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清朝为了防止日本和美国在对朝鲜的政策上勾结,想利用列强间的矛盾,维持中朝之间的宗藩关系,极力促成朝美之间缔结了1882年《朝美通商条约》。它是朝鲜与西方国家缔结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此约不仅导致了朝鲜的全面开国,而且成为中国和朝鲜宗藩关系破裂的诱因。  相似文献   

2.
1876年签订的<朝美条约>是清政府为维护传统的中朝宗藩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新的外交政策(即李鸿章将传统的以夷制夷和西方的均势外交相结合的政策)的产物.通过分析李鸿章对朝政策出台的背景,及这种新的外交政策的形成和<朝美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来阐释清政府这一时期对朝政策的矛盾心态,客观认识、评价这一时期对朝政策.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传统的中朝宗藩关系受到了西方国际关系体制的严重挑战。日本以国际法理念,通过一系列条约的签订,使自己在朝鲜的权利逐渐扩大和合法化。日本要实现对外扩张,必然要冲破中朝宗藩关系的束缚。与此相反,清政府无视世界发展潮流,固守旧制,处处陷入被动,给日本以可乘之机,最终丧失了在朝鲜的宗主国地位,自身的安全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相似文献   

4.
在历史上,中国与朝鲜一直是宗藩关系,但到了晚清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尤其是日本势力介入中国与朝鲜,致使中朝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晚清政府为了防止朝鲜被帝国主义列强所侵,积极使中国的宗主权实质化,利用各种机会和办法加强中朝之间的宗藩关系。朝鲜政府在帝国主义的怂恿下,急欲摆脱清朝政府的控制。晚清时期中朝关系的变化,体现了近代以来国际关系错综复杂的变化和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地区的争夺。  相似文献   

5.
"华夷"观念以及中越宗藩体制在历史上对越南产生过深刻的影响。19世纪前期,越南阮朝一方面继承了与中国的传统宗藩关系,另一方面也把宗藩模式应用到与周边其他国家的政治关系中,构建了一种亚宗藩体系。这种模式也是这一时期越南阮朝发展对外关系的基本理念和特征。  相似文献   

6.
『镇远』沧桑陈会杰一、社局起国,17世纪初,西洋各国造船技术日新月异,装甲、蒸汽军舰逐渐取代了木制帆船。而中国目命不凡的“天朝”美梦仍不见1840年鸦片战争,清廷海军的全部家当是826艘木制风帆化战败之后清廷虽仍不知西洋强盛的根本原因何在,但总算知道...  相似文献   

7.
甲午战争的爆发与袁世凯出使朝鲜期间所奉行的一系列对朝政策有着一定的关系。虽然他使朝期间参予了一些助朝求强的活动,客观上起到抵制日本侵朝的作用。但由于他极力维护强化清政府与朝鲜的宗藩关系,引起朝鲜政府的不满,致使中朝反目,而日本则从中渔利,最后导致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  相似文献   

8.
韩鲜位于后金东南部,且与明朝有二百多年的宗藩大义,构成后金西进的掣肘之患,努力哈赤时代就十分注重与朝鲜保持良好交往,并希望结成联盟。皇太极即位伊始,立即对朝用兵,双方签订“兄弟之盟”,从而改变了努力哈赤时代金、鲜之间平等交往的性质,规定朝鲜须向后金通使纳贡,停止军备建设等,该条约极力模仿朝鲜侍明的宗藩形式,但由于当时具体条件的限制,还有不少欠完备之处,权且称之为“半藩属”关系。十年后朝鲜被正式纳入清(后金)朝的宗藩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9.
1802年阮福映请赐"南越"国号之史事,引发了清朝和安南的国号之争。此次争端,表面是清朝居于优势,实际上却是阮朝得利。这场开始于宗主国和藩属国之间的外交之争,实际上转化为宗藩关系和亚宗藩关系中的政治之争。在这场夹杂着政权更迭、正统之争、民族自主意识、邦交平等观念、区域秩序构建的争端中,阮朝的目的和结果固然重要,但是它提出诉求这一行为本身所象征的意义则更为重大。  相似文献   

