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族际通婚是反映武陵地区民族关系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变量。该地区历史上的族际通婚大致经历了先秦时期、秦汉至唐宋时期、元明清至民国时期等三个历史阶段,形成了由个别通婚向集群通婚发展、由上层统治者通婚向下层民众通婚发展、由一般通婚向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轨迹。影响该地区族际通婚的主要因素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心理因素、自然因素五种因素。  相似文献   

2.
西藏地区自古就有人类活动 ,新石器时代的氏族主要是土著族及迁入的古越、华夏、羌、东夷人等。三代至春秋战国时期 ,经民族融合 ,西藏地区主要的民族是以发羌为主的诸羌族 (其他族也都融合到了羌族 )。他们不仅和周围地区有经济、文化、宗教交往 ,而且从古至战国末 ,也与中原地区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内在的文化关系 ,充分说明西藏自治区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虽然赶不上中原地区 ,但他们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顽强生存和劳动 ,对先秦时期的灿烂文化作出的贡献也是应当充分肯定的。同时 ,他们也为秦汉时期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匈奴起源问题的研究中,过去的学者们惯用“早期匈奴文化”或“前匈奴文化”等概念,用以表示匈奴文化的前身。不加区别地把匈奴本体和别部、真正的原始的匈奴和后加入匈奴联盟的成员混为一谈,因而把许多非匈奴文化的外来因素也都包含在内,导致了在匈奴起源问题上的诸多分歧和混乱。“原匈奴”概念的提出旨在把匈奴本体的族源问题从整个汉代匈奴的族源问题中区分出来,把匈奴核心民族从匈奴联盟建立和扩张过程中加入和被征服的众多从属的别部中区分开来。“原匈奴”专指真正的匈奴主体民族的前身,“原匈奴文化”指匈奴主体民族创造和使用的核心文化。  相似文献   

4.
西南民族史所涉及民族众多、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历史变迁缤纷多样,因此西南民族史研究中难点颇多,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历史与现实价值也很大。全文仅选择秦汉“西南夷”藏缅语族诸民族的族源、滇国与夜郎国民族关系、南诏政权后期对唐用兵原因诸问题进行探讨,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从客家服饰看其文化与南方民族文化之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客家”是汉民族的一大支系。自秦汉以来,尤其是西晋以后,客家先民大量从中原不断向南迁徒,在漫长的迁徒过程中,与百越诸族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族群。客家人的服饰不仅保留了中原汉族服饰之特点,同时体现出南方民族服饰之特征。客家文化与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使两者的服饰呈现多元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6.
孙润祥 《镇江高专学报》2000,13(3):22-25,41
世界各民族的最初生存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决定着各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周族史诗是我国上古时期诗歌,相当完整地反映着古代中国作为大陆农耕民族的文化心理特色,它与大致现时形成的、以希腊为代表的海洋商业民族心理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7.
先秦及秦汉时期,中原华夏人群对西南和西南社会的认识了解,是伴随着华夏认同与华夷边界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形塑的,巴、蜀不同族源故事的讲述即其明例。从土著族源的"淡化"、"失忆"到"华夏共祖"及共祖祖先们在巴蜀地区遗迹、"记忆"的重新发现,巴蜀在血缘、空间、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认同上被逐渐吸入华夏。华夏西南边缘从最初的巴、蜀进一步移到后来的"西南夷"地区,反映随着华夏政治力量扩张,"新边缘"不断地调适,最终在经济和文化上不同程度地加入了华夏群体。  相似文献   

8.
台湾南岛语民族自古代至明清时期被泛称为“夷”、“番”;日本统治时期,被称为“蕃”、“高砂族”。学术界开始有六、七、八、九、十、十二等族的人类学分类。1945年以来,民族分类有新的发展,除有“山地同胞”、“原住民”等官方顽布的称谓外,“九族”分类得到确认,邵族、赛德克族重新被认定。历史上接受汉文化较多的“平埔”族群也将逐步被识别和认定。  相似文献   

9.
彭华  孙必兴 《贵州科学》1991,9(4):287-291
荩草Arthraxon hispidus(Thunb.)Makino又名玉刍、黄草、绿竹、鸱脚莎等。早在秦汉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知其用处。在辑佚本中药学书籍《神农本草经》上就有关它的记载,‘味苦平”,“生川谷”,将其置于下品草类以为佐使。其汁液可做黄色染科,茎叶入药治疗久咳,外用洗疮等。该草也系一种广布的农田杂草,喜潮湿,在田边、沟边和低湿庄稼地常密集生长,其生物量较大,茎叶柔软,牛、马、羊喜食,也是一种优良牧草。同属的其它成员多为优良牧草,或具水土保持作用,抑或为农田杂草,因而具有一定经济意义。对该属进行系统研究很有必要。荩草属隶属于禾本科热带性大族,须芒草族Anoropogoneae,该族的特征是小穗  相似文献   

