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荀子《正名》篇中用"约定俗成"来说明名与实之间的关系,但一般都认为"约定俗成"表示名、实之间的任意性,其实它不但表现了名与实之间的任意性,同时也体现了名与实之间的理据性,是任意性与理据性的辨证统一。  相似文献   

2.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中国先秦儒家"正名"学派,其"正名"逻辑思想是一种重视内涵性的概念逻辑系统。他们在许多方面提出了独特的新见解,充实和发展了儒家"正名"逻辑理论学说。  相似文献   

3.
《荀子·正名篇》提到"小家珍说",前人多不重视。细绎文意,荀子此论的落脚点既不在"名""实"关系问题上,也不在如何使用概念的问题上,而是在后王时君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他的"正名"思想与孔子的"正名"思想并无本质差别。文中所提出的"期、命、辨、说",不仅是概念的产生方式,而且更是一种言说方式,体现在文本上则是一种文体形式。这种言说方式和文体形式是在"圣王没,天下乱"的社会背景下诞生的。其言说方式概言之为"辨说",其文体形式后人称之为"说体文"。"小家珍说"则是相对于"圣人之辨说"和"士君子之辨说"而提出的,虽然主要是一种学术价值判断,但其中也隐含有对于先秦诸子文体的认识,与《庄子.外物篇》所云"小说"概念可相互发明。  相似文献   

4.
马一浮纯用儒家古典名言表达的政治观,会通《六艺》,俱出《六艺》,悉遵圣言,是地道的《六艺》政治观,亦就是王道政治观。它是在以《六艺》为一体、内圣外王为一体的思想背景下展开的。所谓王道政治,从历史观点上说,就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其义,一言之,就是“王者以道治天下”。王道政治为万世开太平,垂法万世。马先生的王道政治观的首出原则是儒家传统的正名。他以正名哲学·正名政治哲学直接推导出王道政治观的主旨是建皇极,行王道。行王道即是君道。(上篇)  相似文献   

5.
庄子与荀子的"天人观"既有一定的相通性,又有各自十分迥异的特色。庄子与荀子的"天人观"都突出了"天"的客观性,不同的是庄子最终走向"天人合一",而荀子走向"天人之分"。比较庄子与荀子的"天人观",可以看出庄子道家立场和荀子儒家立场的不同,"天人观"的差异反映出庄子与荀子思维方式的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6.
何谓人性?孟子的看法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离娄下》),人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荀子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正名》以下引言只注篇名)“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性恶》)人性是生而自然的本能、欲望。可见孟、荀二人所言人性的差异。孟子所谓的人性是指人的社会本质属性,荀子所谓的人性是指人的生理本能,自然属性。孟荀对人性的理解各执一端,都是片面的。但在对人的自身本质的认识上都包含着真理的颗粒。不过孟子比荀子更高明之处在  相似文献   

7.
荀子承继孔子,他深入地探讨了礼的起源,在发生学上完善了孔子礼学思想;荀子“援法入礼”,以礼“合群制分”的思想使礼在社会功能上更加扩大化;荀子以礼“正名”的思想完善了孔子礼学中的正名理论;其以礼节欲的义利观发展了孔子礼学中的义利之辩。荀子以礼为道德之极,全面推进了孔子礼学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章太炎是乾嘉汉学的殿军。乾嘉学者以“字”训“名”,将正名问题视为语言文字的训诂考据。章太炎承继乾嘉汉学的“正名”思想,并对其作系统地综合。他的正名思想一方面肯定了语言与实在的关联性,承认语言建构实在的积极作用,但反对以名为实,表现出唯名论的理论立场;另一方面他敏感地觉察出了语言所带来的思想魅惑,肯定辨析名相对于澄清思想的作用。章氏正名论内含的哲学洞见对现代中国哲学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荀况生当战国名辩思潮高涨的时候。荀况形容当时的情况是:“圣王没,名守慢,奇辞起,名实乱。”(《正名》)名不被人们遵守(名守慢)和名实的混乱,正是当时诸子百家学术思想活跃的反映。战国以来,地主阶级各集团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军事上、政治上、思想上各个领域都进行着尖锐的斗争,名辩思潮各学派分属于不同的政治  相似文献   

