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利用1999-01-04~2004-11-08的周样本数据,发现上交所回购市场上,回购利率期限结构具有显著的风险溢酬,利率期限结构的纯预期假设不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风险溢酬与利率期限结构的斜率明显相关,斜率越大,风险溢酬越大。利率期限结构的斜率还可以预测短期利率的变化。但风险溢酬与短期利率的波动率相关关系较弱,利率波动风险不是风险溢酬的主要决定因素。考虑到利率变化的高持续性,对回归估计量的小样本分布进行模拟分析发现,上述判断仍然成立。  相似文献   

2.
推导了两种检验期限结构预期理论的方法.指出基于这些回归方程来检验预期理论,实际上是对理性期望、期限结构预期理论和期限溢酬不变的联合检验,实证研究中对预期理论的拒绝可能是由于未考虑到期限溢酬的时变性.在此基础上,基于Kalman滤波的期限溢酬估计模型.提出了一个利用即期利率数据.利用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交易数据对该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该市场期限溢酬的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基准利率为1年期储蓄存款利率,其变化规律和对市场利率的影响不同于西方市场的基准利率,需要新的利率模型来反映基准利率的影响.本文用泊松过程描述1年期储蓄存款利率调整的发生次数,用扩散过程描述该利率调整大小及其时间序列相关性,并假定1年期储蓄存款利率决定了1年期市场利率的均值水平.在仿射模型的框架下,利用随机贴现因子定价模型,建立包含基准利率的连续时间仿射类利率模型,并利用MCMC(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方法对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说明本文给出的利率模型较好地拟合了市场利率期限结构的变化,并揭示了把1年期储蓄存款利率作为状态变量可以显著提高模型对市场利率期限结构数据的拟合精度.  相似文献   

4.
以上交所债券价格隐含的利率期限结构从1996-03~2003-02的周样本数据作为分析对象,实证研究了常见的利率模型:Vasicek模型、CIR模型、仿射模型、广义高斯仿射模型,利用卡尔曼滤波法,估计了连续时间两因子利率模型。从模型给出的利率与实际观测到的利率的平均绝对误差来看,这些模型可以较好地描写利率期限结构的横截面特征,广义高斯仿射模型最好,仿射模型次之,CIR模型与Vasicek模型难分高下。但模型对各年期利率的预测误差表现出一定的序列相关性,说明这些模型不能够很好地描述利率期限结构的时间序列特征。  相似文献   

5.
债券隐含利率与多因子Vasicek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上海证券交易所(简称上交所)债券价格隐含的利率期限结构,从1996-06~2003-02的周样本数据作为分析对象,首先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发现需要2~3个状态变量,利率模型才可能反映利率期限结构的变化。然后实证研究了连续时间的两因子、三因子Vasicek模型对上交所利率期限结构的描述情况。结果表明,两因子Vasicek模型可以反映样本期内上交所利率期限结构的形状,但模型不能反映利率期限结构的时间序列变化。同时发现,三因子模型相对于两因子模型,不能够明显改进对上交所利率期限结构的拟合。  相似文献   

6.
市场基准利率期限结构的准确描述是银行间债券市场一项重要而基础的研究课题。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国债数据为样本,尝试利用卡尔曼滤波结合遗传算法对Vasicek跳跃扩散模型参数进行最优估计。在对跳跃扩散模型和纯扩散模型对利率动态特性的拟合效果进行横向对比的同时,分别将两种模型从单因子扩展到多因子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实证表明卡尔曼滤波方法对跳跃扩散模型的估计有效;带有跳跃特征的扩散模型优于纯扩散模型;在利率波动相对平稳、没有显著市场特征变化的情况下,两因子纯扩散模型是刻画利率期限结构的最佳选择,若利率跳跃特征显著,则两因子跳跃扩散模型将更接近市场的实际情况。根据实证研究结果,给出刻画银行间基准利率时选择模型的标准。  相似文献   

7.
在多因子HJM (Health-Jarrow-Morton) 模型框架下,定义了多利率风险因素的随机利率风险测度模型. 基于两因子和三因子HJM 模型,给出了多因子HJM 模型下的随机利率风险测度模型的具体实例. 实证分析部分比较了传统与随机、单因子与多因子利率风险测度的利率风险免疫效果. 实证结果显示,多因子HJM 模型下的随机利率风险测度模型的免疫效果明显优于单因子随机利率风险测度的免疫效果,更能充分显示出随机利率风险测度较之传统利率风险测度的优越性,在利率风险管理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两因子CIR模型对上交所利率期限结构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上交所债券价格隐含的利率期限结构数据作为分析对象,利用推广的卡尔曼滤波法,实证分析了连续时间的两因子CIR模型,发现估计出的两因子CIR模型能够反映实际观测到的利率期限结构的形状,模型下的利率期限结构与实际观测到的利率期限结构形状基本相同.但估计出的两因子CIR模型对利率期限结构的预测误差具有一定的序列相关性,说明估计出的两因子CIR模型没有充分反映债券回报率和利率期限结构的可预测性.实证表明估计出的CIR模型可以用于上交所债券的定价,但用于利率期限结构变化的预测会产生一定的系统偏差.  相似文献   

