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森林鼠害可持续治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在不同海拔高度设置样地调查分析可知,祁连山区分布的36种啮齿动物形成4大类群7个亚群落.中华鼢鼠是林业生产的主要害鼠,因掘洞取食树木根系对幼林造成危害,年被害株率在10%~40%,平均18%.依据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策略原理,提出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森林害鼠兔的可持续控制策略,试验、总结了区内主要森林害鼠中华鼢鼠的综合治理措施,进行了大面积推广防治.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阐明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应用分子生物学和免疫组化技术研究低氧环境对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肝脏组织中VEGFxxx剪切体的组成、VEGFxxx剪切体mRNA表达水平以及微血管密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海拔(3 200 m)和高海拔(4 200 m)的高原鼢鼠肝脏组织中VEGF188,VEGF164,VEGF144和VEGF120都有表达,而低海拔的高原鼠兔肝脏组织中表现为VEGF189,VEGF165和VEGF121,高海拔的高原鼠兔肝脏组织中只有VEGF189和VEGF165有表达。随着海拔的升高,高原鼢鼠肝脏组织中VEGF188,VEGF164和VEGF120的表达水平和高原鼠兔肝脏组织中VEGF189和VEGF165的表达水平都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在高海拔的高原鼠兔肝脏组织中VEGF121几乎不表达。随着海拔的升高,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肝脏组织中VEGFxxx剪切体mRNA表达水平没有显著性变化,但是微血管密度有所升高,提示低氧增强VEGF mRNA的稳定性。无论是高海拔环境,还是低海拔环境,高原鼢鼠肝脏组织中VEGF188,VEGF164和VEGF120表达水平和微血管密度都高于高原鼠兔,这表明低氧可以上调VEGFxxx的表达,从而促进组织微血管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高原鼠兔作为实验性心电图观察的应用前景,描记了30例成年高原鼠兔心电图.结果表明,高原鼠兔心电图的基本波形与人类相似,均为窦性心律.其心率较快,359.6±28.3次/min;P波通常出现在T波的降支上;其Q-T间期,K值较大鼠、小鼠和长爪沙鼠大;心电轴为59.5±43.6度;有S-T段的个体出现率为73%.高原鼠兔较大鼠、小鼠和长爪沙鼠的心电图更接近于人,提示它更适于做临床心电图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4.
3种鼢鼠牙齿釉质超微结构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中华鼢鼠、甘肃鼢鼠和斯氏鼢鼠的分类地位,对它们牙齿釉质的超微结构做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3种鼢鼠的釉柱均属于釉柱分类中的第Ⅲ型,种间差异不明显;在中华鼢鼠的牙齿釉质中有许多彼此平行的纵行管道,但在甘肃鼢鼠和斯氏鼢鼠中未发现这种管道。这一发现有力地支持了甘肃鼢鼠和中华鼢鼠是两个不同种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中华鼢鼠,甘肃鼢鼠和斯氏鼢鼠的分类地位,对它们牙齿釉质的超微结构做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3种鼢鼠的釉柱均属于釉术分类中的第III型,种间差异不明显,在中华鼢鼠的牙齿釉质中有所许多彼此平行的纵行管道,但在甘肃鼢鼠和斯氏鼢鼠中未发现这种管理,这一发现有力地支持了甘肃鼢鼠和中华鼢鼠是两个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根据华池县的生态环境和啮齿动物地理分布.划分为三个动物地理区;1、东部森林区;在林森中栖居花鼠、岩松鼠和小林姬鼠等.2,西南部农田区:在农田中栖居着鼢鼠和黄鼠等.3,北部草原、农田区:在草原、农田里栖居着鼠兔黄鼠、五趾跳鼠和鼢鼠等.在啮齿动物中,有几种鼠对农林牧的危害较为严重,本地人民群众对防治鼠害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中华鼢鼠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鼢鼠是我国北方地区丘陵山区针叶林幼树最重要的害鼠。文章就该鼠的分布危害、形态特征、发生与环境的关系等做了介绍,并提出了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8.
