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三氯化铝与硫酸双酸催化叔戊醇与苯反应,合成了高产率叔戊苯,收率达79.3%.该工艺与只用三氯化铝催化相比,三氯化铝用量减少一半,而叔戊苯收率提高4.3%.  相似文献   

2.
考察了渣油超临界溶剂部分逆流革取过程中溶剂比对脱沥青油收率及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一次平衡萃取和逆流萃取工艺比较,这种工艺可以在较低的溶剂比下操作.低溶剂比(2.2)下脱沥青油收率及性质与高溶剂比(4.0)下的脱沥青油收率及性质相当.这种工艺可以改善过程溶剂比的分配,因而能降低过程的溶剂比.  相似文献   

3.
4-硝基吲哚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硝基吲哚的合成进行了研究.2-甲基-3-硝基苯胺与原甲酸三乙酯(n(2-甲基3-硝基苯胺):n(原甲酸三乙酯)= 1: 01.2)在120℃及对甲苯磺酸催化下,反应3.0 h生成N-(2-甲基-3-硝基苯基)乙氧基甲亚胺,收率82.58%.N-(2-甲基-3-硝基苯基)乙氧基甲亚胺与乙醇钾及草酸二乙酯(n(N-(2-甲基-3-硝基苯基)乙氧基甲亚胺): n(乙醇钾与草酸二乙酯)=1: 1.15)在35℃反应2.5 h,生成4-硝基吲哚,粗产品收率98.8%.水-乙醇重结晶,重结晶收率55.1%,然后真空升华,得到浅黄色产品,升华收率63%.反应总收率30%以上,产品经红外确认.  相似文献   

4.
由8 羟基喹啉与亚硝酸发生定向亚硝化反应,再与稀硝酸发生氧化反应合成5 硝基 8 羟基喹啉.研究了反应温度、时间、亚硝酸钠用量对亚硝化反应产物收率的影响和硝酸浓度、硝酸用量、反应温度对氧化反应产物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5 硝基 8 羟基喹啉的总收率为76 19%,并经红外光谱、元素分析证实了其结构.  相似文献   

5.
微波辐射下快速合成乙酸酚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微波辐射下,研究了一系列的酚与乙酸酐的酰化反应,收率为75%~99%.此方法操作简便、反应收率高、时间短(10~180 s),是合成乙酸酚酯的简单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无水乙醇中,以乙醇钠为碱、2-乙酰吡啶与碳酸二甲酯为原料合成1,3,5-三酮中间体,不经纯化,继续与氨水发生关环反应,一锅法合成了4′-羟基-2,2′:6′,2″-三联吡啶,收率50%.此方法文献少见报道,合成步骤简单,产品易于纯化,收率较高.对反应收率受反应溶剂、碱性条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六甲基二硅烷与碘反应生成三甲基碘硅烷.在三甲基碘硅烷作用下,头孢噻肟酸与2,3-环戊烯并吡啶反应生成硫酸头孢匹罗.采用盐酸直接结晶法制备中间体头孢匹罗氢碘酸盐,并选用新型离子交换树脂进行转盐反应获得硫酸头孢匹罗,其收率和质量明显提高,总收率约60.5%.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乙烯裂解实验装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近8年该套设备的裂解在轻质化原料占有比、乙烯收率、双烯收率及能耗等参数变化情况.通过对装置炉管受腐蚀的情况和内在原因等进行分析,并不断改进维护与保养方法,在高校实现了乙烯和双烯收率达到33.11%和48.23%,能耗降低至596.29 kg/t.因此,乙烯裂解实验装置的正确维护和合理保养,能有效地降低能耗,适度提高乙烯和双烯的收率.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右旋糖酐浓度进行了优选 ,结果发现浓度在11 .5 % -11 .7 %为最佳浓度 ,发酵收率平均达92 .8 % ,总收率比以前提高了2 .1% ,发酵收率提高了5 .2 % ,降低了成本 ,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碱浓度对糠醛歧化反应中醇收率的影响,得出了最佳碱浓度,并将收率由65%提高到75.9%.采用固体催化剂氧化亚锡催化合成乙酸呋喃甲酯,分析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醇酸比对酯收率的影响,得出最佳反应条件,酯收率为80.9%.  相似文献   

11.
利用分形理论计算不同颗粒含量砂土的粒度分维值,开展降雨条件下砂土泥石流启动模型试验,分析试验现象、位移场及含水率变化情况,总结分形特征下泥石流的启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粒度分维值随细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坡体发生明显现象的时间越早,泥石流启动的总体历时越长。分维值较大时,以坡表侵蚀破坏为主,坡表整体位移均匀,启动历时长;雨水分布不均匀,滑动带内外含水率差异显著,持水时间长;分维值较小时,以滑坡型破坏为主,启动历时短,产生位移大;雨水运动以渗流为主,土体抗剪强度降低,滑动带内外含水率差异减小,持水时间逐渐消失。分维值大小适中时,以过渡型破坏为主,泥石流启动时位移最小,历时较长,灾害程度最轻。  相似文献   

