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隐含在《圣经》中的亲吻神学思想开辟了认识李商隐诗歌的一条重要途径。李商隐浓郁的宗教意识具有与基督教的亲吻神学进行比较的客观可能性。李商隐诗歌是中国诗歌的优秀篇章,具有阴柔的美质,可以列于世界诗歌经典作品之列。李商隐人生的不得志在诗歌的王国中得到了补偿,诗人通过自身的艺术追求寻找到了人生的终极关怀。李商隐的诗歌创作活动可以看成是他终身宗教实践活动的一部分,这就是“驱笔得阴”的道教修为。  相似文献   

2.
针对《诗经》中有关战争方面的诗歌,从战争诗歌对战争的各个侧面的描写中所体现出来的先秦人的尚武精神,从多个视角作了详细的分析,并又对于先秦之尚武精神的成因及其实质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李商隐精心锤炼诗歌结尾,往往以议论和唱叹结尾表达情思;用疑问、反诘、感叹结尾宣泄情感;借典型细节描写结尾表达主旨;用白描造境结尾抒写襟抱。这四点共同构成李商隐诗歌独特的结尾艺术。把握结尾艺术、从末句入手是解读李商隐诗歌,准确理解其诗歌主旨和情思的捷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探讨李商隐的诗歌创作是融合了无数前人的精华,又有所个人创造和丰富过程,来理解李商隐的诗歌的审美观和诗歌风格,体会诗的艺术形式不断进步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李商隐精心锤炼诗歌结尾,往往以议论和唱叹结尾表达情思;用疑问、反诘、感叹结尾宣泄情感;借典型细节描写结尾表达主旨;用白描造境结尾抒写襟抱.这四点共同构成李商隐诗歌独特的结尾艺术.把握结尾艺术、从末句入手是解读李商隐诗歌,准确理解其诗歌主旨和情思的捷径.  相似文献   

6.
灯烛意象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经典意象之一。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在其诗歌中用到灯意象34次、烛意象22次,就这方面来说,在唐代诗家中仅次于白居易。灯烛意象对李商隐影响深刻,而唐代的经济基础、政治气候、文化氛围也影响到了李诗对灯烛意象的运用。李商隐扩大了灯烛意象的表现力、内蕴力,创造出具有多方面文化意蕴的经典灯烛意象。  相似文献   

7.
李商隐诗歌意象从取象的内容、目的以及意象的组合上看,都呈现出迷离之境与遥深之情的融合。这在他的政治诗、咏史诗、咏物诗、爱情诗以及无题诗中均有突出的表现。本文试图从李商隐诗歌的意象入手来探究其诗歌的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8.
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诗风及其对宋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题诗”的“沉博绝丽”风格在李商隐诗作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李商隐诗歌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和独特价值。李商隐“无题诗”对宋诗有显著影响,即对宋诗总体艺术追求方向的影响,以及在西昆体、王安石、黄庭坚诗歌创作中的表现。李商隐无题诗诗风在宋诗风格形成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商隐对楚辞的接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借"香草美人"意象,寄遥情于婉娈。屈骚中的"香草美人"主要表达政治之恋,李商隐的诗歌亦如此,精神上直承屈骚,但诗意朦胧;其二,叙"高唐"故事,寓感伤于艳情。李商隐的身世遭际、性格气质与宋玉相似,故有宋玉式的文学选择:"感伤与艳情",但李商隐显得从容不迫,而更加细致入微地观照现实的悲剧与心灵的优美,从而展现出晚唐诗歌典型的"绮怨"之美。  相似文献   

10.
李商隐的诗歌以幽怨感伤、哀感顽艳的风格闻名于世,究其原因是李商隐的悲剧性精神品格使然.这种悲剧性精神品格和心态的形成包蕴着时代之悲,命运之痛,家世之感,身世之慨.  相似文献   

