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建设创新网络是推动成渝地区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手段。文章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城市2006—2020年合作发明专利为原始数据,利用核心边缘模型、块模型等方法,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间创新网络结构,研判城市创新模式。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间创新网络核心边缘结构明显,网络权力高度集中于成都,不平衡现象突出,但在逐渐改善;研究期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本地创新合作不断增多但总体仍不强,跨界创新联系增长迅速,但“双核独大,中部塌陷”现象突出;网络视角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绝大部分城市创新模式属于内向型创新,获取外部异质性知识困难,存在创新锁定的风险。根据研究结论,对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网络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作为国家战略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处于整体部署和顶层规划阶段。随着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希冀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思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引入"中心-外围"(CP)模型理论并加以运用,分析了产业、人才、教育和城市四者互动的区域创新一体化,提出以高等教育集群建设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基于这一思考,系统梳理成渝地区区位、产业经济、人口发展和高教资源现状,为高等教育集群建设提供现实性基础。围绕区域创新一体化发展目标,依循对产业、人才、教育和城市4个链条式子目标的"正向"问题逻辑进行逐一分解,通过借鉴国内相关区域一体化经验,明确4个子目标在一体化发展中的突破口:产业一体化重在分工互补,人才一体化重在开放流动,教育一体化重在互认共享,城市一体化重在创新集聚。根据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从高等教育集群这一"逆向"思路出发,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方法与路径:一是以创新性、中心性和协同性的集群式思维为建设方法,这是建设之根本。二是以集群式操作为建设路径: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对接引领产业体系;探索群地结对联动,促进要素因地流动;设立成渝高教新区,推动教育互认共享;联结双城集群网络,发展双核共驱创新。  相似文献   

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是将增长极理论运用于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体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系统崛起,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四足鼎立的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系统的构建,其实质是以辐射带动功能强的超大城市高等教育中心为极核,培育多级圈层开放结构,通过区域各创新要素开放、流动与整合,实现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和集群化发展。与其他三大增长极相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存在"双核独大"现象,以中心增长极单极吸引为主,内生创新动力不足,对外开放力度有待加强,需在建立强有力的驾驭核心、培育圈层多级高等教育中心、焕发高等教育创新活力和推动高等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等多个方面形成合力,打造国际高等教育创新试验区。  相似文献   

4.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城市群,是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主体之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策源地的协同发展对中国西部科技创新高地的建设具有重要影响。文章的研究从成渝地区科技策源地视角出发,结合政府、高技术企业和科研院校的作用机制研究,探索推动双城经济圈科技策源地协同发展模式、机制和路径。  相似文献   

5.
2020年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而两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协同是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内容和重要抓手。为探索成渝双城经济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网络结构及其演化的规律和特征,基于2012—2020年成渝双城地区创新获奖数据和专利数据构建协同创新网络,从时间和产业两个维度对协同创新网络进行整体和个体网络分析。研究表明,协同创新网络结构呈小世界网络-无标度网络-小世界网络演化,网络规模逐步扩大,网络密度降低,形成以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为核心节点的小世界网络。核心节点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网络规模的扩大。  相似文献   

6.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关于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伟大战略,其目标是努力打造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国际一流都市圈高等教育集群与地方经济联动发展的经验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借鉴意义。通过高等教育事业的超常规发展来引领、驱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要对两地高等教育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借鉴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世界一流经济圈通过高等教育与湾区经济发展的互动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快速地发展超一流大学,联手打造双城竞争和协调发展模式,并多渠道发展本地区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7.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攀枝花市确定了“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成渝地区阳光康养度假旅游‘后花园’”的发展定位。同时,中共攀枝花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提出的全面实施“一三三三”的总体发展战略,又对攀枝花阳光康养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梳理攀枝花市阳光康养产业发展优势与短板的基础上,选取攀枝花有代表性的康养项目,打造具有攀枝花特色的若干阳光康养产业发展模式,包括阳光康养与田园综合体融合发展模式、阳光康养与旅居养老融合发展模式、阳光康养与少数民族特色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等,针对不同的发展模式提出相应的推进路径。  相似文献   

8.
正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省委彭清华书记在全省传达学习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精神专题会议指出"推动川南、川东北两翼地区加快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四川和重庆在国家战略下的全域合作,成渝两地城市和地区的四川省第三大经济体的宜宾如何融入双城的  相似文献   

9.
三线建设为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蕴含的内在精神特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新时代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须在弘扬三线建设精神的基础上,抓住新的历史机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协同创新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内核,着力打造西部地区新的重要增长极,共用开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应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在发展定位上,明确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支撑点和增长极的共同目标,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在思想认识上,破除行政区高等教育"块块分割"意识,走统筹合作一体化发展之路;在顶层设计上,做好一体规划,形成"1+2"规划体系,并做强成都和重庆中心城市高等教育,谋划"塌陷的中部"高等教育发展;在体制机制上,着力搭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治理架构,探索实施整体考核机制,建立利益相关者共治的利益协调机制;在发展思路上,积极推进协同开放发展,转变单纯"向上争取"观念,深化"放管服"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唱好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发展"双城记"。  相似文献   