10.
为了保证国家的稳定与安全,历朝历代越南国王都向中国朝延寻求保护;为保证边疆的稳定,防止外敌入侵,历朝历代中国君主也都推行“保藩固边”的政策。两者相结合便形成了独具东方色彩、又带有安全互保性质的“宗藩关系”。近千年的宗藩关系使得中越两国结成了“唇亡齿寒、共存共亡”的兄弟之邦,成为古代友好周边关系的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11.
满学是研究满族历史与文化及其相关领域的科学,如今成为一门国际性学科。中国东北是满族的故乡,中国藏有汗牛充栋的原始资料。300多年来,中国在满学研究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专家学者,编纂出版浩如烟海的资料与论著,厘正了许多偏执乃至错误观点,探索了满族历史发展的规律,为满学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为把满学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应该加强满学学科建设,突出满学研究特色,培养满学研究专业人才,贯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扩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2.
清代前期,满洲皇帝对蒙古的基本政策是,与蒙古贵族广泛建立联盟,使之成为其政权的可靠支柱。同时采取有力的措施,限制其势力扩大而便于控制。结果,不仅消除了蒙古势力对清王朝的威胁,而且使其成为维护国家统一与边疆稳定的钢铁屏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满蒙贵族联盟的形成、发展及联盟内部控制权等问题,并肯定了这一联盟对清代国家统一与民族和谐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八旗制度是满洲民族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深刻影响着满洲民族的经济、生活和清王朝的政治统治.八旗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为适应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它始终处在动态的发展和调节过程中,影响着满洲民族共同体的构成和清王朝政权的巩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三家子满族村的调查 ,发现在族群边界之内的满族民族意识曾经历了满汉的转化与重构。造成这一转化与重构 ,既有历史的原因 ,又有生存环境的影响。而事实上 ,一个族群内部差异的出现虽然与生存环境的不同有关 ,但更重要的还是出自不同的历史渊源。而不同的历史渊源 ,又会对于今天人们的民族认同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由于八旗汉军所处的特殊的社会环境,导致八旗汉军萨满祭祀与满族萨满祭祀既相同而又有所区别,然而也正是因为与满族萨满祭祀的区别才使陈汉军旗的信仰独树一帜。本文试从二者所祭拜的神灵、所用神器及其有代表性的仪式等方面对二者的祭祀加以比较,以进一步认识满、汉民族间在文化上的交流。  相似文献   

16.
我国行政诉讼中法院调取证据制度的发展确立了因循民事诉讼理论,但对这种发展路径需要反思。西方国家行政诉讼法院调取证据制度的确立,以限制行政权力、保护公民权益为宗旨,体现了一种权力规范主义思想。我国现行法院调取证据制度以了结行政争端为指导原则,这种思想偏离了行政诉讼的应然价值,有必要确立独立的指导原则用以建立正确的行政诉讼法院调取证据制度。  相似文献   

17.
提起民事诉讼是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通过民事诉讼检察监督制度概念的认识,对外国民事诉讼检察监督制度的立法研究、剖析,比较出我国可以根据中国国情和诉讼一般理论为基础,予以适当借鉴外国的做法。对我国的民事诉讼中的检察监督制度及相关立法应给予充分肯定。进而指出对现行的民事诉讼中的检察监督制度必须改善的必要性,得出民事检察监督制度要日趋加强、完善的设想。  相似文献   

18.
顺治、康熙两朝,在招民垦荒政策的推动下,民人渐次涌入东北地区。清廷主要采取设立州县的方式对其进行安置,落户入籍的民人遂成为区域开发建设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亦有部分民人被八旗组织所接纳,成为八旗辖治下的各类旗人。不过,厉行旗民分治、维护以满洲为核心的旗人利益是清廷的既定国策,当民人的移入危及到旗人之时,满洲统治者便放弃积极的招民政策,并最终在东北推行严格的封禁政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中国和西方在文化基因与思维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出发,认为中国古代不但有技术,而且也有科学,阐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有着自己的特点,是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科学体系;它的发展与西方科学的发展有明显的对应和互补关系,在总的发展路线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平行性,在当代科学的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满族说部的收集和整理是在满族民族特征日渐淡化的时代中开始的,说部作品本身就体现着强调民族特征和不断受汉文化影响的事实之间的矛盾。单纯从文学和历史价值研究满族说部是不够的。满族说部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在于构建满族的共同文化回忆,保留民族特征,建立满族人民的民族认同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