对中华鼢鼠和罗氏鼢鼠阴茎骨的解剖,发现其形状呈背腹扁平、两端膨大、中央为一弯曲细柄状,略似亚铃形。罗氏鼢鼠远端部呈扁平三角形,中华鼢鼠远端腹面有一凹陷。对其长度和重量拟合以指数函数,罗氏鼢鼠为y=0.19e~(0.47x),中华鼢鼠为y=0.27e~(0.46x)。并进行了阴茎骨作为分类和年龄鉴定指标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中华鼢鼠是我区害鼠的优势种,占总数的42.6%,毁苗率10%—20%,重者45%以上。是农业生产一大历史性灾害。1992—1994年我们在全区推广以鼢鼠灵毒饵为主,危害高峰期突击防治的综合防洽新技术,防治106万亩,平均防效80%,鼠口密度由防前0.56只/亩降到0.11只/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防治技术综合如下: 选好防治洞:不论投药安弓,判明鼢鼠走向,分析选定防治洞是关键环节。选洞原则是鼠常来往,洞道坚固。在土壤湿度大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0.
云杉幼林地中华鼢鼠防治阈值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经1996-1998年在祁连山、迭部山区调查,云杉(Picea asperata)幼林地内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 Milne-Edwards)危害幼树死亡率(y,%),与鼠口密度(x,只/hm^2)成幂函数相关:y=4.1791x^0.5439(R=0.9519),经济允许死亡率为0.82%。达到中国危害程度应进行人工防治的经济阈值(幼树死亡株率)为1.6%,鼠口密度为0.17只/hm^2。测定了不同初植密度林分的鼢鼠防治生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检测北京市啮齿类实验动物的病理变化,为北京市实验动物质量监控及改进提供依据。方法 对送检的400只啮齿类实验动物,其中包括180只小鼠、80只大鼠、120只豚鼠及20只金黄地鼠,采集心、肝、脾、肺、肾、大肠和小肠,制成石蜡切片后进行HE染色,对镜检肝细胞肿胀的样品又分别进行了PAS染色和冰冻切片油红O染色,并于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此次进行实验动物质量的抽检,检出病变主要为小鼠、大鼠、豚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脏细胞肿胀,并均有糖原沉积病变检出,脂肪变性在豚鼠检出;此外小鼠及金黄地鼠,尤其是部分金黄地鼠出现明显肝脏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小鼠和豚鼠的心脏发生增生性炎;小鼠肾脏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本次抽检的啮齿类实验动物基本健康,部分啮齿类动物的饲养管理仍需加强,本监测结果可为科研实验的准确性提供可靠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2014年5月本实验室对北京市14家单位的啮齿类实验动物的健康状况进行病理学调查。方法采集啮齿类实验动物的心、肝、脾、肺、肾、大肠和小肠后经10%福尔马林固定,通过石蜡切片H.E.染色、冰冻切片油红O染色、PAS染色于显微镜下观察。结果绝大多数实验用鼠为健康状态,仅部分非健康动物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肿胀(32.6%)、轻度肺脏病变(24%)、肾脏蛋白样渗出物和管型(13.2%)。本次抽检结果与前两年抽检结果相比较,肝脏脂肪染色阳性率(6.2%)低于2013年春秋季的17.1%和6.25%,以及2012年春秋季的26.7%和14.8%,有降低的趋势。值得引起注意的是,肾脏病变从2010年春季在小鼠(2%)和2011年春季在大鼠(20%)中偶发,发展至今,已经在小鼠(6%)、大鼠(12%)和豚鼠(20%)中普遍存在,从偶发病变发展成为常发病变,应加强防范。结论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啮齿类实验动物基本为健康状态,少数动物出现组织病理学变化可能与饲养环境、饲料营养成分以及运输、处死时的应激有关,宜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和避免应激来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从病理学角度评价啮齿类实验动物的健康情况,为实验动物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集不同等级啮齿类实验动物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大肠和小肠,经10% 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液固定,通过石蜡切片、HE 染色、PAS 染色、冰冻切片、油红O 染色后于显微镜下观察。结果虽然被检测动物的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遗传学等指标都能达到或符合国家质量标准,但是病理学监测中都能观察到不同程度的组织病理学损伤,主要出现在肝脏、肺脏和肾脏,有时也发生在心脏、消化道和淋巴器官等。结论该结果说明,虽然啮齿类实验动物符合国家微生物学等标准,但仍有部分实验动物处于亚健康状态。病理学监测在实验动物质量评价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相关监管部门应该尽快制定实验动物病理学诊断的国家及地方标准,完善实验动物质量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2017年5月本实验室对北京地区16家实验动物单位的啮齿类实验动物的健康状况进行病理学调查。方法 采集啮齿类实验动物的心、肝、脾、肺、肾、大肠和小肠经甲醛钙液固定,通过HE染色、油红O 染色和PAS 染色等方法对啮齿类实验动物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结果 绝大多数啮齿类实验动物为健康状态,没有发现明显的病理学损伤。但也有部分动物出现轻微病变,出现的病变主要有肝脏脂肪变性、肝脏局灶性坏死、脾脏陈旧性出血,小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轻度肺脏病变。结论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啮齿类实验动物基本为健康状态,少数动物出现组织病理学变化可能与饲养环境、饲料和饮水质量以及采样运输的应激有关,通过加强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可使其健康状况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实验动物在多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2年10月,本实验室参与了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办公室组织的北京市啮齿类实验动物健康状况调查。采集心、肝、脾、肺、肾、大肠和小肠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通过石蜡切片HE染色、冰冻切片油红O染色、PAS染色等方法对啮齿类实验动物的健康状况进行鉴定。结果显示,部分动物肝脏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肝细胞肿胀、轻度肺脏病变,少数表现出肾脏管型、肾小囊腔蛋白样物质渗出和大肠寄生虫感染,但是啮齿类实验动物总体水平属健康状况。以上病变的出现可能与动物的生存环境、饲料营养成分和运输处死过程中的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16.
