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探究校内交通混合流的无信号交叉口危险性及交通参与者的过街风险,连续采集天津理工大学不同时段的视频数据,分别提取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三者的流量、位置及后侵占时间(post encroachment time, PET)等信息。区分高低流量时段后,对不同流量时段的各种类型车辆与行人的通行时间、冲突率以及侵占率进行分析,进而对其整体危险性进行排序。结果表明:校内机动车对行人流量及速度的敏感程度要高于其他参与者;平峰期较高峰期而言,整体冲突率大幅减少,但升级为严重冲突的概率有所增加。且校内流量高峰期危险性最大的是电动车,其次是机动车;平峰期危险性最大的是机动车,其次是电动车。  相似文献   

2.
为了对我国村镇路段行人-机动车的冲突进行观测,首先分析了村镇路段行人过街的方式,界定了各种情况下冲突次数的判定方法,并给出了参数提取的方法,通过对各个地点调查视频进行人工观测,对调查的行人-机动车冲突的交通特性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村镇路段发生潜在冲突时不同类型行人和机动车速度、加速度等交通参数。研究结果可以为村镇路段的安全设施设置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信号交叉口处绿灯充足时段交通违法监控是否对机动车车速及驾驶人驾驶行为决策产生影响,运用录像法,分别对经过青岛市黄岛区2类4个信号交叉口绿灯充足时段的机动车进行调查。采集了车辆经过交叉口的车速、加速度、所在车道等具体数据,对经过2类信号交叉口的车速及行为决策进行对比分析;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信号交叉口驾驶行为决策模型。结果表明在绿灯充足时段,在装有交通违法监控的信号交叉口,进入交叉口前的机动车车速较低,且离散程度较小;进入装有监控的信号交叉口时,驾驶人采取匀速行为决策的比例比无监控情况高22.78%;较减速行为决策相比,加速和匀速行为决策与交通违法监控、车速及所在车道有关。  相似文献   

4.
以美国某典型全向停车控制交叉口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类交叉口进行理论建模分析,研究行人过街延误与机动车延误的相互关系。分析了交叉口中行人与机动车的冲突状况,并将冲突类型分为12种,得出行人半过街和完全过街两种情况下行人与机动车延误相互关系模型,并利用实地数据做验证以及模型误差来源分析。最后利用交通仿真软件对模型做进一步评价,指出现有仿真软件的缺陷。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交叉口左转非机动车与机动车的交叉冲突和膨胀冲突为研究对象,以交通流、交通冲突等理论为基础,分析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简称"机非")冲突对机动车通行能力的影响。基于实际调查数据,构建左转非机动车与机动车交叉冲突数模型;从可接受穿越时间间隙理论角度,构建机非交叉冲突下机动车通行能力影响系数模型,定量分析绿灯初期非机动车占用及穿越冲突区对机动车通行能力的影响;构建左转非机动车与同向进口道左转机动车膨胀冲突数模型并拟合参数;利用实际数据研究左转非机动车最大横向行驶宽度与机动车延误的关系,得到不同左转非机动车最大横向行驶宽度下左转机动车的通行能力影响系数。  相似文献   

6.
为了量化城市道路交叉口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通冲突,建立了二者之间的冲突概率模型.分析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发生交通冲突的条件:非机动车占用冲突区的时段内有机动车到达冲突区;到达冲突区的机动车提供的车头时距不大于非机动车穿越机动车的临界间隙.选取机动车车头时距到达分布、非机动车穿越机动车临界间隙及非机动车占用冲突区域时长作为影响机非冲突概率的3个关键参数,基于大量调查数据建立各参数的数学模型以及机非冲突概率模型,通过具体实例求得机非冲突概率具体数值.结果表明,随着非机动车流量的增加,机非冲突概率呈上升的趋势.计算符合交通流运行的实际状态.  相似文献   

7.
基于OpenCV和Halcon的交通冲突视频自动检测及数据处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运用OpenCV和Halcon图形开发工具,以VC++6.0为基础开发平台,采用背景消减法和基于区域特征的跟踪算法实现视频图像中车辆运动目标的提取与跟踪,并将数据信息实时保存至文件中.在视频数据信息中处理提取冲突车辆的运动轨迹、速度、加速度等微观交通参数,实现交通冲突微观参数采集.综合减速度、角速度、速度和距离等指标建立多参数交通冲突判断方法,根据车辆的轨迹、速度和加速度曲线对车辆的运行特征做出分析,初步实现简单交通条件下机动车交通冲突视频自动检测.  相似文献   

