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世说新语》较全面地记录了魏晋士人的言行,其中展现了魏晋乱世对当时士人心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面对生死,他们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敏感;面对死亡无限的感伤与绝望;面对生命极度的眷恋与珍惜。在此基础上,他们也对生命内涵与生存态度做了深沉而全面的思考。其面对生死的态度与思索表现出了尚情、尚才的审美理想。这种审美理想的形成与汉民族乐生恶死的文化心理、魏晋士人延续汉承楚制的文学创作心理、汉末魏晋动荡的时局所造成的士人疏离政权的意识和侧重凸显自我的心理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2.
魏晋以来,士人群体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已发生若明若暗的变化。自晋宋易代乃至于萧梁,士人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世俗化的倾向,尤其是士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往往呈现出势利和酷薄。梁人刘峻(字孝标)曾作《广绝交论》,对当时士人的交往状态作了深刻的剖析和尖锐的抨击。一...  相似文献   

3.
苏辙的山水诗数量众多,表现形态丰富多样:宦游山水表现仕途之倦累与无奈,借山水乐赏化解行役烦劳、平衡情理冲突、补偿家园失落;与苏轼的山水唱和成为联结兄弟情谊、表达田园归思、感慨命运浮沉的重要方式,有着契合一致的生命体验与价值追询,悬拟的山水诗体式则反映出士人借山水解决仕隐矛盾的深沉焦虑感;亭园构成了士人吏隐生活中寄托山水意趣的重要载体,景观营造与交游乐赏使士人宦游中的身心安顿有了现实的依托,并与心性的养炼、人格的挺立沟通起来,开掘了幽深的精神境界。从以上角度解读苏辙的山水诗,对于窥探宋人普遍的山水观念和审美趣尚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4.
服饰具有蔽体御末、审美、职业、身份地位、教化等多种功能.士人作为中国古代等级社会中的一个重要阶层,其服饰表现出更为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士人的服饰强化了其身份认同,反映出士人对儒家道德伦理的尊崇以及对儒家等级制度的自觉维护.  相似文献   

5.
唐宋时期,宦游广西的诗人表现出与流贬诗人不同的文化旨趣。宦游诗人的文化策略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力开发自然景观,加速了广西生态环境由自然向人化的进程;二是通过正面的宣传和引导来消除士人对广西生态环境的惧怕心理以及对广西文化环境的偏见;三是通过建学、修祀、劝驾等方式,在当地营造浓厚的儒家文化氛围。宦游诗人的文化策略对唐诗时期广西文化的发展与诗歌的创作都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世说新语>凸现了魏晋男性士人阶层对女性作用的肯定,说明魏晋士人意识中的女性超越了原定的所谓"社会角色”,男性士人对女性反权威行为的认同体现一种深层次的平权思想,对女性才情的肯定还是魏晋士人阶层尊重妇女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7.
粤西士人的文学结社体现出其身份自觉,对文学创作活动有很大的促进,粤西女诗人在家族文学集体中的文学创作也有很大的提高,有很多优秀作品。粤西士人的诗、画结合体现出新的艺术趣味,从题画诗可见一斑。有了身份自觉,粤西士人辑集本土人士的文学作品,弘扬粤西文化。粤西士人的文学结社使其在历史的某一阶段引领全国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赋这一文学体裁在南朝时期明显表现出诗化倾向,表现在诗形化与诗境化两个方面.原因有三:诗的发展;"放荡"的抒情文学现与不拘常体的呼声;南朝士人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9.
汉末两次党锢之祸加剧了经学的式微,士人普遍表现出一种疏离政权的倾向,朝廷以经学取士的方式无法正常进行,灵帝在此际设立鸿都门学即是对选举制度所作的一次改革。当时社会围绕鸿都门学的争论映照出不同的文学观念:汉灵帝及鸿都诸生皆以书法辞赋作为利禄之途,是功利主义文学观;以杨赐、阳球为代表的正直士大夫主张罢除鸿都门学,对文学持否定的态度,是功利主义文学观的极端发展;蔡邕则从反对鸿都门学的角度认识到了文学的审美娱乐功能。三者皆反映出文学独立于经学的事实,因此鸿都门学的设立在文学思想发展过程中具有转折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乐记》、《毛诗大序》为代表的汉代诗学,其本体论与价值论之间既有着尖锐的矛盾,又有着内在统一性。这种话语建构方式,是由士人的现实处境和士人自身的主体精神所决定的。作者认为,在大一统政权形式下,汉代士人一方面表现出了对君主专制权力的惧服和维护,一方面则又暗暗融入一种君权制衡策略。这种制衡策略体现在诗学话语建构中,就是在非功利性、无目的性的“情性”说与具有十足的工具论和目的论意味的“讽谏”说之间,经学家们设立了“天”作为逻辑中介,从而将两种看似矛盾的诗学主张巧妙的粘接到了一起。  相似文献   

