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木遗传与生物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林业大学),源于1955年由我国林木育种奠基人叶培忠教授组建的林木遗传育种研究室。现由国家级重点学科——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和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学科中植物纤维资源利用与生物质  相似文献   

2.
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前身为1955年由我国著名的林木育种学家叶培忠教授在国内首先组建的林木遗传育种教研室。1985年更名为“林木遗传育种研究所”。1933年以林木遗传育种研究所为基础,组建“林木遗传和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1995年被国家林业部遴选为“林木遗传和基因工程林业部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3.
林木遗传与生物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林业大学),源于1955年由我国林木育种奠基人叶培忠教授组建的林木遗传育种研究室。现由国家级重点学科——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和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学科中植物纤维资源利用与生物质转化方向的研究人员组成。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相似文献   

4.
林木生物技术育种未来10年若干科学问题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一代基因组测序设备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林木生物技术育种也即将步入后基因组时代。笔者对未来10年林木生物技术育种可能面临的一些重要科学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思考;对林木基因组研究,木材产量和品质形成的遗传调控,林木干细胞生物学与林木生产力,林木基因工程育种,林木理想型育种,林木基因型与生物、非生物抗性互作等方面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机遇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我国重要针阔叶模式树种的基因组研究,木材产量和品质育种,以及林木干细胞生物学等基础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中国林木遗传育种发展战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中国生态公益林、商品林、经济林等建设对优质、高产、抗性、稳定林木新品种需求的紧迫性出发,分析了我国林木遗传育种工作 的现状,提出以基因工程为主体的生物技术、“种子卫星”航天搭载育种、常规育种和林木种质资源保存等4个方面的工作,是新世纪中国林木育种技术需求的重点内容,也是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速生丰度林建设、经济林良种基地建设提供优良新品种的基础和关键。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阐述了国内外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国内外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发展的趋势、面临的挑战,以及我国林木遗传育种学科的发展思路和目标、战略任务、关键技术和战略对策,阐述了福建省林木遗传育种研究的现状、面临的新形势,以及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7.
迎接21世纪现代林木生物技术育种的挑战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林木组织培养及其工厂化育苗技术,细菌工程种苗工厂化生产新技术,林木体细胞胚胎发生、植株再生和人工程子技术,林木原生质体培养和细菌杂交,体细胞突变体的筛选与利用和林木基因工程育种等是林业面向21世纪的新型产业关键技术。21世纪我国林业生物技术育种,要充分重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林木基因和基因工程品种培育,同时林木基因工程应从单基因生物抗性转向持久抗性,生物抗体转向非生物因子抗性;要重视优良基因型的体细胞胚胎发生工程的实用化和自动化研究,常规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有机结合,林木转基因植株的环境安全性评估问题也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林木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木遗传育种是研究森林遗传和林木良种选育理论与技术的科学。其因林木地理变异规律研究而萌芽,伴随着遗传学基本理论体系形成完成奠基,在不断推动遗传改良以满足人工林高效培育的良种急需中实现林木遗传育种现代理论和技术体系构建,并在进入21世纪之后开启了分子设计育种的深入发展阶段。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创新发展,林木遗传育种形成了一个适合树木生物学特点、遗传基础研究与育种创新应用紧密结合并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其中,基于轮回选择不断推进以选择、交配、遗传测定为核心的育种循环,完成更高轮次的基本群体、育种群体、选择群体和生产群体建设,是可持续遗传改良的根本所在。在此基础上,或通过远缘杂交选育杂种优势突出的林木品种;或基于有性多倍体化开展多倍体育种,综合利用杂种优势和倍性优势,实现林木多目标性状改良;或采用转基因和基因编辑等分子育种技术,进一步改良已有林木品种或优异种质等。而林木良种生产仍然依赖传统的种子园制种和无性系制种,其中体胚发生技术实用化将是进一步实现种子繁殖树种遗传改良水平提升的有效途径。推动林木育种理论和技术创新,提高育种效率和效果,选育产量更高、品质更优、抗逆性更强、适应性更广的林木良种并应用于生产,保证用更少的人工林面积生产更多的木材及林产品,以减少对天然林的依赖,林木遗传育种在未来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良种是提升人工林生产力和增强其碳汇能力的重要基础。“林业种质资源培育与质量提升”是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任务之一。突破制约林木育种效率和遗传增益提升的瓶颈对于保障国家木材安全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由于传统林木育种周期长、效率低、表型选择精度差,以分子育种为代表的现代育种技术可以显著缩短林木育种周期,精准改良目标性状,成为实现高效林木遗传改良的关键途径。笔者分析了限制林木遗传改良进程的主要问题,阐述了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等现代林木育种关键核心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情况,并对这些技术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为加速林木遗传改良的重大技术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林木遗传育种是林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如何改革使之适应经济社会对林学人才的理论与动手能力培养的需求,在对林木遗传育种实验教学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实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初步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和分层次实验教学的模式,创新了实验教学新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实验中的运用。实践证明,对于培养林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现代生物技术在畜禽遗传育种领域内的发展与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并针对我国基本国情提出了我国畜禽育种领域发展和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2.
同工酶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近十多年来,同工酶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发展颇为迅速。欧洲经济共同休(EEC)组织1977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1978年在瑞典乌默尔先后召开了两次林木生化遗传学会议。1979年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召开了同工酶在林木遗传育种和森林昆虫中应用的学术讨论会。1981年在日本召开的国际林联(IUFRO)大会上有一个小组专门讨论了同工酶。1981年日本在名古屋大学召开了同工酶在林木育种上的应用讨论会。这些学术会议对深入研究同工酶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酒井宽一(1974)、D.Rudin(1976)、P.P.Feret(1978)等对同工酶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作了评述。Hans-J.muhs(1981)报告了欧洲国家1976~1981年期间林木同工酶研究进展情况,如对挪威云杉(Picea (?)cbies(L.) Karst)、欧洲亦松(Pinus sylvestris L.)、花旗松(Pseudotsuga menziesii(Mirb)Franco)、欧洲黑松(Pinus nigra Arn)、欧洲落叶松(Larix decidua Mill)、欧洲山杨(Fopulus tremula L.)和欧洲山毛榉(Fagus sylvatica L.)等树种的遗传分析,共研究了12种酶系统,发现了约30个基因位点,平均每个位点有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已建立同工酶实验室并开展这方面研究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苏联、丹麦、芬兰、法国、英国、西德、波兰、瑞典、南斯拉夫,澳大利亚、日木、南朝鲜等。我国自1978年以来,林业院校及林业试验单位也相继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在林木遗传育种研究中应用的同工酶约有20多种,较常用的有:亮氨酸氨肽酶(LAP)、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GOT)、谷氨酸脱氢酶(GDH)、醇脱氢酶(ADH)、苹果酸脱氢酶(MDH)、乳酸脱氢酶(LDH)、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6-PGD)、磷酸葡萄糖变位酶(MPG)、酸性磷酸酶(APH)、磷酸二酯酶(Pdase)、核糖核酸酶(Rnase)、酯酶(Est)、过氧化物酶(PEROX)等。  相似文献   