10.
“若有王者起,必将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 (《荀子·正名》)这是荀子对语言发展规律的一种认识,意即若有王者出世,他一定维持旧有词汇,保存它的纯洁性和规范性,又必然创造新词,以适应新的事物。关于荀子将创造新词的功劳归于王者的和历史局限我们姑且不论,但两千多年前,他就认识到,语言这东西,既有一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1.
先秦时期,陶冶业为人们广泛熟知,在《荀子》当中,对当时的陶冶发展也有较多记述。《荀子》中的陶冶书写既是关于陶冶生产、流通、器型的历史记载,更是汇聚陶冶启发意义,对荀子礼制思想进行具象化阐释的过程和工具。在论及礼制起源时,荀子就借助陶冶埏埴现象,解释并佐证了礼制起源于“圣人之伪”的因由。通过对《荀子》中陶冶流通和陶礼器记述的观察,更容易理解荀子的礼法治国论和礼器使用观,从而为更完整理解荀子礼学思想的逻辑线索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先秦时期,在强调“言志”说的同时,也开始涉及到性情的问题,如庄子说:“性情不离,安用礼乐!”(《庄子·马蹄》荀子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在荀子看来,性情是一种自然本能,所谓“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情者,性之质也”。(《荀子·正名》他还多次论述到,美的要求是出自人的性情的一种本能欲望:“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性恶》  相似文献   

13.
正名是先秦名辩逻辑的重要内容,是当时大部分从事名辩研究的学者难以回避的问题。《墨辩》继《公孙龙子》之对正名作了富有创造性的探讨,从正名的定义、正名的内容、正名的方法等方面阐发了《公孙龙子》的正名学说,完善了正名理论。  相似文献   

14.
荀子诗论之审美意蕴阐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荀子》一书,其引《诗》、用《诗》及论《诗》之处彰显了荀子的基本诗学观点。本文采用文学接受之审美属性的美学角度,泛采前辈之长,论述荀子引《诗》、用《诗》、论《诗》所体现出来的美学意蕴,以期阐发荀子诗论的独特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近代中西思想汇通的过程中,孔子"正名说"像一个孔道,以柏拉图主义为核心的西方思想借助着这一孔道深入地浸入中国思想中。在此情况下,柏拉图主义的孔子正名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影响非常深远。但是,柏拉图主义的解释也遗传性地带来了西方思想的毛病,亦即不能完全解决知行合一的问题。所以,对孔子正名思想研究来说,超越柏拉图主义是一个迫切的任务。为此,彻底抛弃感性与理性二分的柏拉图主义的义理结构,回到儒家式的名实相依的义理结构去,才是一条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16.
荀子的正名理论以名为核心,主要考察了3个基本问题:名的作用,名同异的原因,制名的原则。荀子又以此为标准,将当时的诸子学说归为用名以乱名、用实以乱名、以名以乱实3种谬误,并对之进行了严厉批判。荀子的正名思想里面所包含的狭隘的功用主义和专制主义倾向被后来统治者所利用,加速了诸子学说的衰落。  相似文献   

17.
清华简与《荀子》在傅说之状、生活哲理、召与招字义、"中"的传承、日不足惟宿不详等语言文字比读,发现清华简某些篇什与《荀子》在语言特征、思想观念、文本传承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关联性。两者互读不仅有助于解决一些遗留的历史、学术问题,也有益于加深对其著作时代的早晚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流情况的认识。《荀子》可以作为清华简释读与研究的一个重要参照系。  相似文献   

18.
庄子关注人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认识到忠孝在社会存在的必然性。庄子从名实和真假关系出发,批判了世俗错误的忠孝观,提出了"不用而寓诸庸"的践行忠孝的方法。庄子理想的忠孝观是"入于寥天一"。  相似文献   

19.
《荀子·成相篇》因其特殊的句式结构和晦涩难解的篇题,向来受到学者的关注。自唐代杨倞为《荀子》做注以来,历代学者主要从"篇题释义""文体探源""内容解读与文学价值""其他问题"四个方面研究《荀子·成相篇》,取得了颇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纵观这些研究成果,目前学术界对《荀子·成相篇》的研究已经比较全面,对文本的研究也在不断细化。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努力更新研究理念、转变研究焦点,推动《荀子·成相篇》的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由邯郸学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和台湾云林科技大学汉学应用研究所协办的"荀子研究的回顾与新探索"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6月8~11日在荀子故地邯郸市举行。1荀子人性论的研究曾振宇的《"性质美":荀子人性论辩诬》从"礼"切入荀子思想之内在逻辑结构,指出:"礼"之道德精神是"仁";荀子从道德形上学高度为仁存在正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