11.
传教士是明清天主教史研究中的传统课题,进入21世纪后出现了新的研究趋势,即在传教士个案研究的选题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传教士活动范围和领域方面呈现出不断拓宽的趋势。学界在传统研究领域里不断出现的新成果,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明清中西文化交流的认识,尽管明清天主教史研究领域已经出现了范式转换,但作为中西文化交流之栽体的传教士来说.对其研究不应减弱而需继续加强。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一些名妓、闺秀、女山人等女性的生存状态愈发多样化,她们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不再被排除于政治之外,而是像男性一样,极具侠士风气地挑起了救亡的重担.传统的闺秀不再拘囿于深闺,而是有了出于自我的执念,这与侠士的轻生死、重承诺义气相类似.她们展示了当时女性独有的侠士风气.  相似文献   

13.
清代国家对省级官员的选任较为重视,对省级官员的籍贯和出身也有要求。清统治者选任省级官员时主要选择来自邻近省份和科举出身数量较多的南方省份的官员。比之明代,清代的选官制度有了较大改变。  相似文献   

14.
屈原及《楚辞》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特别是对明末清初的遗民群体有很大影响,明末清初遗民有很浓的"屈原情结",其形成原因是他们有着与屈原相似的时代背景,这种情结的具体表现方式是他们对《楚辞》的注疏和自身诗词赋的创作。  相似文献   

15.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是明清戏剧的重要题材。明初的相如文君戏虽有对私情的欣赏,但道德教化是其根本旨归;到明中叶以后,此戏则高举情之大纛,奏响了至情的强音;到清代,相如文君戏则寄予了作家的忠君报国梦,从而完成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回归思想历程。通过梳理明清相如文君戏中情与理的嬗变,其间作家个人的思想倾向、襟怀抱负与时代社会潮流的关系昭然若揭。  相似文献   

16.
“V+取”式双音词在十部明清小说中共见114个,附加式占多数,“取”字语法化为词缀为近代汉语的双音化做出了贡献.因为语言精确表义和简练原则的制约,“取”在现代汉语时期失去构词能力。“取”自唐而来的语法化历程适应了汉语不同时期对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中秋节这个孕育于史前定型于宋代的节日,后来居上,并在明清以后成为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其文化要素赏月、月饼、亲人团圆,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融合于一体的。它是一个提倡和谐、感恩、团结的盛会,也是庆祝丰收、合家团圆的宴会,其节日仪式更是倾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相似文献   

18.
确立于明代的八股文,对明清文人和文学创作影响极大,它既带给文人荣华富贵的梦想,也给他们带来强烈的精神苦闷和焦虑。其程式化、格式化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文人独创性和个性的发挥,影响了他们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后世才子背离八股文写作从而获得较大成就。  相似文献   

19.
浙江教育会是清末民初的一个涵盖会省的民间教育团体。尽管共活动时间不长,但在研究新教育、传播新文化、新观念等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在浙江教育的近代化中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文人从"明清易代"的历史中找到熟悉的叙述和表达方式以言说自己的处境。作为一种"隐微修辞"策略,《古今》杂志文人通过言说"晚明"历史来阐扬心曲,塑造自身"遗民"的形象。通过考察以《古今》杂志为中心的文人对"晚明"的再叙述,可知"晚明记忆"成为沦陷区的文人曲折表达自己心声的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