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6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条件微波处理对苹果汁主要质量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微波处理功率的增大(245、350、560、875 W)及持续时间的加长(50、70、90、110 s),苹果汁总酸度从0.14%提高到0.16%,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由10.5度增高到42.5度.相反, 澄清度从95.4%下降到27.0%,菌落总数从3.1×105下降为零.  相似文献   
2.
3种鼢鼠牙齿釉质超微结构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中华鼢鼠、甘肃鼢鼠和斯氏鼢鼠的分类地位,对它们牙齿釉质的超微结构做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3种鼢鼠的釉柱均属于釉柱分类中的第Ⅲ型,种间差异不明显;在中华鼢鼠的牙齿釉质中有许多彼此平行的纵行管道,但在甘肃鼢鼠和斯氏鼢鼠中未发现这种管道。这一发现有力地支持了甘肃鼢鼠和中华鼢鼠是两个不同种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陕西3种蝮蛇血清及酯酶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丙烯酰胺聚胶电泳研究了陕西境内3种蝮蛇:日本蝮短尾亚种(Agkistrodon blomhof-fii brevicaudus)、秦岭蝮(A.qinlingensis)及中介蝮(A.intermedius)的血清及酯酶同工酶。结果表明,3种蝮蛇的血清及酯酶图谱显示一定程度的共性,又存在明显差异,支持形态学将其划分为3个独立种的观点;秦岭蝮与中蛤蝮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与日本蝮间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4.
七星瓢虫成虫体表的细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对七星瓢虫进行了整体性观察.结果显示,①瓢虫触角末端感觉毛分布稠密,并且有嵴突状构造,嵴突及其周围着生有椎状感受器.②鞘翅部分区域有凹窝状结构,内生有倒伏状的微毛.③足部第一、二跗节内侧有感觉毛形成的“毛垫”.这些细微结构可弥补一般形态学观察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6.
人共刺激分子B7-1/CD80胞外编码区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RT-PCR法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克隆了编码共刺激分子B7-1/CD80胞外区的cDNA,并用Snager链终止法进行测序,结果表明,所cDNA片段的序列与GenBank中已报道的人B7-1/CD80 cDNA序列的对应部分仅有两个碱基存在差异(658位A→T,773位A→G),这为探讨B7-1/CD80分子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以表达人CTLA4Ig(hCTLA4Ig)的原核质粒为基础,采用限制性DNA内切酶,DNA连接酶等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能表达该蛋白的真核质粒,ELISA法检出了受转染的真核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蛋白表达.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含hCTLA4Ig的穿梭质粒.  相似文献   
8.
对平面细胞极性(planar cell polarity,PCP)信号通路中6种核心蛋白质(Frizzled、Flamingo、Vangl、Dishevelled、Prickle及Diego)的基本结构、在神经管畸形发生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在人类神经管畸形患者中发现的相关突变位点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研究表明,接受Wnt信号通路刺激后这6个蛋白结合形成不对称性分布的膜复合物,经下游Rho/Rac信号通路来共同决定神经元的平面细胞极性及神经管的闭合.目前已在Frizzled、Vangl、Flamingo及Prickle 4个基因中发现了多个特异性错义突变,在Dishevelled基因中发现有SNP位点改变,Diego基因在神经管畸形中的突变不明.未来研究应在阐明核心基因与环境因素如何互作、核心基因SNP位点或突变如何影响其蛋白功能,从而参与神经管畸形发生方面进行突破.  相似文献   
9.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PAGE)研究了陕西蝮蛇三亚种的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结果表明,蝮蛇短尾亚种仅有5条带,中介亚种和秦岭亚种各显6条带,其中,中介亚种LDH_5分化出一条亚带,秦岭亚种LDH_1与LDH_2间出现一染色稍深的同工酶带。三者间酶带的含量与分布亦有不同。可见,三者间在糖代谢的方式上存在着一定差异。这对应用LDH同工酶分析法解决蝮蛇分类问题提供了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就蛇毒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所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利用高通量质谱技术对蛇毒组分进行全方位研究,是近年来蛋白组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蛇毒蛋白质组学研究包括粗毒分离、质谱分析及生物信息学鉴定三个部分.粗毒分离的主要方法包括双向电泳、凝胶过滤及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的方法包括基质辅助激光解离-飞行时间质谱、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电喷雾离子化串联质谱和电喷雾离子化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而利用MS-Fit或Mascot搜索引擎访问相应的蛋白质专门网站对质谱所获肽序进行查询则是生物信息学鉴定的主要方法.迄今,利用蛋白质组技术已经对游蛇科、眼镜蛇科、蝰科中的58个属100多种(亚种)蛇毒的毒物进行了研究,鉴定出了十多个蛋白质家族.这些结果不仅有助于增强人们对毒素进化与分化以及中毒机理的了解,并对新药设计中的先导化合物寻找具有重要意义.未来,蛇毒蛋白质组学研究在与高通量蛇毒组的绝对定量及所鉴定蛋白的功能表征有关的方法技术方面仍有待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