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哭嫁习俗是一项历史久远的民间婚嫁习俗,在我国各地各民族有相当广泛的流传。主要功能显著,并体现了一定的民族差异性.通过对哭嫁习俗古盛今衰之因进行探析,能挖掘其所折射出的社会历史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2.
哭嫁是许多少数民族奇特的婚礼习俗,也是一种特殊的人文景观。哭嫁歌则是这种婚嫁习俗的特定产物。在我国,以土家族的哭嫁活动最为典型、最有意义。本文以土家族哭嫁歌为研究对象,探析哭嫁歌的艺术特征及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学者对于哭嫁习俗的研究多注意其在不同民族的发展演变过程、形式、唱词以及与地方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等,强调其所具有的社会功能.这些研究成果的共同特点是集中于对哭嫁歌文本及哭嫁歌演唱者的研究.依托对鄂东南地区哭嫁仪式的田野调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哭嫁仪式中的男性角色予以关注,探讨男性在哭嫁仪式中的参与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的咏叹调--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点及其社会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哭嫁,是广泛流行于湘、鄂、渝、黔土家族区域的一种婚礼习俗,是一部形象的土家族婚俗史.哭嫁具有塑造人格、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有机结合、民族娱乐与民族文学等艺术特点.哭嫁还具有婚俗史、批判封建的婚姻制度、民族心理渲泄等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5.
佛教的轮回思想、利他思想以及施舍精神贯穿于整个藏族丧葬习俗的仪式过程中,成为藏族丧葬习俗最根本的思想基础。藏族丧葬习俗主要包括卜算、施"颇瓦"法、送殡、天葬、吊祭等内容。文章指出藏族的丧葬习俗是在藏区地方性文化的时空中,按仪式顺序依次展演分离-过渡-聚合的全部过程,充分反映了藏民族对待死亡的智慧,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在死亡打破平衡后,通过仪式的净化,得到新的平衡,使生者的生活能够继续。  相似文献   

6.
土家族哭嫁歌是土家族婚嫁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哭嫁歌中,出嫁姑娘是各个环节的主体,具有典型的女性主位特征,具有土家族姑娘成年礼仪的意义。从哭嫁歌参与者、过程、内容等方面,哭嫁歌反映了土家族文化的认同及其与“他者”文化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7.
藏族厚重的历史与民间文化深刻影响着藏族女性汉语小说的写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现代文明和本土民族文化的双重语境中,藏族女性汉语小说写作日益呈现出某种混杂性,生成了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性女性话语。当代藏族女性汉语小说的本土化书写主要体现在藏族女性生命历程与藏民族文化记忆之间的互动、藏民族民间习俗的性别内蕴以及在现代化浪潮中藏族女性基于本土文化的多样抉择等方面,显示出当代藏族女作家对女性民族历史、女性主体重构的努力以及对本土民族文化女性化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8.
“哭嫁”习俗意蕴的流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哭嫁”习俗历经各种婚姻形态,其文化意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而有所不同。本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哭嫁”习俗作了详细论述,清晰梳理了其意蕴的发展轨迹,从而揭示了其之所以源远流长的内在动因,亦从一个侧面透视了民俗传承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境内少数民族中藏族占有较大比重,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及独特的生活习俗决定着本民族的生活方式,据人口抽样调查统计表明,青海藏族地区居民寿命低于同一地区汉族居民,笔者选择这一研究,对藏区牧民生活习俗进行,调查,对影响健康的因素进行分析,为提高民族地区民居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上的科学依据,使我们也尽快步入健康国家的行列,增强全民族体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哭嫁歌是土家族婚配习俗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在历史的沉淀与融合中,哭嫁歌不断地发展演化,形成了别具风格的地方特色,传承延续至今,是千百年来土家族女性集体智慧的结晶。以贵州1沿河土家族为例,分析在土家族哭嫁歌中塑造的充满怨愤的“怨女”形象,并对哭嫁歌中的“怨女”形象的成因进行分析,以此凸显土家族妇女的情感心路及其对美好婚姻的憧憬,能更好地继承和挖掘土家文化,倡导两性平等,并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民族民间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崇尚的颜色。白色是藏民族最为崇尚的颜色之一,这与她几千年来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传统、周围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白色是藏民族最基本的生活色调,因此白色崇尚在藏民族的物质习俗、精神习俗及民间文学作品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和描述。一、物质领域里的尚白现象1.饮食:藏族饮食习俗十分古老,作为主食的糌耙是白色,酸奶、奶茶、酥油茶也是白色  相似文献   

