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植物多酚氧化酶的诱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是植物体内众多防御化合物中的重要种类之一,属于植物抗营养型防御物质.其分布广泛,作用方式多样,并可被多种外界因素所诱导.本文将依据国内外文献,就引起植物体内PPO活性提高的诱导因子诱导机制两个方面进行一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2.
激活基因表达或使基因表达失活的化学诱导系统在确定基因功能及植物生物技术中有许多潜在的应用。基因表达的精确调控是化学诱导系统的重要方面。综述了植物基因的化学诱导表达系统的种类以及最新应用,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鹿蹄草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鹿蹄草属植物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对心脑血管系统作用等多种药理活性,并在临床上用于治疗高血压、冠心病、慢性痢疾、颈椎病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鹿蹄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鹿蹄草属植物的研究和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病毒的多种基因产物可引起植物的病源诱导抗性,如外壳蛋白、复制酶、运动蛋白缺陷的干涉RNA和DNA以及非翻译RNA等。对植物病源诱导抗性的研究有助于阐明病毒的致病机理并对植物抗病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内生芽孢杆菌防治植物病害的应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内生细菌由于其独特的生境,成为植物病害防治中的重要生防因子.芽孢杆菌在植物体内分布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其在防治病害和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方面的作用被广泛研究和应用.芽孢杆菌控制植物病害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竞争、拮抗、促进植物生长和诱导植物抗病性四个方面.植物诱导抗性作为植物内生细菌防病的主要机制之一,具有非特异性、广谱性和系统性,在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中可被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应用Cre/loxP系统位点专一性重组的特点构建诱导表达的定位重组系统,用以特异性的敲除转基因植物的标记基因.为了获得诱导表达启动子,从大豆基因组DNA中用pfu酶克隆热激蛋白启动子gmhsp17.5c,将其克隆到pUC118-HincⅡ载体并测序.结果表明,508nt的gmhsp17.5c与已报道序列(GenBank,AF544399)比较,核苷酸的同源性为99.8%.利用该诱导启动子分别构建了含gmhs p17.5c-cre基因组件和gmhsp17.5c-gus基因组的诱导型植物表达载体pC23HC和pC23HG.此外1个含有loxP-gus-loxP组件的组成型植物表达载体pC23LG被构建.通过对3个植物表达载体做多重酶切及亚克隆后测序分析表明载体pC23HC全长10947bp,载体pC23HG全长11396bp,载体pC23LG全长11900bp,符合预期设计.一套由pC23HC和pC23LG组成的植物无标记转化的诱导表达Cre/loxP重组系统被构建,为进一步将诱导表达的标记基因删除系统用于植物的无标记转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耐冷植物的耐冷性是由未驯化时即拥有的"固有耐冷性"和"冷驯化后增加的抗冻性"两部分组成.固有耐冷性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其细胞膜中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细胞的抗氧化系统可满足其冷保护需求、细胞的骨架体系在低温胁迫时可进行适当的调整.而冷驯化后增加的抗冻性主要是由于启动了大量冷诱导基因的表达,合成了多种冷诱导蛋白,它们通过改善细胞的各种结构、调节细胞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平衡等过程使植物体的抗冻性得以大大提升.用50篇文献综述了植物抗冻性方面的研究成果,旨在为植物的防冻减灾以及抗冻育种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诱导体细胞胚胎发生,是细胞工程中快速繁殖的重要手段。对禾谷类植物胚状体的诱导更是人们感兴趣的研究领域。近年研究工作证明了羊草狼尾草、玉米、水稻、黑麦、稗草及其他多种禾谷类植物均可通过胚胎发生途径形成再生植株。本文着重报导水稻不同外植体的体细胞形成胚状体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检测)已广泛应用于动物细胞DNA损伤检测.该文报道了单细胞凝胶电泳应用于UV-B诱导植物细胞DNA损伤的检测.通过对动物细胞的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方法的改进,获得了在植物细胞中应用的最佳条件.以植物细胞原生质体为材料,并结合T4 Endonu lease V的运用,显著提高了UV-B诱导植物细胞DNA损伤提高彗星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植物细胞DNA损伤的彗星图像经CASP软件处理并量化,结果表明:UV-A和UV-B均能诱导发生DNA单链断裂;UV-A在一定的剂量下诱导少量嘧啶二聚体的形成,而UV-B则强烈诱导嘧啶二聚体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木霉菌生防作用的生化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木霉菌生防作用的生化机制主要包括:代谢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蛋白酶等多种胞外酶,强烈水解植物病原真菌的细胞壁,或使真菌细胞壁释放出诱导物(elicitor),启动植物的防御反应;代谢产生戊酮、辛酮、萜类、氨基酸衍生物、木霉菌素、胶霉毒素、绿木霉素、抗菌肽等抗菌素类物质;产生植物防御反应的诱导因子,诱导植物抗性;增强植物组织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与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活性,保护膜脂不被氧化;产生毒性蛋白,或以多种机制的协同拮抗作用,抑制病原菌生长与繁殖.  相似文献   

11.
