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明代蒙古境内汉人的数量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一方面蒙古骑兵南下掳掠了大量人口;另一方面许多汉人为避祸或谋生也迁徙到塞北.一些有才智的汉人得到蒙古诸部贵族的任用,成为蒙古诸部对明朝战争的重要参与者.正是由于大量汉人的参与,蒙古诸部对明朝军事进攻的盲目性大为减少,进军线路增多,攻城能力增强,在与明朝的战争中占据了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刘刚 《奇闻怪事》2011,(9):10-12
花剌子模虽然被蒙古灭亡了;但其残余势力在最后一位国王札兰丁的领导下,开始了复国运动。虽然札兰丁勇猛无敌,但他却没能正确地处理好与邻国的关系,也没能联合穆斯林国家一致抗蒙,由于他四处攻伐,树敌太多,最终导致众叛亲离,为蒙古所灭,他的复国运动因而失败。  相似文献   

3.
清代满汉民族的交往与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初,满族贵族凭藉权势,通过多种手段,获得大量汉人,采取强制措施,迫使旗内汉人迅速满化,但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经济,化落后,人口很少的满族人,吸收了大量的汉族化,又使八旗人员在清代中晚期大量汉化,所以,满汉交往与融合,成为清代满汉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4.
15世纪初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卫拉特蒙古贵族的扶持下,成为蒙藏民族中占主导地位的教派。文章主要论证格鲁派在准噶尔汗国的传播和发展,进而探讨它对卫拉特蒙古历史和中国西北民族关系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蒙古律例》和《回疆则例》是清代治理西北边疆最为重要的两个民族法规,充分体现了清朝"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边疆治理方略。这有利于清朝政府根据不同地区的差异,实现对西北边疆的有效管辖和开发,基本上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近代,在西方国家主权观的侵袭下,清朝通过《蒙古律例》和《回疆则例》等管理西北边疆的传统方略,在巩固疆土方面,已是无能为力。为应对挑战,十九世纪晚期,清朝政府加快把行省制推向边疆的步伐,"移民实边"。《回疆则例》和《蒙古律例》,相继完成各自的使命,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6.
战国末叶,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已基本完成。但是如同任何新旧社会更替阶段的情况一样,奴隶主贵族复辟势力仍然存在,奴隶制的复辟随时都可能出现。革命与复辟,新兴地主阶级与腐朽反动的奴隶主阶级之间的斗争,十分剧烈。在政治思想领域中,反映这两个阶级斗争的,是代表前者的革新进步的法家路线与代表后者的保守倒退的儒家路线的斗争。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经过一百多年的斗争,到秦始皇时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历史任务。统一六国后,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复辟和新兴地主阶级的反复辟的斗争,儒家和法家两条路线的斗争,仍然在激烈地进行着。如何巩固刚刚统一起来的封建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国家,进一步打击奴隶主贵族复辟与分裂势力,是当时最大的课题。秦始皇在这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建立以国都成阳为中心的交通系统,就是其中之一。和其他措施一样,交通系统的建立,也是在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尖锐斗争中发展和完成的。  相似文献   

7.
论秦代移民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加强统治,曾多次移民。这些移民活动程度不同地打击了六国旧贵族势力,巩固了秦政权,同时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地区经济化交流。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劳动人民反抗贵族统治者的斗争,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各大小诸侯国家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战争这一暴力工具成为当时实现政治目标、扫荡落后势力的必要的工具,以至中国出现了“境内皆言兵”的风气,涌现了以孙武为代表的兵家,《孙子兵法》一书受到二千多年来的重视,名传海内外。孙子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总结  相似文献   

9.
清代蒙古盐北边陆路经杀虎口,西边水路顺黄河南下由碛口起岸,进入山西,长期行销晋北、晋西地区.清代山西当局对蒙盐的政策亦因时调整,潞盐丰收时排斥蒙古盐,歉收时请求蒙古盐接济.分析清代蒙古盐在山西的行销情况,对研究中国盐业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代早期,"邦达昌"家族之兴盛与英印经济利益结合在一起,在政治上亦属西藏上层社会最坚定的"亲英印"派势力。而且因其财力与社会网络,使该家族享有乐善好施的美名,成为西藏传统贵族社会交往的资本与仰仗的对象,并建立了诸多复杂的姻亲关系。1933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西藏地方政治动荡,经济萧条,社会矛盾凸现",邦达昌"家族成员也在政治路线上呈现多元化趋势,邦达.多吉和邦达·饶嘎共同反对噶厦政府,选择了"爱国亲汉"派路线,而邦达.杨壁仍然拥护"亲英印"派势力,使该家族在婚姻关系、社会网络与政治路径上呈现出比早期更加错综复杂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17世纪初,爱新国的强盛,内喀尔喀五部的降服,察哈尔部的西迁创造了阿鲁蒙古诸部向大兴安岭南麓西拉木伦河流域迁徙的条件。爱新国巧妙地利用时局条件,将阿鲁蒙古吸引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安置在西拉木伦河流域,部署了反对察哈尔的防线。入清以后,为了防范外喀尔喀和卫拉特蒙古,清廷又将四子部落、乌喇忒以及茂明安等阿鲁蒙古部落整体迁徙到阴山一带,从而形成了清朝外藩内蒙古乌兰察布一盟。  相似文献   