12.
西藏措勤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措勤盆地位于西藏冈底斯地块中西段,是在古生界褶皱基底上发展起来的一个中-新生代盆地.通过对措勤盆地内发育的构造、地层、岩石及沉积相综合分析,讨论了措勤盆地与喜马拉雅构造带和班公-怒江构造带的对应演化关系,反演了措勤盆地的地质发展历史.其演化经历了盆地基底形成阶段(D-P)、复合弧后盆地演化阶段(J-E2)和高原隆升盆地消亡三个阶段(Es-现今).  相似文献   

13.
经济树种苗木对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人工熏气箱法研究了我国北方主要经济树种苗木对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抗性,结果表明:在同等浓度下,对二氧化氮的抗性要比二氧化硫强;两种污染物对植物的伤害症状有所不同;对二氧化硫的抗性以银杏为最强,与白蜡树相当,其次为海棠果和杜梨,桃树的抗性最差,与樱花相似,而针叶树的抗性明显要低于阔叶树;对二氧化氮的抗性以银杏为最强,与悬铃木相似,其次为杜梨、柿树,无花果和杏树最差,针叶树的抗性较强.研究结果为经济林树种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ANSYS为平台建立了有限元分析模型,采用ABAQUS作为计算和后处理软件,对工程区的地应力场开展了研究,分析了有断层贯穿的隧洞开挖及支护后围岩的稳定性,探究了提高围岩体参数的等效模拟方法的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断层对隧洞开挖后的围岩应力及位移均有不利的影响,容易出现应力集中现象;锚杆采用等效参数模拟的结果是合理、简捷的;支护系统提高了围岩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超声一紫外法测定土壤中石油类物质含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三氯甲烷作为提取剂抽提土壤中的石油类物质时,最佳超声提取条件是:超声波功率为25W,室温下超声提取15min,每个样品提取2次,每次加入提取剂20mL。将提取物中的溶剂蒸发后,用石油醚溶解残余物,再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该方法的线性范围宽,精密度和准确度好,相对标准偏差为180%,加标回收率为953%,最低检出限为0.003mg/g。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一种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和接触式图像传感器(CIS)的印刷电路板检孔系统。该系统检测宽度为216 mm,分辨率为200 dpi。系统以现场可编程门阵列作为控制核心,以接触式图像传感器为图像采集工具,分析了它的工作时序,完成了对印刷线路板的图像采集;通过控制TLC5540,实现了图像数据的模数转换,利用...  相似文献   

17.
着重研究了金属离子注入合成表面优化复合层的机理和纳米相镶嵌结构形成,探索了注入和退火过程中纳米结构和相变过程,讨论相变机制.实验中发现用较低束流密度的Mo离子注入钢明显地改变了钢表面的结构,可使钢表面晶粒细化,使阻止位错移动的晶界数量增多;可在钢表面形成Mo原子超饱和固溶体;随所用的束流密度的增加,注入时表面温度升高,注入的Mo原子将与钢中的铁原子和碳原子化合而形成纳米尺寸的析出相.这些弥散的析出相在钢表面形成了弥散强化.用低束流密度注入后经过退火,在钢表面也形成了纳米尺寸的析出相,从而增加了表面弥散强化的效果.随退火温度的增高,纳米析出相将会聚成大一些的纳米颗粒,颗粒之间互相连接而形成网状结构,这将会进一步增加表面强化效果.  相似文献   

18.
超声降粘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研究了超声对原油的降粘效果,比较了不同含水率时超声对原油降粘作用的大小,发现原油含水率为32%时,降粘率仅为22.4%。含水率为50%时,降粘率可以达到83%,但此进形成的乳状液不稳定,在原油中掺入表面活性剂,再经超声处理后,形成的乳状液比较稳定,其粘度也较小。  相似文献   

19.
对潜艇运动模型进行了合理简化,考虑了水平面与垂直面运动参量的耦合影响,通过运动方程估计垂向速度,对MIMO非线性系统直接进行联合操舵滑动控制规律的设计,研究了潜艇航深稳定和潜浮运动两种控制问题.得出的控制算法简单,易于实现.仿真结果表明,控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设计了一种P波段小型化超宽带天线。该天线采用微带线对五边形辐射单元进行馈电,接地板上蚀刻了锯齿形边沿的矩形宽缝。通过天线参数的仿真优化,最终实现了相对带宽约95%、尺寸为0.27λ×0.17λ(λ为低频点的自由空间波长)的超宽带P波段小型化印刷天线。仿真结果表明:天线的工作频带为300.5~848.8MHz,带内回波损耗均在-10dB以下,整个频段内天线的增益均在3dBi以上,天线为全向辐射。该天线具有平面结构,形状简单,易于共形的特征。最后制作了天线样件并进行了测试,测量结果与仿真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