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荀子的正名理论以名为核心,主要考察了3个基本问题:名的作用,名同异的原因,制名的原则。荀子又以此为标准,将当时的诸子学说归为用名以乱名、用实以乱名、以名以乱实3种谬误,并对之进行了严厉批判。荀子的正名思想里面所包含的狭隘的功用主义和专制主义倾向被后来统治者所利用,加速了诸子学说的衰落。  相似文献   

2.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中国先秦儒家"正名"学派,其"正名"逻辑思想是一种重视内涵性的概念逻辑系统。他们在许多方面提出了独特的新见解,充实和发展了儒家"正名"逻辑理论学说。  相似文献   

3.
《天论》对于“天人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阐述以及在其阐述的方法中,表现了荀子丰富的逻辑思想及其应用。荀子从论辩需要出发,以当时论战的经验为依据,研究和应用了逻辑理论和逻辑方法。探讨荀子在《天论》中的表现的逻辑思想,从而研究荀子所总结的逻辑思维的理论,对于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逻辑思想无疑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正>由邯郸学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和台湾云林科技大学汉学应用研究所协办的"荀子研究的回顾与新探索"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6月8~11日在荀子故地邯郸市举行。1荀子人性论的研究曾振宇的《"性质美":荀子人性论辩诬》从"礼"切入荀子思想之内在逻辑结构,指出:"礼"之道德精神是"仁";荀子从道德形上学高度为仁存在正当性  相似文献   

5.
先秦时期,在强调“言志”说的同时,也开始涉及到性情的问题,如庄子说:“性情不离,安用礼乐!”(《庄子·马蹄》荀子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在荀子看来,性情是一种自然本能,所谓“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情者,性之质也”。(《荀子·正名》他还多次论述到,美的要求是出自人的性情的一种本能欲望:“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性恶》  相似文献   

6.
人性论是儒家心性之学的中心内容,也是道德教育理论的形而上依据和理论基石。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说,是宋明理学心性论的重要思想来源,直接影响传统知识阶层的道德实践,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从人性论的角度审视传统儒家的德育理念,道德教育之必要;由于人性中的欲性,道德教育之可能;由于人性中的知性和仁性,道德教育之根本途径,在于"为仁由己",这是先秦儒家人性论的内在逻辑。孔子到孟子、荀子,以至于以后的儒家学说,基本上都是这一人性内涵的演绎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儒家早期经权思想是关于道德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思想。孟子提出了“反经行权”思想,并开解决传统道德悼论之先河。王船山巧妙地将儒家经权思想运用到解决传统道德悖论的问题上,认为在礼用方面经权思想非常必要,提出了“因礼以达权”与“权伸而不损于礼”以及“循礼之经”与“行礼之权”的方法论思想,并认为道德悖论解决的尺度是“求其称”。船山运用儒家经权思想成功地解决了传统道德悖论的问题,并将传统经权思想推向了新的高度,实现了礼之经权思想的价值开新。  相似文献   

8.
荀子把“天”界定为自然意义上的存在,这种界定除了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天人相分外,还意味着天道相分。天道相分使天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宗教巫祝色彩和道德价值意蕴,把人从掺杂了各种人为赋给价值的天中解放出来并成为价值的主体。然而道并没有从苟子思想中消失,而是转化为礼,对人性和社会发挥着道德调节作用。荀子的这种天论思想直接决定了其思想路径,决定着其性论和礼论思想的产生,并且预设了人之于自然、人性自身和社会的价值投射。  相似文献   

9.
何谓人性?孟子的看法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离娄下》),人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荀子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正名》以下引言只注篇名)“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性恶》)人性是生而自然的本能、欲望。可见孟、荀二人所言人性的差异。孟子所谓的人性是指人的社会本质属性,荀子所谓的人性是指人的生理本能,自然属性。孟荀对人性的理解各执一端,都是片面的。但在对人的自身本质的认识上都包含着真理的颗粒。不过孟子比荀子更高明之处在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诠解《中庸》首章的“中”“和”之论,一、根据《说文解字》段玉裁注及郭店简书《性自命出》等文的相关材料,可以将《中庸》“中”“和”之说解读为一种性情境界论。二、把《荀子》、《乐记》之“乐和同,礼别异”和“致礼以治躬”、“致乐以治心”的思想,同《中庸》“(情)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主张进行贯释发明,又可以看到,《中庸》作者在前贤以“和(龢)”为美思想的影响下,在性情论中灌注了调谐情感以相融的理念。  相似文献   

11.
尚中贵和的文化传统是孔子提出以“和”为美思想的重要资源。春秋末世“礼崩乐坏”的不和谐社会状况是孔子提出以“和”为美思想的时代背景。中庸是孔子以“和”为美思想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论语》内容广泛,微言大义,其中"仁"的思想始终贯穿全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内涵包括:孝悌为本,克己复礼,仁者爱人,为仁由己。  相似文献   

13.
在《论语·雍也》篇中"子见南子"一章里,夫子"矢辞"中的"否"、"厌"二字的读音直接影响着本章训诂的准确性。历代学者对这一章的翻译,或主观上强改字意,或辗转意译附会旧说,究其根源,就在于忽略了"否"、"厌"二字的读音。通过研究,在"子见南子"章里,"否"字正音念"pǐ","厌"字正音念"yā"。而本章的正确释义是:夫子见过南子,子路不高兴。夫子对子路发誓说:"我如果心思不正,上天惩罚我!上天惩罚我!"  相似文献   

14.
“王权本位”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根本特征。儒家为王权本位思想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孔子为它奠定了重本主义、重位主义等主要的哲学思想;苟子贡献了王道政治学;孟子则贡献了“民本”的配套理论。  相似文献   

15.
我们要理解和把握“以德治国”思想的深刻内汤,就要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了解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主体内容,由孔子、孟子、荀子等到儒学家奠定思想基础和理论框架的德治思想,是一个内容完整、逻辑性强的思想体系。对儒家德治思想的认识和了解,对我们正在实施的“以德治国”方略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与礼仪规范相悖的行为屡见不鲜,其原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他们自身的因素等。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要以大学生感兴趣、关注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其次要转变教育形式,将礼仪教育与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相结合;同时应合理利用大学生的"功利心";4.培养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7.
浅谈儒家师德观与当今师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德这个话题常言常新,它不断吸收新的时代精神和理念。从儒家代表人孔子、孟子、荀子的师德教育观入手,我们可以正确认识当代师德建设。  相似文献   

18.
浅谈传统跆拳道在教学中的道与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跆拳道是一项极具东方特色的传统武技.在整个修炼过程中包含了严格的礼仪,充分体现了“道”的含义,在技术方面充分合理的运用腿部来进行技击,从而使练习者在“以礼始,以礼终”的练习氛围里习得良好的礼仪并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对孔子是否提倡愚民政策,是否轻视妇女,是否具有创造性,是否提倡搭便车等四个问题进行了讨论,从而澄清鲁迅、钱钟书等大师和时贤们对孔子相关论述的误读或曲解。  相似文献   

20.
先秦儒家的义利观以“义”为核心,围绕义利之辩展开,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苟子在百家争鸣中充分阐释了他们重义轻利,义以为上,以义克利等义利思想。通过分析儒家的义利观,我们看到建立在“义利合一”基础之上的道德回报对于提高整个社会道德水平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建立道德回报的有效机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