对在山西隰县采集的108堆鼬类粪便样本进行了食性分析。结果表明,样本的内容物由鼠类、鸟类、兔类(草兔等小型非啮齿目兽类)、两爬类(两栖动物类和爬行动物类)、昆虫类、植物类等构成。出现鼠类的粪便样本数最多,达到85份,占总样本数的78.70%。进一步分析得出,不同季节鼬类对食物具有选择性,各种鼠类在样本中出现的频率因季节不同存在差异。按全年总体来说,长尾仓鼠在当地鼬类粪便样本中出现的频率最高,达到24.27%,大仓鼠、社鼠在全年粪便中出现频率也较高,均为14.56%,说明这3种鼠类是当地鼬类的主要食物。  相似文献   

17.
了解在实际生产中常用普通级啮齿类实验动物中清洁级规定排除的4种主要细菌(沙门菌、鼠棒状杆菌、嗜肺巴斯德杆菌、支气管败血性鲍特菌)的携带状况,以及验证筛选的实验动物细菌检测常用普通培养基和生化培养基的应用效果.方法无菌采集动物气管分泌物,接种血平皿;采集回盲部内容物接种DHL、SS琼脂平皿,37℃48h后挑取可疑菌落进行纯化,取纯培养物进行染色镜检、生化特性鉴定及血清学反应.结论KM小鼠嗜肺巴斯德杆菌阳性率最高,为60%;豚鼠携带支气管败血性鲍特菌,阳性率为30%;总的细菌检出率为20%(其中嗜肺巴斯德杆菌总阳性率为16.25%,支气管败血性鲍特菌总阳性率为3.75%);选出的培养基应用于实验检测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2013年5月本实验室对北京市14家单位的啮齿类实验动物的健康状况进行病理学调查。方法采集心、肝、脾、肺、肾、大肠和小肠后经10%福尔马林固定,通过石蜡切片H.E.染色、冰冻切片油红0染色、PAS染色于显微镜下观察。结果部分动物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肿胀、轻度肺脏病变、肾脏蛋白样渗出物和管型。结论本次抽检说明绝大多数啮齿类实验动物为健康状态,上述病变可能与饲养环境、饲料营养成分以及运输、处死时的应激有关,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可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19.
野兔的种间形态差异小,属于分类学中的一个难区分类群。某些种类,如草兔,分布区域很广,地跨欧、亚、非三洲大陆,由于区域性的差异,在同一种中显示了很大的形态差异。因此,中国野兔的初级分类也没有多大进展。笔者在解决了种别鉴定的基础上,对中国野兔的亚属进行了校订。中国野兔仅兔属一个属。本文列出了中国野兔5个亚属:兔亚属、原真兔亚属、塔里木兔亚属、印度兔亚属和真兔亚属,澄清了过去的混淆。  相似文献   

20.
研究棕色田鼠和昆明小鼠在不同光照处理条件下视网膜各层厚度及细胞密度,进而对其视觉系统发育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黑暗条件下,昆明小鼠视网膜的总厚度趋于变薄,棕色田鼠则相反;在有光情况下,棕色田鼠视网膜总厚度趋于变薄,昆明小鼠则相反;不同的光照处理条件下,两种鼠视网膜的外核层和内核层的核层均逐渐由厚变薄.研究结果提示,在视觉系统发育过程中,地上鼠和地下鼠的视网膜可对不同的光照条件产生适应性的结构变化,反映了二者进化史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