9.
以上交所债券价格隐含的利率期限结构从1997年1月至2002年3月的月度样本数据作为分析对象,利用卡尔曼滤波法,实证研究了连续时间两因子广义高斯仿射模型.结果表明模型下的利率期限结构与实际观测到的利率期限结构形状基本相同,说明模型能够反映利率期限结构的横截面特征.模型对1,2,3,5年期利率的预测误差没有表现出序列相关性,而对4年期利率的预测误差表现出序列相关性,说明两因子广义高斯仿射模型基本上可以反映利率期限结构的时间序列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上海证券交易所2003年至2010年国债和企业债交易数据,通过遗传算法求解五因子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分别得到不同期限国债和企业债的收益率时间序列,然后分别用两因子与四因子仿射过程来刻画国债收益率与企业债收益率的动态变化,从而构建债券信用价差的两因子仿射期限结构模型,并运用卡尔曼滤波法求解模型参数,进而预测出企业债信用价差序列.实证结果表明,该仿射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企业债信用价差的动态变化,可为企业债及其衍生产品的定价提供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计算了我国1996-2014年平均股权溢价,并通过基于传统效用函数及广义预期效用函数的资产定价模型计算的相对风险规避系数、GMM估计方法及H-J最小方差界验证了我国的确存在股权溢价之谜,以此构建灾难风险模型对我国股权溢价之谜进行解释,结论包括:1)我国1996-2014平均股权溢价为8.64%,股票收益波动性较大;2)我国的确存在股权溢价之谜,仅考虑广义期望效用函数无法合理解释我国股权溢价之谜;3)时变灾难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我国股权溢价之谜,尤其股市熊市模型更能体现灾难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从而影响资产价格风险溢价;4)我国股票收益率波动较大,而股息增长率波动较小,本文验证了灾难视角下股利价格比可以有效预测股票超额收益,为今后投资决策提供稳定科学指标和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2.
基于信息溢出视角,采用溢出指数和复杂网络方法,从静态和动态角度测度我国金融市场风险溢出的强度和方向,识别危机中的风险中心及演化.研究表明,我国金融系统风险溢出具有波动性、不确定性及不对称性,整体联动能力较强;各市场滞后效应明显;市场受到冲击时接受风险的程度与其对外溢出风险的程度呈相反变动趋势;货币市场尤其是回购市场是金融系统的风险中心,对外风险溢出效应最强,但在危机发生时相对减弱,而金属、股票、房地产等市场在危机时的风险溢出作用显著增强;债券和外汇市场被动接受风险的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3.
可违约债券一旦一个信用违约事件突发后,可导致一系列的可违约债券的相续违约,通过对可违约债券组合风险集成度量进行研究,为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应急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有利于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系统在这方面应急处置机制.针对可违约债券组合中的信用-市场风险相关性和各债务人信用相关性,可从不同风险类型识别出的共同的风险驱动因子出发构建风险整合框架.假设债券的违约强度仿射地依赖于系统市场风险因子、系统信用风险因子、特质信用风险因子等组成的基础状态向量,推导出了基于三因子仿射强度的可违约债券价格,把可违约债券双因子强度定价模型拓展为三因子强度定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可违约债券组合风险集成度量的Monte Carlo方法,得出同一个风险计算期下反映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这两类风险的损失分布,进而能求得组合的VaR值,在同一个框架下同时捕捉可违约债券的两类风险.最后运用提出的基于三因子仿射强度的风险集成度量模型对短期融资券组合的风险进行数值计算,并与基于双因子仿射强度的风险集成度量模型得到的VaR值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中国证券交易所国债和银行间国债指数的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VAR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及协整检验对证券交易所国债指数和银行间国债指数的关联性进行检验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证券交易所国债指数对银行间国债指数有较强的引导作用,二者之间存在短期相关关系,而不存在协整关系。表明我国证券交易所国债市场和银行间国债市场趋同性还没有产生,合并条件并不成熟。证券交易所国债市场的价格发现效率高于银行间国债市场的价格发现效率.应该让更多的投资者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以及建立和完善包括做市商制度在内的交易制度。  相似文献   

15.
引入4因子仿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并通过采样卡尔曼滤波方法解决非线性系统中的最优估计问题,对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的流动性溢价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上交所中长期国债存在流动性溢价现象,并且估计出国债的流动性溢价规模,与国外均值水平相比,国内溢价水平偏低,10年期国债的流动性溢价水平低于5年期和7年期国债.进一步考察国债流动性溢价的时变特征发现,上交所中长期国债存在新券溢价效应,流动性溢价随债券年限的增加而递减.针对以上特征,从债券市场交易机制与投资者行为等角度进行了分析,以期更深刻地认识中国债券市场,为合理定价和套利交易做出指导.  相似文献   

16.
波动率风险溢酬: 时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应用香港市场的数据, 通过构造恒生指数看涨期权的动态delta中性组合估计了股票市场的波动率风险溢酬, 并对其时变的 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实证结果表明: 香港股票市场上的确存在显著为负的波动率风险溢酬, 说明波动率的确是随机的, 是市场中存在 的另一个风险源. 而投资者是厌恶波动率风险的, 并通过支付较高价格购买股指期权来规避这一风险, 股指期权并非股票现货的冗余证券. 并且, 波动率风险溢酬呈现明显的时变特征, 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股票现货市场的波动率, 股市当前的波动率越大, 投资者对未来波动的预期和风险 厌恶程度越高, 越愿意为规避波动率风险支付更高的风险溢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