植物纤维的形态和结构影响着纤维植物的结构与性质,与纤维植物的利用密切相关,本文从植物纤维发生发育的研究系统、研究技术和方法以及近年的研究进展方面进行了回顾,并对以后的研究重点提出了初步的构想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12.
13.
根据中小型水电站厂用电的特点,对厂用电源的引接,配电方式的选择及影响厂用电系统可靠性的因素作了综合评述,并对黄泥滩水电站厂用电系统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在对电厂输煤系统水处理方法的调查和采集样本的试验,计算及分析的基础上,从排放废水须满足国家环保标准要求出发,对输煤系统冲洗水的处理和清除煤泥的方法进行了研讨,提出边进边排和先进后排两种沉淀处理方案及采用抓斗挖泥和刮板机配合污水泵排泥两种清淤方法,可供设计电厂的有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5.
μ synthesis method for robust control of uncertain nonlinear systems is propored, which is based on feedback linearization. First, nonlinear systems are linearized as controllable linear systems by I/O linearization,such that uncertain nonlinear systems are expressed as the linear fractional transformations (LFTs) on the generalized linearized plants and uncertainty.Then,linear robust controllers are obtained for the LFTs usingμsynthesis method based on H∞ optimization.Finally,the nonlinear robust controllers are constructed by combining the linear robust controllers and the nonlinear feedback.An example is given to illustrate the design.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一种自适应随动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本文给出自适应随动系统的原仿结构及其设计方法.系统的优化参数可由计算机寻优仿真加以确定.文中给出计算机仿真结果.分析表明该方法简便、实用、所得结果正确可行且适用于一切可以校正成典型I型结构的控制对象.  相似文献   

17.
LKP状态方程是使用范围广,精确度较高的汽一液两相通用的状态方程.本文应用迭代数学理论提出了用LKP状态方程求泡露点的计算方法,并且研编了精馏塔的计算程序.对一些烃类物系进行了考核计算,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电厂中CO_2捕集技术的成本及效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电厂中CO2捕集过程中成本过高和额外能耗问题是CO2捕集与封存(CCS)技术迄今没有大规模应用的重要障碍之一。针对电力部门,重点总结并比较各种CO2捕集技术成本,分析影响成本的重要因素,量化捕集过程中的效率损失、能源需求以及相关资源消耗。结合中国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实行CO2捕集技术对中国能源和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超超临界煤粉电厂和IGCC电厂是未来CO2捕集技术发展的首选电厂类型。中国应积极进行CO2捕集技术的研发,使得成本和效率损失大幅度下降,使带有捕集的电厂成为中国温室气体减排方面重要的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19.
Habitat structure and population persistence in an experimental community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Understanding spatial population dynamics is fundamental for many questions in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Many theoretical mechanisms have been proposed whereby spatial structure can promote population persistence, in particular for exploiter-victim systems (host-parasite/pathogen, predator-prey) whose interactions are inherently oscillatory and therefore prone to extinction of local populations. Experiments have confirmed that spatial structure can extend persistence, but it has rarely been possible to identify the specific mechanisms involved. Here we use a model-based approach to identify the effects of spatial population processes in experimental systems of bean plants (Phaseolus lunatus), herbivorous mites (Tetranychus urticae) and predatory mites (Phytoseiulus persimilis). On isolated plants, and in a spatially undivided experimental system of 90 plants, prey and predator populations collapsed; however, introducing habitat structure allowed long-term persistence. Using mechanistic models, we determine that spatial population structure did not contribute to persistence, and spatially explicit models are not needed. Rather, habitat structure reduced the success of predators at locating prey outbreaks, allowing between-plant asynchrony of local population cycles due to random colonization ev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