11.
金庸小说不懈追求的"异质武侠"特色,是整体武侠小说中最具民族性与个性特质的部分。他通过对传统侠义精神内涵的深入挖掘,很好地体现了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同时在对武侠思考的过程中,他既张扬了其合理的内涵,对于其负面因素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金庸能全面提升武侠小说品格,成为新武侠小说创作第一人,得益于这样的认识及其在创作中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12.
《水浒传》中武术的名称、相扑绝技、武打艺术、武术精神等水浒武术文化很值得专家学者与普通读者深入分析、研究。《水浒传》中武艺是武术的主要名称;相扑是当时最著名的武术竞赛项目;梁山将领智勇双全,其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精神,是一种侠义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13.
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分析了中华民族武术文化的精神内涵,讨论了中华武术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精神面貌的塑造作用问题。认为可以用中华武术文化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坚韧吃苦精神和仁信友爱精神,使全社会逐渐形成明礼诚信、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良好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14.
武术蕴含了中国的优秀思想和文化,体现着华夏儿女的智慧和精神风貌,“文化自觉”和“文化传承”成为武术研究的重点。世界影视光环下的中国功夫展现了一道美丽的“文化风景线”,武术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一张独具魅力的名片。随着影视和武术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影无武不关,武无影难成”的态势。透过武术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武术文化和武侠影视的互动发展关系,阐述武术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发展新趋势。  相似文献   

15.
王韬的武侠小说以乱世为背景,侧重描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行侠仗义;二为王前驱:三犯上作乱。王韬创作武侠小说与他所处的时代及其政治思想有关。因为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动乱时世,安全没有保障,便萌生了对解民倒悬、救民水火的侠客的幻想。王韬希冀用创作补现实人生之憾,于是带剑长行的侠士不但要行侠仗义,还要完成作者“下马草檄、上马杀贼”的救国英雄梦。望梅未必能止渴,画饼何尝能充饥?承载着作者“救助梦”和“英雄梦”的侠客总是遭遇尴尬:武功盖世的剑客因为填不饱肚子而上山落草,想要为王前驱的侠客大多步了梁山英雄的后尘。王韬的侠客梦最终未能摆脱时代梦魇和人生失意的影响而显得沉重。  相似文献   

16.
平江不肖生在1923年开创中国现代武侠小说新局面之时,从"无稽"到"荒诞",他首创了"理之所无,事或有之"的"奇侠"观,遵循的是证伪主义的思维逻辑。在小说的形式结构上,以突出"奇"的特色为核心,自由穿行于幻想与现实之间。他的这种"奇侠"创作路向,不仅是奇幻武侠的创作方法,也极大地影响到他的现实武侠。"奇侠"的创作路向,对于认识今天的奇幻文学,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近代社会为背景,运用文献资料法、史学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相关研究方法对孙中山的习武历程进行了探析,并结合史实对其所持武术观进行了剖析。研究结果表明:孙中山早年的习武阅历为其能与武术团体相融合并最终成为领袖夯实了基础,革命成功后从戎不辍更表明其对武术之价值的充分肯定;在其为《精武本纪》所作"序"中充分表达了孙中山先生对武术之价值所持的观点:一、在近代社会,武术之技击价值在战场上仍有很大的实用性;二、武术对于强身健体、保家卫国及维护世界和平意义重大;三、武术有增强凝聚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简述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以大刀战术抗击日寇的概况后,介绍了当时大刀的型制与制造过程;认为大刀战术的本质包括三个方面:武术强国与军事弱国的必然选择;武术价值与军事价值的不对称;精神象征的确立与神圣化的荒诞。大刀技战术对现代武术科学的启示,是其简朴、实用和高效的原则、兼收并蓄的开发胸怀,以及强健精神、净化灵魂、塑造团队精神的文化功效。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近代社会为背景,运用文献资料法、史学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相关研究方法对孙中山的习武历程进行了探析,并结合史实对其所持武术观进行了剖析。研究结果表明:孙中山早年的习武阅历为其能与武术团体相融合并最终成为领袖夯实了基础,革命成功后从戎不辍更表明其对武术之价值的充分肯定;在其为《精武本纪》所作“序”中充分表达了孙中山先生对武术之价值所持的观点:一、在近代社会,武术之技击价值在战场上仍有很大的实用性;二、武术对于强身健体、保家卫国及维护世界和平意义重大;三、武术有增强凝聚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