统文化关注程度的日益提升,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逐渐提上日程。高中学生在小学以及初中语文教育基础上,已经具备了语文学习中对于不同教材的领会能力以及创作能力,因此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要高度重视文化底蕴的培养,不断提高高中学生的文化素养水平。该文就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展开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1.
在跨文化的交流与沟通过程中,公示语具有极其重要的窗口作用。高质量的公示语英译不仅向人们传达必要的生活信息,也代表着独有的中国文化和中华语言之美。公示语所带来的美学价值不仅能提高城市的文化品味,使读者获得审美感受,而且还能发挥绝佳的宣传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物理知识和物理教学过程,阐述了科学美和科学美育,举出了培养学生科学审美能力的两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旨在培养人文精神,它致力于用人类在漫长社会活动中所积累的智慧精神陶冶、教育人,强调国人得到的精神价值,注重对善与美的理解,引导世人求真、从善、爱美,使大学生能洞察人生的目的与意义,并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因此,在当代中国转型期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人文精神的构建无疑彰显出隽永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4.
水土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将水土资源的保护利用实践与生态文明教育相结合,应用水土保持技术与措施的生态治理、知识普及和景观体验等功能开展研学旅行,是当前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水土保持主要技术与措施具有生态性、科技性和教育性的特性,其内涵与载体具有生态美、科技美和知识美,即形成水土资源的水土之美.基于水土之美,以湖北省武汉市蔡甸西湖流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为生态文明研学旅行开发的案例地,研究开发体现水土之生态美、水土之科技美和水土之知识美的研学旅行项目,以探索依托水土资源进行生态文明研学旅行基地开发并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5.
太极拳是中国这块特定土地上的特殊文化产物,是一种高雅的生命活动.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长期积淀后在审美意识上的外在显现.这种美能否被参加太极拳运动或者观看太极拳表演的人所感知和欣赏,不仅要看被欣赏的对象是不是具有突出的美学特质,而且要看欣赏者是不是这种美的知音.即欣赏者和被欣赏者是一种双向交流、相互渗透、互为条件的主客之关系.  相似文献   

16.
江西红色文化的形成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步走向成熟的历史过程,就是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形成过程。今天的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温中国共产党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展开的波澜壮阔的革命实践,并不仅仅出于一种历史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获得一种正确看待和处理当代中国社会现实和发展前景的理论眼光和科学态度。红色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生活中重新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并且获得广大人民群众情感上的普遍认同,既是红色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鲜明特征的体现,也是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生活所面临的时代处境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7.
声调是汉藏语系语言的重要标志之一.声调不仅对汉语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使汉语的许多文学样式洋溢着特有的气息,更对汉语文、汉民族、汉文化的历时发展和现状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影响,使他们也“韵味十足”.声调从辨义手段到审美功能再到文化构因的不断延展的历程,体现出声调对汉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审美教育是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内容涉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审美教育具有道德教化的价值,科学思维的教育价值、培养创新潜能的教育价值、心理健康的教育价值可以促进人性的完善、人的创造潜能的激发以及人类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思想的那些与人类美感相一致的原则以及在这个思想指导下的伟大实践,无疑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视觉,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体验。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教育与美育相结合的角度进行思考和闻释,毛泽东思想具有内容广傅、思想深邃的壮美;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美;人民至上、以民为本的崇高美;与时俱进、男于开拓的创新美以及语言朴实、风豪放的个性美(朴实美)。  相似文献   

20.
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号召力的集中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民族前进的精神火把.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地创新、发展和丰富民族精神,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共同财富和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