10.
试论孟子的民族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夺先 《菏泽学院学报》2003,25(1):55-57,36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当时,我国除了华夏族之外,四周还存在着夷蛮戎狄等民族集团,对此,孟子的思想中必定会有所反映。本文认为孟子的民族思想主要由以文化作为标准划分民族的思想、朴素的民族平等思想、歧视少数民族落后文化的民族歧视思想、通过“以夏变夷”实现民族一体化的思想等四个部分组成,并对其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1.
翻译话语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两个误区,即我族中心主义和他族中心主义。这两种极端民族中心主义误导了翻译话语的具体走向。非民族中心翻译话语对这两种民族中心主义具有调节作用,对翻译研究和实践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在努力寻求把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方法综合起来以探讨中国社会及文化的研究思路 ,这一思路有别于一般民族学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着重思考“族际社会”这个视角在中国社会及文化研究中的特别意义。从传统的族别研究转换到族际研究和地域研究 ,从强调族别个性转换到强调族际文化共享与多民族社会共同发展 ,以及族际视角在应用研究中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詈骂作为人类社会行为“异端”之一种,广泛存在于各个历史时期。秦汉时期詈骂的特点是:詈骂的范围扩大,詈语的种类增多,詈骂的法规带有身份歧视。詈骂现象广泛存在于秦汉社会,反映了秦汉社会的一些重要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4.
噶玛兰族是平埔族的一支,它的研究始于日据时期的台湾平埔族研究。战后,噶玛兰族的研究随着平埔研究有了迅猛的发展。随后,与噶玛兰“复名”运动相呼应,噶玛兰族研究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兴趣。詹素娟、清水纯是目前较系统地研究噶玛兰族的学者,她们对噶玛兰族的历史文化给予了全面的勾画。但相对于其他族群,噶玛兰族研究的历史较短,许多问题还有待澄清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壮族与东南亚国家越南、老挝、泰国、缅甸、印度等5国的20个民族有亲缘关系,其中与越南的岱族、侬族、拉基族、布标族、山斋族关系尤为密切,从历史记载、语言、家谱、传说以及现在的通婚状况都可说明他们的兄弟情义。由于中国和越南民族识别的标准和方法不同,族称不同,有些人不了解他们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6.
壮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人口数仅次于汉民族的南方民族。与之同源异流的壮侗语诸民族如傣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黎族等也居于中国南方珠江流域以及云贵高原东部、海南岛等广阔的区域里,除此之外,中国大陆境外的东南亚国家中,如越南的侬族和岱族、老挝的老族、泰国的泰族、缅甸的掸族和印度阿萨姆邦的阿含族等,这些民族历史上都与壮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被学者们喻为"同根生的民  相似文献   

17.
侬族来自广西的壮族地区。壮族与侬族的文化在诸多方面有许多共同点。但是,壮族的汉化在进行,而由于受国境划分,中国王朝和汉族的影响没有直接波及侬族,因此侬族保留了更古老的习俗。尽管受国境划分,但两者间往来还持续着。虽然民族政策渗透而人们受国家的制约,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未必意识到国家,他们的生活圈很容易超越带有政治色彩的国境线。这种在人的生活世界中产生的国境的意义的问题,今后有进一步思考的必要。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丽江县是纳西族的聚居区,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旺,纳西族的传统文化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信仰正在发展成为文化产业,纳西族世代栖居的古城的价值已经超越了纳西族文化本身的价值,人们的生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选择,人们在追求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其实是不可能彻底摆脱过去生活的影响的。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的西南指以云南为中心,包括川西南、桂西、黔西。该区为古羌人族系、古越人族系、古濮人族系的交汇地,他们与今之藏缅语族各族、壮侗语族各族、孟高棉语族各族有着渊源关系。清楚地认识这些渊源关系,对国家的稳定及民族学科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之后,中央王朝采取政治、军事、法律等多种手段调整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复杂的民族关系。《属邦律》和《蛮夷律》是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对民族关系进行法律调整的主要依据。秦汉之后,民族关系的法律调整已经被纳入整个社会管理体制之内,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