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苏存斌 《科技信息》2013,(7):130-130
针对SS3B型机车在限速100km/h区段上运行时,机车运行到89km/h就无功率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多次检测与论证找出了在危机控制特性插件内改变放大器的反馈电阻,从而彻底解决机车在89km/h无功率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钟萍 《甘肃科技纵横》2009,38(1):170-170
随着我国第六次大提速的实施,提速后列车对桥梁设备的冲击明显增大,既有线桥梁的运营状态恶化,尤其是既有线上已服役多年的桥梁,曾多次发生因桥梁振动过大影响列车安全运行的事故,为此如何使既有线混凝土桥梁适应列车提速的需要,减小列车提速后列车对混凝土桥梁的影响,有针对性的采取一定的对策,是我们必须面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当既有线的旅客列车和货物列车速度分别提高到160km/h和90km/h时混凝土桥梁产生的横向振幅过大、耐久性问题突出等普遍和急待解决的问题,分析了病害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针对草原公路交叉口指路标志信息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根据调查设计7类不同信息条数指路标志,设置借助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及E-Prime相关设备,开展不同指路标志信息条数在60、80、100 km/h 3种速度下驾驶员脑认知模拟驾驶实验,分析选取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 MMN)波幅值、P3b波幅值作为驾驶员脑力认知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对3种速度下的驾驶员视认不同标志的MMN波幅值分析可知,60 km/h和80 km/h情况下设置指路标志信息条数为5、6、100 km/h条件下设置信息条数为3和4时,驾驶员大脑过滤无效信息的效率增加,可以有效提高驾驶员行车注意力;同样条件下,由驾驶员视认P3b波幅值分析知,60 km/h和80 km/h下设置指路标志信息条数为5、6、100 km/h条件下设置指路标志信息条数为3和4时,驾驶员同样不需要投入过多的脑力资源就能完成信息认知任务,信息决策能力增强,有利于在交叉口冲突点行车。  相似文献   

4.
高速磁浮列车平稳性和乘坐舒适性在复杂环境下不适应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工程问题,而深入了解高速磁浮车身振动特性是合理评价舒适性指标的关键.通过某条高速磁浮示范线的全尺寸试验,分析列车运行过程中振动变化趋势和规律.结果表明,列车的舒适度值随着速度的增大而变差,在250 km/h时舒适性最好,在430 km/h时舒适性最差,其振动总值处于2级水平,且磁浮列车不同部位舒适度不同.速度小于380 km/h的情况下,横向舒适度值最大;而在速度大于380 km/h的情况下,则垂向舒适度值最大.  相似文献   