8.
信号交叉口混合交通微观行为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我国典型的三相位平面交通信号交叉口处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冲突现象和干扰机理,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右转机动车穿越非机动车的Logistic行为判断模型和微观行为模型.该模型为解决信号交叉口机非混合交通问题提供了一种方便、高效的仿真分析手段,为进一步研究信号交叉口混合交通微观模拟模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研究混合交通情形下无控T型交叉口机动车的抢行行为及其重要影响因素. 通过录像拍摄,获取机动车抢行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数据,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法建立机动车抢行行为模型. 结果表明,机动车在面对行人、年长者及女性时更易抢行;行人数和非机动车数越多,抢行比率越小. 该研究结果可用于对行人及非机动车使用者进行安全教育,为无控交叉口交通法规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客观评价双车道公路机动车交通行为安全性,应用神经网络与模糊评判方法,结合空间向量理论,构建了安全评估模型.首先根据国内外机动车交通行为安全性的相关研究成果,选用超速指数、平均车头时距与安全超车视距分别作为自由流超速行为、跟驰行为与超车行为三类机动车交通行为安全性状态判别指标,并提出各指标安全性界定标准.然后利用3层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了双车道公路运行环境下七个主要指标与机动车交通行为的关系模型,通过部分实测路段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以模糊评判方法为基础,建立了机动车交通行为安全性判别指标的隶属函数,基于评价结果对三类机动车交通行为安全性等级进行了划分;并结合空间向量理论提出综合评价向量以表征机动车交通行为综合安全性.理论分析和实例表明该评估模型可为双车道公路机动车交通行为安全性评估提供一种较为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首先分析了决定旅客选择交通方式的因素,然后引入旅客选择交通方式的量化模型,最后分析了旅客选择交通方式对宏观交通方式确定的影响;并对国家如何采取宏观调控手段引导客运交通方式依照国情的需要发展,并对形成一个合理的综合客运交通网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2.
研究网络流量特征,对网络管理、规划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讨论网络流量的采集方法、流量测量和分析方法、流量测量模型,并指出了流量测量模型方面需要改进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化进程中,高效的城市交通政策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阐述了中国城市的独特背景,预测了在中国复制其他国家的政策能否被有效的实施的问题,以交通最为拥挤的城市为例子,将每个政策以往的经验与其可能产生的效率及其在中国的实施效果进行了比较,特别对中国城市与一些外国城市的交通政策做了仔细研究,为建立适合我国城市的交通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运用交通冲突理论探讨慢行交通安全问题,分析了慢行交通事故形成的机理,提出了保障慢行交通安全的对策,旨在促进便捷交通、绿色交通的发展,实现和谐交通、安全交通。  相似文献   

15.
城市交通需求预测是交通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对现代城市交通需求预测理论与模型进行系统分析,重点围绕交通生成、交通分布、交通方式划分预测模型展开,对各模型基本原理、研究进展、传统模型及其改进、模型应用情况等进行综述,最后总结城市交通需求预测研究领域重点、难点,指出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经济发展与公路建设发展的互动关系,从经济与交通的"供需关系"和"导向关系"角度,分析研究了贵州高速公路项目交通量预测的重点及难点。同时,结合贵州实际,对远景交通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自相似过程的合并和分解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LAN、ISDN的信令信道和其他通信系统中的数据统计分析表明,在宽带网络中的业务流具有自相似特性,它将对网络的设计、控制和分析产生影响,而业务流的合并和分解是网络中业务流的两个基本操作,要研究业务量的自相似特性对网络整体性能的影响,就必须首行研究它们的性质,文中给出了自相似序列经过合并和分解后仍然保持自相似性的充分条件,该结论对是进一步研究网络业务量的自相似性对网络性能的影响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交通流的红绿灯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引入几个描述交通流的基本函数,接着在交通流连续运动和时断的情况下,分别建立了连续和间断的交通流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微分方程建立红绿下的交通流模型,分析在不同时刻公路上交通流的变化,据此画出在红绿灯模型下的车流密度变化过程,并给出了交通流的红绿灯模型在十字路口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现有交通法规对车辆遇到黄灯时是否允许通行仍然没有定论. 这直接导致了众多驾车人在面对黄灯信号时的反应不一, 对道路交通及安全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 通过分析车辆行驶中的人-车系统特性, 揭示了交通黄灯信号的重要作用. 此外, 从两个不同视角对黄灯信号的通行权展开论述, 并对黄灯信号合理的持续时间等参数进行了案例设计, 由此得出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遇到黄灯可以通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为对网络流量进行准确的分类,对比了基于主干网和基于主机的两种流量采集方案,探讨了这些采集系统的主要作用、采集流量的过程以及如何为采集的流量打上真实应用信息的标记,同时指出现有流量采集方案的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