12.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源流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繁多,渊源流长,它反映着藏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风俗、文化、宗教、种族繁衍及审美取向,成为藏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萌生于人类生存的物质生产过程、形成发展于古代军事活动、在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中保存与流传、在传统的民族习俗中衍传完善.研究和探析甘南藏族传统体育项目,对弘扬藏族民族文化,丰富群众体育文化活动,建设和谐藏区社会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藏族《格萨尔》史诗不仅在雪域高原广为传诵,而且还流传到了裕固等少数民族地区。文章论述了史诗对裕固族史学、民间文学、民风习俗、宗教信仰乃至民族心理产生的影响,提出民族间的交流对各自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吴楠 《科技信息》2010,(10):152-152
哭嫁是一种在我国无论是历史上的各朝各代,还是现代民间各个民族的广大地区都十分流行的民俗文化事象。从现代的眼光来看,哭嫁好像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如果从民俗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人类学的视角来分析哭嫁的历史成因和其中的深层机制,我们就会发现,女子的"哭嫁"是一种内容极为丰富的民俗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白马藏族”位于甘肃南部及四川西北部的白马河流域,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民族习俗、宗教文化孕育了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本文探讨了整理、开发白马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意义和现代价值,并建构了科学合理的传承路径.旨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理论,以期保护白马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结果对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及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节日的国家。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几乎每月都有不同民族欢度的节日。节日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它是了解一个民族历史的一面镜子,同时又是各民族互相了解的一面镜子。在藏民族绚丽多彩的众多节日中,最隆重,最富有民族气息的节日,莫过于春节了。春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藏族同各族人民一起过春节,但由于与别的民族的生活地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年节习俗、民族心理各不相同,春节习俗存在着许多差异,有些习俗保持了浓郁而古朴的民族特色,仅仅在安木多地区也就不十分一致。本文以笔者亲身体验为依据。简谈一下安木多藏区的年节——洛萨。  相似文献   

17.
《西藏大学学报》2012,(4):187-188
滇川藏地区的石棺葬与纳藏两族源流之关系 在历史上藏族和纳西族迁徙之路和当代两族聚居区发现了大量的石棺墓葬群。通过分析这些丰富的考古资料,加上汉藏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论述了滇川藏横断山脉地区所发现的石棺葬与藏族和纳西族这两个民族的先民之间的关系。另外,通过在这些地区的石棺墓中所发现的绿松石等器物,对藏族、纳西族共有的一些宗教文化现象进行分析,认为这些地区发现的石棺葬习俗与作为藏族和纳西族共同祖先的古羌人中的牦牛羌、白狼羌以及苯教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了藏族节庆习俗蕴含的个体身心的和谐、人际文化的和谐(族群内部和谐与族际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文化因素,论述了藏族节日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大作用和意义。认为藏族节日作为一种风俗制度和综合生活文化体系,它在公共治理、人文调节、维护生态良性循环方面的功能十分突出,是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资源库,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藏族所储存的文化优势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我们应当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这一文化资源,为实现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服务。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黄疸即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最为常见的临床问题。黄疸的原因复杂,既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文章结合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标准和病理性黄疸的常见病因,从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与区域差异以及藏族群众的生活习惯等方面分析了高海拔地区藏族新生儿黄疸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绘画唐卡是藏族重要的宗教祭拜工具,具有神秘深厚的教理内涵和艺术欣赏价值,其绘画色彩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鲜明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是藏族文化中重要的精神图像表现内容。文章研究绘画唐卡的色彩组合规律和精神化符号表现,了解藏传佛教绘画的色彩审美观念和用色习俗,从色彩的运用规律和精神化符号表现两方面分析宗教精神的博大和唐卡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加深对藏族唐卡中色彩创造的认知和民族艺术表现形式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