5.
结合某隧道照明设计实例,通过对隧道照明在60km/h、40km/h设计速度下,灯具、过渡段长度等的不同配置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二级公路隧道照明设计采用40km/h设计速度的重要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可能速度的公路线形评价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公路安全水平和公路线形设计质量,分析了公路线形设计的连续性和应用可能速度的公路线形评价方法,提出采用速差作为评价线形连续性的标准,速差量作为度量速差的指标,并根据可能速度计算公式求出了各设计速度的速差量,建立了速差量与平曲线半径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当设计速度为120、100、80 km/h时,可能速度评价指标为20 km/h;设计速度为60、40、30、20 km/h时,可能速度评价指标分别为18、15、12、12 km/h.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纯电动汽车整车动力电池组的匹配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纯电动车整车动力系统的结构特点,对动力电池组进行充放电特性试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用等速法和续驶里程的设计目标值反向计算电池容量的动力电池组匹配原则. 整车动力系统仿真实验结果表明,0~40km/h的加速时间为15.6s,最高车速为80.5km/h,最大爬坡度为24.9%,续驶里程为230.5km,满足设计目标,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夜间行驶时车辆在弯道上的视线盲区的问题,提高驾驶人夜间行车的安全性。基于汽车方向盘转角,建立基于方向盘转角的AFS模型,同时基于预瞄角度建立基于预瞄角度的AFS模型。在matlab/simulink的环境中建立相应的汽车前大灯水平角度调整的控制算法,并在40km/h、60km/h、80km/h和100km/h的车速下进行了仿真对比。仿真结果表明:汽车AFS的前大灯水平调整角度的变化对车速不敏感,基于预瞄角度的AFS的水平调整角度的变化曲线更加平滑,并且没有出现调整角度的突然增大和减小。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纯电动车整车动力系统的结构特点及纯电动汽车对驱动电机的要求,从汽车行驶动力学出发建立了纯电动汽车电动机性能参数的数学模型, 探讨总结了电机基本特性参数的设计方法. 整车动力系统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最高车速为48.6 km/h,常规车速为35.2 km/h,0~40 km/h加速时间为15.2 s,最大爬坡度为19.7%,满足设计目标,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李坤 《科技资讯》2014,(4):95-96
本文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6.10模拟了汽车分别以10 km/h、30 km/h和60 km/h三种速度在公路上行驶时各结构层的力学响应情况,得出各结构层底的竖向应力、水平剪应力以及竖向剪应力的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针对重型商用车采用固定助力特性的液压转向系统引起高速操控失稳的问题,设计了具有可变助力特性的比例阀旁通流量式电控液压转向系统。运用AMESim建立了包含各子模型的系统仿真模型,通过分析转向阻力矩与车速的关系,获得了比例阀电流与车速的特性关系,进而对不同车速下的比例阀位移特性及典型车速下的助力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显示:40 km/h和80 km/h的最大助力油压比低速20 km/h的最大助力油压分别下降了约50%和65%,满足了重型车高速操控性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台架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典型车速下试验和仿真的助力特性曲线变化趋势、饱和区最大油压以及操纵力矩均基本一致,可很好的兼顾重型车低速转向轻便性和高速操控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某高速铁路列车在运营速度由200 km/h提升至250 km/h后,部分直线区段出现的车体横向低频晃动现象开展试验研究和仿真分析。首先对比分析提速前、后轨道动态检测数据在晃车区段和未晃车区段的时频特征以及乘坐舒适性,进而研究晃车区段的轮轨接触特性,通过建立车辆-有砟轨道动力相互作用模型,深入分析轮轨廓形、列车运行速度以及轨道平顺状态对高速铁路直线运行晃车问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列车提速至250 km/h后,晃车区段车体横向加速度出现明显周期性波动,振动频率为1.37 Hz,与提速前相比,车体横向加速度振动幅值增加了一倍,舒适性等级接近超限,乘坐舒适性明显降低;与采用CHN60&LMA廓形相比,采用实测轮轨廓形时的轮对蛇形运动加剧,轮对运动向一侧钢轨偏移,直接影响车体横向振动频率;列车运行速度提高后车辆系统响应对轮轨廓形的变化更为敏感,采用实测轮轨廓形,列车运行速度为250 km/h时的车体横向加速度谱峰较运行速度为200 km/h时的增大了1.6倍,较采用CHN60&LMA廓形时的增大了1.5倍;当列车提速至250 km/h后,轨道不平顺振动频率与轮对蛇形运动频...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广深160km/h准高速线,从钢轨接头受力入手,分析接头病害产生原因,并提出整治办法,对快速及准高速线路加强钢轨接头养护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了优化速度为140 km/h高速地铁隧道的净空断面面积,采用三维、可压、非定常N-S方程的数值计算方法和κ-ε湍流模型,分析地铁列车由明线驶入不同截面积隧道时所产生的气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地铁列车由明线驶入隧道时产生的气动效应比在隧道内区间运行时产生的气动效应更加剧烈;当隧道净空断面面积采用现有速度为120 km/h的地铁常用截面积26 m~2时,所需地铁列车密封指数为6 s;当地铁列车密封指数取4 s和3 s时,所需地铁隧道净空断面面积分别为30.5 m~2和35.7 m~2。  相似文献   

15.
根据车辆基地道路工程相关功能需求,结合有关设计标准和规范,分别对进场道路和场内道路的有关技术要求进行了探讨。结果得出:进场道路应为城市支路等级,设计速度可按40 km/h、30 km/h、20 km/h 3个类别选取,设计速度为20 km/h时,其圆曲线半径为40 m,考虑新车运输时,最大纵坡为5%,不考虑新车运输时,最大纵坡为8%;场内道路应按站场道路Ⅲ级标准,设计速度为15 km/h,平面圆曲线半径最小可为9 m,考虑消防等其他功能时,应适当增加其圆曲线半径,当车辆基地内单体建筑长度和宽度尺寸较大时,还应考虑设置消防中通道。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为了获得前轮主销后倾角对汽车自激摆振影响的机理,以国产某型非独立悬架汽车为样车,建立了考虑主销后倾角产生转向系附加刚度的摆振系统三自由度模型,选用了Pacejka H.B.轮胎模型对样车自激摆振动力学行为进行数值分析。在后倾角α=4°时,不考虑后倾角α产生的转向附加刚度时样车自激摆振速度区间为34~92km/h;考虑后倾角α产生的附加刚度时样车自激摆振速度区间为41~76km/h,表明α产生的转向附加刚度有减小自激摆振速度区间的功能,但随着α增加,样车自激摆振速度区间加大。  相似文献   