13.
<正> 南京绿海经济技术开发公司于1993年5月1日正式成立。“绿海”依靠南京林业大学林学系优越的科技力量,为使林业科技、环境科技等与生产紧密结合,创造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承接园林规划设计,室内外装潢设计,造林规划设计,森林调查规划设计及施工,林业遥感,航片处理,土壤分析与改良,林木种子改良,地形图测绘等项目。“绿海”借助林学系雄厚的师资力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国外在林木遗传育种研究中,对同工酶的研究日益增多,进展较快。在无性系鉴别(酒井宽一,1974),种子园的家系分析(Dag Rudin and Dag lindgren,1977),林木种内杂交及杂种后代的遗传分析(田岛正启,1977)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d.,H。I[oaoaoBA(1978)和Dag Rudin㈠976)对同工酶在林木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和展望作了评述。随着同工酶遗传基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同工酶将成为林木遗传分析的一种有效手段。 两年来,我们用同工酶鉴定林木杂种,摸索同工酶与林木杂种优势的关系,试图预测林木杂种优势。现将部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综述近年来国际林联(IUFRO)关于种子园建设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研究报告,以及2017年林木种子园国际会议讨论热点,认为目前关于种子园的研究重点主要反映在种子园管理策略与遗传增益、近交控制与交配系统的监控、种子园病虫害防治与促进开花结实、基因组时代林木育种的机遇和挑战等4个方面。根据先进国家种子园建设的经验,对我国发展高世代种子园提出4点建议:①科学制订高世代长期育种策略,组建育种群体,应特别重视重要遗传材料的利用; ②进一步改善高世代种子园内的亲本配置; ③加强风媒种子园交配系统的监测与调控; ④重视种子园的树体管理与病虫害防控。  相似文献   

16.
激光辐射对油松种子发芽率的诱变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激光辐射对油松种子发芽率的诱变研究*吴俊林1杨宗立1桂智彬2(1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系,西安710062;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研究所,西安710071;第一作者,男,43岁,副教授)目前,激光已广泛应用于农作物、桑蚕育种、工业微生物育种等领域[1~...  相似文献   

17.
<正>南京林业大学自1952年建校后,经过40年的艰苦奋斗,业已发展成为一所办学规模较大、学科比较齐全、师资阵容较强、办学条件较为优越的重点林业高校,为振兴我国林业培养了大批的建设人才。 1.学校规模有了很大发展 我校教学组织已由1952年建校时仅有一个林学系发展到六个系(林学、木材工业、化学工程、机械工程、森林工程、经济管理)和三部(基础课部、社会科学部、研究生部)及一院(成人教育学院)。设有61个教研组(室)、学科组。全日制教育的专业设置由建校时3个专业已发展到11个本科专业和13个专科专业;函授、夜大已从无到有,发展到1个五年制本科专业和5个三年制专科专业。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已有植物学、生态学、林木遗传育种、造林学、森林经理学、森林土壤学、森林保护学、园林植物学、林业经济管理学、木材加工与人造板工艺、林业与木工机械、  相似文献   

18.
1.小麦小染色体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中科院植物所遗传育种室经过3年的攻关,在小麦小染色体的研究中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利用4E(4D)蓝单体培育4D自花结实缺体工作中,发现了一种小麦小染色体。他们在多年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对其遗传行为和遗传效应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次发现“小偃6号”小麦自发结实缺体  相似文献   

19.
森林遗传管理的现代基础理论与技术——林木遗传育种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木遗传育种学是以现代生物科学、现代林学及有关自然科学的成就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是森林遗传学的重要基础。森林遗传学的研究提供了树木个体或群体遗传特性的信息,确定树木之间或树种之间的遗传关系,为森林资源的保存、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林木育种是营林技术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和维护森林的生产力、再生能力和生物多样性。在国土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中,对森林或林木的遗传性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和改造,是促进林业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广西马尾松遗传改良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回顾广西马尾松(PinusmassonianaLamb)育种的历史和现状,针对当前马尾松遗传改良中普遍遇到的问题,提出马尾松育近期和中长期育种措施,认为马尾松在近,中期的育种逐渐从传统的用林材林为主的转向以纸浆和脂用林为主,建议在育种策略上的相应的准备和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