12.
八旗武官的选任,直接关系到八旗的兴衰,有清历代帝王都非常重视。康熙时期,八旗武官的选任承前启后,用人方式突出地反映为:重军功,用才俊,这种用人方式,后来演化为八旗武选的两个基本原则,但康熙选官,重视宗亲势力、勋旧世家以及近臣亲随的任用,则承续了清初的传统,体现了满族注重身份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经历了社会和政治激变。在满清官僚、军阀、蒙古贵族与蒙古族和汉族百姓之间的冲突中,嘎达梅林的悲剧无论在民众记忆还是官方记忆中,都是非常突出的。嘎达梅林传奇因其可塑性备受关注:它能够直接地代表一场为了恢复已经逝去的时代所进行的斗争,以及一位共产主义革命的先驱者。1979年汉文版嘎达梅林叙事诗呈现出科尔沁说唱汉文章回小说的口述传统“本子故事”的风格,代表着嘎达梅林故事的同步传统化及其在更多内蒙古人和全国人民中的知晓。  相似文献   

14.
试论乾隆帝对"国语骑射"之维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朝中叶,满洲人长期置身于汉地社会和都市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其“国语骑射”的本领在逐渐丧失。乾隆帝为挽救“国语骑射”而进行的种种努力仅收到一定成效。然而,正是在满洲统治者的一再宣谕倡导下,“国语骑射”深刻影响并规范着满洲人的日常生活与行为,进而成为满洲共同体的象征。  相似文献   

15.
八旗制度是满洲民族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深刻影响着满洲民族的经济、生活和清王朝的政治统治.八旗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为适应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它始终处在动态的发展和调节过程中,影响着满洲民族共同体的构成和清王朝政权的巩固.  相似文献   

16.
以中国当代少女成长小说为研究对象,以彭学军、陈雪、笛安等作家的小说为例,借鉴文化研究的理论视角考察其中的少女形象、故事情节,从乡民文化、前工业文化、大众文化三个方面,解析中国当代少女成长小说文本中的文化语境特征,诠释其中的文化意蕴。作家们表现了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少女们各具特色的身心特质,揭示了她们真实的和潜在的生存境遇,给成长中的少女以引领和慰藉。  相似文献   

17.
开放式满汉辅助翻译系统的研究和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更好地利用清朝的满文文献开发了“计算机满汉辅助翻译系统”·系统建立了一种面向满文信息处理的满文编码体系,以及一套满文字模,实现了满汉辅助翻译中首先必须解决的满文输入法和满文的屏幕编辑系统·重点介绍了包括词典管理子系统、规则管理子系统在内的开放性知识体系的构造,以及一套既适合语言学家填写又利于机器使用的知识维护系统,提出了使用一种新的对象式规则描述语言形式,完成知识的表达、存储以及解释的机制,实现了满汉辅助翻译系统·  相似文献   

18.
满族由一个尚武民族向文化民族的过渡,至清代嘉庆、道光时期格局概定。对满族文学事业创益良多的铁保,是一位典范的北方民族诗人。他在诗歌、文论等方面的成就,以及艺术上擅长表露雄健阳刚精神魂魄、凸现满洲民族诗人浪漫狂放气质的特征,是相当突出的。  相似文献   

19.
文章叙述了清雍正间的文字狱大案——曾静吕留良案的来龙去脉,着重分析了雍正帝和乾隆帝对案件的处理,指出孔孟程朱的思想义理是一把双刃剑,可以用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也可以作为反对清朝的理论武器。雍正帝勇于在天下人面前与吕留良辩论,说明清帝对汉族文伯的深入掌握;乾隆帝回避对清政权合法性问题的讨论,则体现出清帝更为成熟、理性的统治策略。文章最后推测曾吕案可能对乾隆帝不喜欢理学、讲学有重大的影响,乾隆帝的这种态度促进了考据学的成长。  相似文献   

20.
清初 ,明朝遗留下来的乡约已有催办赋役的职能 ;康熙雍正以后 ,乡约催科渐成普遍现象。清代乡约不仅负责征派正项钱粮 ,而且还负责征派陋规、官租和契税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