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TPDE,TPD和XRD为主要实验手段,比较了高温胶胺,程序升温脱胺,低温和程序升温的组合脱胺以及微波脱胺的不同脱胺方法对β沸石表面酸性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脱胺,程序升温脱胺表面出现两个酸性位,其酸性的可调变性较小,低温和程序升温的组合脱胺以及微波脱胺,β沸石表面均出现了三个强度不同的酸生位,可调变性强。  相似文献   

2.
程序升温脱胺对β沸石表面酸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程序升温分解(TPDE)和程序升温脱附(TPD)为实验手段,研究了程序升温脱胺(模板剂四乙基胺)对β沸石表面酸性的影响,并对脱胺后β沸石的吡啶脱附行为进行了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经程序升温脱胺后β沸石表面出现两种强度不同的酸性位,程序升温脱胺较常规高温(550℃)脱胺有利于β沸石表面酸量的增加,但程序升温的速率对β沸石表面酸量影响较小;β沸石的吡啶脱附表观活化能依次为3223kJ/mol、8038kJ/mol,脱附级数均为1。  相似文献   

3.
采用XRD、TG-DTC、SEM等手段研究了组合脱胺和直接脱胺烧除有机胺模板剂(TEABr)对β沸石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组合脱胺更有利于β沸石结晶度的保持。  相似文献   

4.
用吡啶吸附红外光谱和氨程序升温脱附等手段对锆交联蒙脱土的表面酸性进行研究,结果声明:锆交联蒙脱土与原土相比酸中心增多,酸强度增大,主要是增加L酸。以甲醇胺化反应为探针研究锆交联蒙脱土的酸催化性能,结果表明:锆交联蒙脱土样品的胺化反应活性和选择性均高于Na-土,胺化反应的活性位主要是L酸位。  相似文献   

5.
以程序升温分解(TPDE)为主要研究手段,分析了β沸石中四乙基胺模板剂的热分解机理。结果表明,四乙基胺模板剂的热分解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发生的是包藏于沸石孔道中的四乙基氢氧化胺(TEAOH)的第一级Hofmann降解反应;第二阶段是平衡骨架负电荷的四乙基胺离子(TEA+)的第一级Hofmann降解反应以及第一阶段降解产物Et3N再吸附后发生的连续不同级乙基取代胺的Hofmann降解反应;第三阶段是前两阶段的降解产物再吸附后,再吸附产物的连续不同级乙基取代胺的Hofmann降解反应;第四阶段是残留有机物的分解反应。  相似文献   

6.
以间二甲苯和C8芳烃为原料,用脉冲微反技术考察了不同结晶度的丝光沸石C8芳烃异构化性能。采用氨气的程度升温脱附(NH3-TPD)和吡啶吸附的红外光谱法(Py-IR)研究了不同结晶度氢型丝光沸石(HM)的酸中心数、酸强度以及B酸和L酸中心的变化规律,并将HM催化性能、酸性与沸石的微观结构相关联。结果表明,随着结晶度的降低,与骨架铝(T(1),T(2),T(4))相对应的强酸中心被掩蔽,有效地抑制了芳  相似文献   

7.
用NH3-TPD法研究了RE2O3/HY的酸性,结果表明:HY沸石具有较强的表面酸性,用特殊混合法负载RE2O3后,碱性的RE2O3与HY载体的强酸中心作用抑制了表面酸性,随负载量的增加,表面被中和的酸位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毗啶吸附红外光谱、程序升温分解(TPD)和差热分析(DTA)等技术,对不同温度下用浸渍法制得的(NH_4)_2SO_4-ZrO_2样品的性质进行了研究。将研究结果与其催化性能作了关联。研究结果显示,热处理过程中产生了B酸中心和L酸中心。低于573K时,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表面酸性与表面酸的总量均不断增大,到573K时表面酸性与表面酸的总量都达到最大值。此时反应活性也最大。超过573K时,随着处理温度升高,表面酸性与表面酸的总量均降低,此时反应活性也相应地降低。  相似文献   

9.
结合稀土盐在乙二醇单乙酸醋酸酯合成反应中的催化特性和反应的动力学行为,利用X—射线衍射(XRD)。程序升温分解(TPDE),程序升温脱附(TPD)等手段,对稀土盐催化剂的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将所得结果与催化反应动力学规律相关联,对稀土盐在酯化反应中的催化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采用正丁胺化学吸附和程序升温脱附(TPD)的方法,探讨了丝光沸石(Ⅰ)的残钠量、硅铝比对催化剂表面酸性质的影响,并和催化剂上正己烷异构化反应活性作了关联。还结合用吡啶作探针分子的FT-红外光谱分析,探讨了Ⅰ中引入第Ⅷ族过渡金属元素后对催化剂表面酸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Ⅰ上的表面酸中心区分为两类:一类是酸强度较弱(TPD谱峰顶温T_M<350℃)的低温酸性中心;另一类是酸强度较大(T_M>350℃)的高温酸性中心。对正己烷异构化反应主要是后者起催化作用。在较低的硅铝比下,Ⅰ经部分脱铝,有助于提高催化剂表面的酸强度和酸浓度。第Ⅷ族过渡金属元索引入Ⅰ中,将优先定位于强的B酸中心附近,并明显改变了Ⅰ的表面酸中心分布,使之有利于异构化反应。  相似文献   