17.
汽车动力性计算机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汽车动力性数学模型,由此推导出汽车动力性参数灵敏度公式,并开发出汽车动力性计算仿真程序.以东风EQ140型汽车为例进行仿真计算,仿真结果与其使用参数较为吻合.仿真计算得到空载时汽车的最高车速91km/h,与东风EQ140的使用参数最高车速90km/h(单车)相比,误差为 1.1%;满挂时汽车最高车速为72km/h,与东风EQ140的使用参数满载、满挂时最高车速为70~75km/h一致.同时对其参数灵敏度进行了分析,各参数对汽车动力性的影响以传动系的机械效率和汽车的总质量最为显著,滚动阻力系数、空气阻力系数与迎风面积的影响则小一些.  相似文献   

18.
研究能够满足出口车速平稳过渡的逐级限速方案,对提高出口区域车辆平稳运行及安全提升有重要意义。利用无人机采集高速公路出口车辆运行参数,分析出口车辆运行特征,考虑驾驶员对相邻限速标志的认知反应,构建了连续限速标志设置间距计算模型,建立了高速公路出口不同级别的限速方案,利用驾驶模拟试验对设计的不同限速方案进行分析及评价。模型的计算结果显示,二级限速方案中,限速值为60-40km/h的限速标志间距为160m;三级限速方案中,限速值为80-60-40km/h的限速标志间距分别为:300,80m,限速值为90-60-40km/h的限速标志间距分别为300,85m;四级限速方案中,限速值为100-80-60-40km/h的限速标志间距分别为295,160,80m。利用驾驶模拟器对模型结果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逐级限速方案的平均减速度指标小于1.3 m/s2,均在驾驶舒适性阈值内;随着限速级数增加,车辆离散幅度显著降低,表明逐级限速方案对出口车辆运行速度有明显管控效果;四级限速方案可使在分流鼻端车速标准差、平均减速度、V85分别控制在5.23km/h、0.52m/s2、54km/h左右,极大了满足车速平稳过渡要求。可见,借助模型定量优化的逐级限速方案可以显著提高出口车速过渡的平稳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驾驶员在草原公路交叉口路段因交通标志信息量过低引起的行车警觉度降低的问题,利用交通标志信息量化模型,建立6个不同信息量水平的室内模拟驾驶实验,驾驶员分别以车速为60km/h、80km/h和100km/h行车,基于脑电信号检测行车警觉度的技术,选取脑电指标β、(α+θ)/β、α/β作为驾驶警觉度评价指标,定量分析不同信息量水平和车速下的3种脑电指标节律值变化,采用非线性曲线拟合法,探究信息量和车速对驾驶警觉度的显著性,根据NASA-TLX驾驶负荷量表对模拟实验分析的结论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交通标志信息量和车速存在交互作用,对行车警觉度均有显著影响,在草原公路交叉口处的适宜交通标志信息量为J4水平(范围为30-40bits),行车速度为60km/h时,驾驶员3种脑电指标数据表现最佳,且指标β、(α+θ)/β、α/β在车速为60km/h下的拟合度分别为0.947、0.844、0.861,NASA-TLX驾驶负荷量表六个维度的评分均在J4水平最低,与实验数据分析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20.
<正>1研究意义近年来,中国高速铁路发展迅速,但是,从2011年8月起,中国高铁进入全面降速运行,其中包括设计时速350km/h的高铁,按时速300km/h开行。至此,从2008年8月开始运行了将近3年的350km/h高速列车将暂时消失,这对于多条设计速度为350km/h中国高速铁路线路而言,是一种设计与建造浪费。针对"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