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惠文 《枣庄师专学报》2002,19(4):59-60,109
本文概括综述了在北京举行的第五届墨学国际研讨会上讨论的学术观点。主要有墨子及其墨家学派的军事学说、与先秦诸子百家军事思想的比较、战略学说与战术措施、具体思想体系、墨学的语境逻辑及其现代价值等。与会专家一致愿望 :积极发掘、继承和弘扬墨学精神 ,努力推进世界各国和平与发展 ,让墨学的科学思维闪光照耀 2 1世纪。  相似文献   

2.
《水浒传》中武术的名称、相扑绝技、武打艺术、武术精神等水浒武术文化很值得专家学者与普通读者深入分析、研究。《水浒传》中武艺是武术的主要名称;相扑是当时最著名的武术竞赛项目;梁山将领智勇双全,其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精神,是一种侠义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3.
广西壮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大约开始于北宋时期,历时千年,是壮族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阶段。而土司职官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巩固统治,便组建自己的武装。称之为“土兵”,以便安土保境。这些土兵亦兵亦农,闲时耕田种地积蓄粮草,战时服从官府和土司的征调。土司的这种军事制度完全是当时特定环境下的产物,它对壮族武术的影响无论是表现形式、技击原理还是兵法战术思想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当时又是中原武术和各民族武术的融合时期,武术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这对壮族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中华武术的发展历程,讨论了中华武术的文化意义和功能。认为,中华武术是独具民族特色,集防身、健身、养生于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武术运动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内脏器官等能起到全面的锻炼作用,能增强人体肌肉力量和伸展性,提高关节运动的幅度,有利于身体的柔韧、力量、速度、灵敏、耐力等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武术运动具有壮内强外的健身价值、防身制敌的攻防价值、技击美与技艺美相融合的审美价值、培养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5.
武术散打由两部分组成:基本原理和实用技术,通过对武术中边腿腿法的技术、战术、劲力以及与国外类似中国武术项目的比较,结论是其技术基点是“后发制人”。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对梅山武术传承因素进行剖析.在社会变迁中,梅山武术作为蚩尤精神的提炼、战乱生存的手段、社会制度的产物、尚武民风的凝聚与思想道德的塑造发挥过重要作用.结论:自然环境是地域武术形成的前提条件;宗教文化是地域武术发展的连接纽带;社会制度是地域武术延续的架构基础;精神追求是地域武术传承的关键因素;人作为载体对地域武术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法与分析法,阐述了武术的特征、价值与发展趋势;以营销管理理论为基础,从对武术(商品)认知、武术组织与营销规划、分析武术市场机会、武术市场的选择、制定武术营销组合、武术营销策略评估与完善等6个方面探讨与分析武术的营销策略,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来,有人针对武术的健身性、攻防性、表演性,提出了"武术无用论"。笔者认为,仅凭武术的三性来概括武术运动的功能是片面的。武术运动的价值还在于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在于其所提倡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厚德载物"的思想,弘扬武术运动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近代社会为背景,运用文献资料法、史学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相关研究方法对孙中山的习武历程进行了探析,并结合史实对其所持武术观进行了剖析。研究结果表明:孙中山早年的习武阅历为其能与武术团体相融合并最终成为领袖夯实了基础,革命成功后从戎不辍更表明其对武术之价值的充分肯定;在其为《精武本纪》所作"序"中充分表达了孙中山先生对武术之价值所持的观点:一、在近代社会,武术之技击价值在战场上仍有很大的实用性;二、武术对于强身健体、保家卫国及维护世界和平意义重大;三、武术有增强凝聚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和系统辨证思维方法,从文化学、价值论哲学的学科视角,审视和思索武术的价值体系构建.研究认为:一、武术价值作为价值主体的人与价值客体的武术的关系足辩证统一的,武术价值是多元化与多样性的.二、主体对武术的需要是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应该考虑武术价值主体具体条件下的需要,从价值主体的尺度,挖掘和发展武术自身属性的某一方面去满足具体主体的需要,从而使得武术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讲武是古代军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初尚武精神的普遍存在为讲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相应的时代背景并促进了盛唐帝国的形成。宝应以后,唐代讲武废而不兴,与唐中后期财政艰难的状况有关,是安史乱后唐中央限制地方武备扩张政策的一个部分,还是府兵制崩溃后原有训练体系丧失的结果,更与科举制的逐步兴盛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从实践唯物主义符号文化学的视角对军事文化进行了研究,指出军事文化可以归结为推论性符号和表象性符号两种。军事文化的发展动力、内在本质、动态结构和理想目标都可以在"文化即人化"这一命题的基础上得到澄清。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战斗精神的培育,以及引领大众文化等军事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也可以在符号学的视角下获得启示。  相似文献   

13.
福建南少林武术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南少林武术发展现状,分析了当前制约南少林武术发展的客观因素.研究认为:带徒传艺的模式仍是南少林武术主要的传承方式;南少林武术在少林寺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南少林武术赛事的随意性较大,影响力较为匮乏;南少林武术已经成为福建武术对外交流的代名词.提出如下发展对策:提高政府的重视程度,把南少林武术上升到文化的层次来对待;定期举办南少林武术赛事,完善赛事规则;加大裁判员、教练员的培养力度;在各级学校中推广南少林武术,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制定南少林武术发展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4.
论武术对唐代军事武艺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军事武艺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武术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唐代发展军事武艺的三大要素是:1.重视骑射,2.精选民间武艺人才入军旅,2.唐代的武举制为唐军队培养了批军事人才。  相似文献   

15.
东周社会尚武精神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崇文尚武的民族美德,尚武精神历来为中华先民所推崇。其在社会大变迁的东周时期再度兴盛,这是与特定的历史文化因素和民众心理因素密切关联的。通过梳理学界前人的相关论述,发现了目前学界在研究东周社会尚武精神兴盛的原因的领域存在的薄弱环节。本文从其兴盛状况起笔,系统分析东周社会的地理环境、军事战争、国家政策、经济因素等方面的原因,深层次探求东周社会尚武之缘由和文化实质。  相似文献   

16.
针对《诗经》中有关战争方面的诗歌,从战争诗歌对战争的各个侧面的描写中所体现出来的先秦人的尚武精神,从多个视角作了详细的分析,并又对于先秦之尚武精神的成因及其实质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李商隐襟抱高远,但却长期沉沦下僚,痛感书生无力,在诗歌中流露出较为浓厚的尚武精神,这既寄托了李商隐的抱负,也承受了他的无奈和失望。李商隐诗歌尚武精神具有很高的文学和美学价值,体现了“裱丽之中时带沉郁”的特质,铸就了慷慨悲愤的刚劲风骨。  相似文献   

18.
少林寺是我国武术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符号,正确认识少林寺武术无形资产的市场价值并进行资源整合开发对于提高武术推广的国际化和市场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当前少林寺武术无形资产的内容、整合开发的意义和方式方式、以及需要规避的问题进行研究,旨在为今后武术无形资产开发提供参考,促进武术的推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武士道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平安时代是私人性武装集团的道德规范和战争精神;幕府时代是武家社会的理想价值、战争精神和统治理念,左右国家的统治体制、内外政策、决策方式和运作模式,引领日本社会以武为本的发展方向;明治、大正和昭和时代初期是全社会的核心价值、军队的战争精神和统治阶级的统治理念,"忠诚的伦理观念"构成塑造日本崛起的精神动力,"武勇的战争精神"则充当日本军国主义恶性膨胀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