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艺楠 《科技信息》2011,(19):I0170-I0170,I0127
"创造性叛逆"这一概念的提出,将翻译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而伽达默尔的阐释学所描述的理解过程真实地再现了翻译中的理解过程,也为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从解释学视角下,对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做了粗略的探讨,以希望对翻译研究的从事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论文学翻译的创造与叛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分析“创造性叛逆”这一概念的模糊性及其分类与概念之间存在的问题入手,指出创造与叛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而分析了在理解与阐释阶段以及表达阶段译者的创造与叛逆。  相似文献   

3.
论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是译者在某种明确的再创作动机驱使下完成的创造性翻译行为。翻译史上众多成功译例也从实践上证明了译者创造性叛逆存在的必然性。成功的创造性叛逆是一种增值翻译。创造性叛逆要接受文本限制,同时又必须超越文本。翻译要考虑主体文化的规范和接受环境的制约,在这一前提下进行的创造性叛逆才可能产生增值效果。正确理解了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价值,译者就应在充分发挥主体性因素的同时把握创造性叛逆的限度,以便在最大范围内达到翻译目的并取得良好的文学、文化及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4.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主体性是国内翻译研究中的重要论域。一般来说,译者的“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是译者主体性的本质特征,并且译者发挥主体性存在前提条件和制约因素。在生态翻译学的视域下,译者主体性有新的内涵,即确立“生态人”的身份认同,自觉遵守“译者责任”伦理观的规范和约束,进而通过“译有所为”产出翻译价值,树立“尚生”的生态翻译价值观,发扬翻译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5.
解构主义解放了译者,确立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译者的任务、译者作为读者和作者的双重身份以及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体现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能动作用。从解构主义的视角来分析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期通过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和对解构主义的认识,客观、积极地指引翻译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金杨 《科技信息》2013,(4):232-232,234
本文通过最近热播的《黑衣人3》的电影字幕为例,分别在语言、文化以及译者主体性方面分析了字幕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同时,还探讨了电影字幕创造性叛逆翻译的表现形式常是有意误译、编译和与原文竞争。  相似文献   

7.
根据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基于翻译的认知语言学模式,探讨了翻译主体性因素在文学翻译活动中的身体体验、认知和再现的过程,突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创造性发挥,并强调了体验和认知对译者的制约作用,从而凸显了译者主体性的本质:译者主体性是创造性和受动性的矛盾统一体。只有充分认识到译者主体性这一双重属性,方能更好地理解对译者的隐身和显身这一矛盾现象。  相似文献   

8.
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中既要遵循一定的翻译标准,还要做出创造性的叛逆。文章针对翻译界存在的对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错误认识,以及把"创造性叛逆"与"翻译标准"对立起来的现象,通过分析两个术语的概念与把二者对立起来的翻译现象,说明了创造性叛逆是一种现象而非一种翻译策略,并且进一步论证了创造性叛逆和翻译标准在翻译过程中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9.
在翻译的整个过程中,作者、译者和读者三方共同参与其中,哪一方应该被看作主体,谁在这个过程中起关键性的作用?关于这个问题在翻译研究中人们还未达成共识。本文定位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角色,赞同“译者中心”论,分析了以译者为中心的原因。以“译者为中心”有助于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行使其权力,发挥其主体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0.
“双性同体”这一概念源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用它来喻指原文作者与译者的新型关系。原作者和译者之间关系演变的过程告诉我们,传统的基于“忠实”观指导下的原作者,译者的关系不可避免地被新的关系所替代,但新的学科研究范式指导重铸后的作者,译者的关系亦有其不合理之处。唯有提倡作者/译者间“双性同体”关系新模式,才能在两者之间寻求最佳平衡,译者的主体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相似文献   

11.
译者主体性是近年来翻译研究界关注较多的一个话题。以译者主体性的内因、外因两方面的解释为参照,比较林语堂的英语小说Moment in Peking的两个中文译本译者的主体性及其对翻译风格和效果的影响,可以发现:相对而言,张振玉译本《京华烟云》可作为"创造性叛逆"的代表,而郁飞译本《瞬息京华》则更加忠实于原作,这种差异更多是由译者各自的翻译选择所导致,亦即是译者主体性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2.
谈到文学翻译,人们会立即想到"翻译者,叛逆也"这一说法。由于中西方语言体系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而文学翻译的目的是进行文化传播与信息交流,所以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势必会发挥主观创造性,甚至是叛逆性,对原著进行变通。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在文学翻译作品中普遍存在,对于各民族文化交流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结合《红楼梦》库恩德译本对"创造性叛逆"这一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其内涵意义以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陈静 《科技信息》2008,(3):452-453
本文从目的论角度对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进行探讨,旨在挖掘两者间的关系及其对翻译实践的重要意义.在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是以忠实为导向,并且是由译者追求的目的所决定的.翻译目的导致创造性叛逆的产生,而创造性叛逆又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译者在目的的驱动下从内容、语言、风格层面对原作进行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14.
译者主体性主要表现在文化因素的影响、译者的价值观和对目的语的把握能力上。儿童文学的翻译受译者主体性的直接影响,这表现在译者接受原著和审美再创作的过程中。赵元任先生选择翻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对作品的偏好,这体现了译者对文本的偏好影响其对译本的选择。在翻译过程中,赵元任充分发挥了其主体创造性,再现了原文中诗歌、文字游戏等的语言美、形式美,体现了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原则以及翻译策略选择的主导。儿童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发挥,其最终目的是要更好地再现原作中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随着语言学尤其是语用学的发展,语境这一概念已经进入到翻译领域,而且并在不断发展。语境这一概念在翻译实践中作用非常重大。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务必要充分考虑语境这一因素,否则就会误译。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的译学研究中,创造性叛逆被视为“毛病”、“错误”而尽量加以排除;比较文学学者却认为翻译中的叛逆是不可避免的,其存在具有重大意义。现代文论中的阐释学、解构主义、描写翻译学派理论为我们重新审视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提供了新的启示和有效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7.
王美玲 《科技信息》2013,(20):182-182
创造性叛逆经常应用于许多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中。有些学者会认为创造性叛逆是对原作的背离和对忠实标准的背叛。本文通过分析创造性叛逆与忠实的关系及对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忠实论证了创造性叛逆不仅不是对翻译主体的背离,而是对原作深层次的忠实。  相似文献   

18.
美国著名诗人加里·斯奈德的“寒山诗歌”译本在美国广泛传播和接受,其根本原因在于译者斯奈德成功地运用创造性叛逆解决了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促进了跨文化交流。本文从译介学的角度出发,分析研究斯奈德“寒山诗歌”译本中创造性叛逆运用的背景,以此探索创造性叛逆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原因和条件。  相似文献   

19.
文学翻译不是单纯的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而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比较文学学者认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意义重大,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时代特征和特质有很大的帮助.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分为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及读者和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20.
朱婧 《广东科技》2012,21(11):49-51
鉴于经济文献的逻辑严密、用词严谨、理论抽象的特点,相关的翻译研究大都集中在“忠实”上,而忽略了对译者主体性的探讨。然而,笔者认为在经济文献的翻译过程中,发挥译者的能动性,才能提高翻译质量,更好地将西方的经济思想介绍到中国来,为此,译者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译者自身的价值取向;②译者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基础;③译者受客观因素的制约;④译者对原文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