11.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我国建设世界创新强国的重要支撑。本文首先对国内外重要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评价科技创新中心的“雪花模型”;其次探索建立了我国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科学中心)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对我国科技创新中心评价和成渝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甘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加快建设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甘肃的科技、文化、产业和金融力量高度集中于兰白都市圈,具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化基础、战略条件和战略地位。建设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现实路径:建设兰白科技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创新化构建引导激励与创新追赶两个政策层次一体化发展的创新政策体系,解决诸多制约产业创新能力建设的发展问题,将区域长期积累的特色产业基础、潜在科技"势能"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创新"动能",打造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西部科技创新高地。  相似文献   

13.
大学科技园作为促进政、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在行业技术进步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科技园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依托于高校提供的科研人才及成果等多种创新资源,这些资源也是大学科技园得以顺利开展孵化活动的基础条件.以国家大学科技园及其依托的高校为研究对象,利用三阶段超效率DEA模型和熵值法分别评价2014年—2018年大学科技园的孵化效率和高校技术创新溢出能力,运用混合回归模型探究高校的技术创新溢出对大学科技园孵化效率及空间异地扩张的影响.研究发现:1) 研究期内,仅东部地区的孵化效率一直大于1,实现了DEA有效,北京、江苏和广东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效率也实现了DEA有效,多数省份的孵化效率偏低,且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高效率区主要由东部沿海、中部少数省份组成,东北三省和中部多数省份多位于中效率区,低效率区大都由西部省份组成.2) 各省级区域高校技术创新溢出能力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现相似的特征,北京、江苏和上海的高校技术创新溢出能力一直处于较高等级,大部分省区市高校的技术创新溢出能力呈现先稳步增长,后有所下降的趋势;整体来看,东部地区的技术创新溢出能力较高,中西部地区较低.3) 高校技术创新溢出能力对大学科技园的孵化效率存在正向影响.大学科技园空间扩张分析结果表明,依托较高技术创新溢出能力高校的大学科技园,更容易实现辐射异地发展,助力科技园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科技园.  相似文献   

14.
民族地区科技创新基础能力薄弱,科技投入和研发经费短缺,科技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科技体制改革滞后,这些已成为影响其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主要制约因素。民族地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和科技发展的整体性跨越,应全面加强科技发展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因地制宜建立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体系,逐步推进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与突破。  相似文献   

15.
在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增长从高速向中高速转化,此背景下的地方经济发展动力,各界对科技创新寄予了厚望。怎样更好发挥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作用,需要政府明确自身的功能和定位,更加科学的加以引导,在科技体制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环境监督、科技经济融合等方面提供更好的服务,为科技创新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起到更大的引擎作用来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6.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科技服务业作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桥梁纽带,对服务业促进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9年北京实施"科技北京"行动计划的上半年,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已高达20%,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以及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也分别同比增长10%以上。但北京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环境监测技术水平与国际领先的公司相比有较大差距,很多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的环节面临升级的压力。科技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是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分析企业发展过程中创新形式及存在问题,提炼对北京科技建设有益的创新模式,对落实"科技北京"行动计划,推动"科技北京"建设是一次有益的市场摸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党中央对当前“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产业发展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都具有基础性作用。发挥科技力量促进产业振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支撑。针对当前中国农村产业发展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劲、专业人才供给仍显不足的现实困境,需要充分发挥科技的动力引擎作用,以科技支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激活产业发展动能,以科技人才夯实产业发展根基,从而促进产业发展,推动产业振兴,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王小绪 《科技与经济》2014,27(6):106-110
科技服务业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关键产业,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科技与经济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在对长三角区域科技服务业现状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梳理了长三角地区科技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与建议,旨在构建系统的、优势互补的长三角地区科技服务一体化合作体系,全面加快该区域科技与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科技创新的角度出发,建立“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共同富裕”的研究路径,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究科技创新与共同富裕的内在联系以及产业结构升级在科技创新促进共同富裕过程中的路径机制。得出以下结论:(1)浙江省共同富裕程度随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而提高;(2)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不仅对共同富裕产生积极影响,而且在科技创新促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表现出“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共同富裕”的传导路径;其中,产业结构升级在科技创新与共同富裕之间的中介效应大小为5.7%;(3)政府干预水平是影响共同富裕的重要因素。基于上述研究结论,认为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通过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作用,实现科技创新促进共同富裕效应的最大化,同时强调要更好地发挥政府干预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乡村产业振兴视角,本文系统分析了创新要素、外部环境与涉农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并采用西南4省(市)533家涉农科技型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综合运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构建有序logistic计量模型进行了涉农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机制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企业家创新精神、管理运行机制和科技创新能力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创新要素,而政策环境、产业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则是涉农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外部创新条件;(2)市场创新能力、激励机制效果、研发资金占比、贷款支持政策、产业潜在利润、诚信价值观念对其高质量发展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是提升其发展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3)从关键变量的影响程度来看,贷款支持政策和产业潜在利润对其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明显大于研发资金占比和市场创新能力,表明政策环境、产业环境对其发展质量的影响比创新要素更大,改善外部环境可以直接推动其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也说明企业家创新精神和科技创新能力对提升其发展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