11.
应用NH3和CO2的程序升温脱附(TPD)技术,测定了部分金属磷酸盐表面的酸碱性.结果表明:磷酸盐表面既存在着一定的酸中心,又存在着一定的碱中心,但它们的强度及量都不太大.所测定的磷酸盐中,Ca3(PO4)2的酸碱强度和酸碱度均最大.  相似文献   

12.
NH3-TPD法表征RE2O3/HY的酸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NH3- TPD法研究了RE2O3/HY 的酸性. 结果表明:HY 沸石具有较强的表面酸性,用特殊混合法负载RE2O3 后,碱性的RE2O3 与HY载体的强酸中心作用抑制了表面酸性,随负载量的增加,表面被中和的酸位数量增加,直至负载量≥30% 时,RE2O3 对表面酸位的中和作用才告完毕.  相似文献   

13.
以四种不同来源的Al2O3为载体,采用相同浓度的H2PtCl6·6H2O水溶液浸渍方法制取了四种Pt/Al2O3催化剂。同时使用程序升温还原技术,程序升温脱附技术以及微型脉冲催化色谱技术对其催化剂性能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四种催化剂的TPR谱,H2-TPD谱以及正己烷脱氢环化活性和选择性是有差别的。  相似文献   

14.
微波法制备高分散度CuCl2/β沸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波技术将 CuCl2分散到 β沸石孔道中, XRD、DTA、正己烷吸附等温线和 CO吸附IR光谱研究表明,CuCl2以单分子层形式分散于β沸石内表面.微波处理条件下,CuCl2扩散没有明显改变沸石的孔道结构和堵塞孔道.β沸石中CuCl2的最大分散容量约为0.65g CuCl2·2H2 O/g β沸石,而且 CuCl2在β沸石孔道内扩散的同时还伴随着固态离子交换过程.  相似文献   

15.
制备了负载型Ru-Co羰基簇催化剂,用X-ray光电子能谱(XPS)和程序升温脱羰(TPD)等技术,对负载型双金属簇催化剂的表面化学性质和不同气氛中的脱附产物进行了研究,发现负载后,簇合物KRuCo3(CO)12中的RuCo3簇骨架与担体表面原子发生强相互作用。在反应温度下,可形成高分散型催化剂。认为CO加氢反应是按碳烯机理进行。  相似文献   

16.
活性炭纤维表面含氧基团及其对NO的还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程序升温还原装置(TPR)和程序升温脱附(TPD)、热重(TG)等试验方法,证明了未改性、硝酸基、铜基的活性炭纤维(ACF)上均存在含氧基团。在躲开反应器中对这些ACF与NO的反应产物进行了定量测定,发现NO脱除率与ACF含氧量和表面含氧基团的存在及分布有关。还考察了CO的存在对该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对研制的Ni/海泡石苯加氢催化剂进行了氢气吸附性能的研究,得到了氢吸附量与加氢活性关系.并对催化剂制备过程中不同焙烧温度、不同镍含量的催化剂用氢吸附法进行了表征.通过程序升温脱附(TPD图)求得了氢气、苯、环已烷的脱附活化能及脱附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8.
乙苯在Fe2O3-K2O催化剂上的TPD研究表明,新鲜催化剂表面有α和β两种活性位,均具脱氢,脱乙基和裂解活性,乙苯吸附后能脱氢生成苯乙烯和脱乙基生成苯,若预先吸附水亦可脱甲基生成甲苯,新鲜催化剂表面氧化能力较强,脱下的氢或烷基会立即与表面晶格氧作用生成H2O和CO2,并致使催化剂表面被还原产生新的γ位裂解性能较强,但在吸附水后也具有脱氢和脱烷基活性,水对甲苯的生成起重要的作用,α活性位可能是K2  相似文献   

19.
用程序升温还原(TPR)、程序升温脱附(TPD)、X射线粉末衍射(XRD)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法对分步浸渍法制备的一系列Mo-Ni/γ-Al2O3甲烷化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浸渍液的pH值、焙烧温度及还原温度对催化剂的表面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先浸Mo时,调(NH4)6Mo7O24溶液的pH=3、浸Mo后500℃焙烧的催化剂易于还原,而且能抑制后浸Ni时,难还原铝酸盐的形成;浸Ni  相似文献   

20.
制备了负载型Ru-Co羰基簇催化剂,用X-ray光电子能谱(XPS)和程序升温脱羰(TPD)等技术,对负载型双金属簇催化剂的表面化学性质和不同气氛中的脱附产物进行了研究,发现负载后,簇合物KRuCo_3(CO)_(12)中的RuCo_3簇骨架与担体表面原子发生强相互作用.在反应温度下,可形成高分散型催化剂.认为CO加氢反应是按碳烯机理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