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1985,1995和2000年Landsat TM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分析了长江三角洲近15年来土地刊用变化及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近15年来长江三角洲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表现为耕地数量持续减少.建设用地和池塘快速增加,林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波动趋势;(2)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明显.就耕地的变化而言,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相差30倍以上;(3)建设用地重心的转移幅度明显大于耕地重心的转移辐度;(4)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驱动因子之间的关系可以用3对典型相关变量表示,耕地、建设用地、林地和草地变化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2.
1978年以来广西耕地数量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广西历年统计资料分析了1978—2005年广西耕地变化过程,耕地总量波动递减,人均耕地明显持续下降.耕地减少构成主要是建设占用耕地、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生态退耕、灾毁以及其它;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个别年份耕地面积减少幅度很大;水田面积逐年减少,旱地面积逐年增加并趋于稳定,两者在耕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发生较大变化;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呈上升态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年际间有起伏.并分析了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最后提出了耕地保护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需求量增大,湖南省耕地面积逐年减少。通过灰色预测方法,依据2000—2008年统计年鉴资料,预测未来几年湖南省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同时,使用SPSSl7.0对耕地面积变化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和人口密度是导致湖南省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因此,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集约利用土地等是实现湖南省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唐山市耕地时空变化进行研究,利用唐山市近16年的统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耕地变化的驱动因素,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耕地动态变化与主要驱动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唐山市1992-2007年间耕地面积的变化总体上呈现出减少的趋势,人均耕地面积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唐山市耕地数量变化的三大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5.
耕地变化是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其变化和流向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基本态势.利用鄂南贫困丘陵山区的统计资料,对本区近50年来的耕地数量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应用相关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对近10年来鄂南丘陵山区耕地资源变化的驱动力因子进行了定量研究,建立驱动因子回归模型.结果表明:鄂南丘陵山区耕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北部平原丘陵地区下降快,南部丘陵山区下降慢;近10年来,鄂南贫困丘陵山区耕地资源变化主要受经济因子、人口、房地产政策及耕地开发强度的影响,特别是经济、人口因子强烈影响耕地面积的变化,是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这为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耕地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土地调查和统计资料分析了天津市自1949年以来耕地数量动态变化过程、驱动因子及其影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抑制耕地流失和促进耕地增加的相关对策.1949年以来,天津市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经历了波动变化和持续缓慢减少两大阶段,耕地数量总体上缓慢减少.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相关政策、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对耕地数量变动的驱动作用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7.
对江西省吉安市2001—2010年期间耕地面积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并采用重心坐标分析法与逐步回归分析法等方法计算与分析了吉安市耕地动态变化的特征及其主要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0年间,吉安市耕地数量变化的总体趋势是先迅速下降,后缓慢上升;2)耕地年际变化率存在较大差异,区域之间耕地动态变化度和耕地利用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3)耕地重心的变化幅度略大于人口和经济重心的变化幅度,人口、经济重心的变化趋势与耕地面积重心的变化趋势相反;4)人口数量、粮食单产和人均财政收入是影响吉安市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社会驱动因子;影响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的社会驱动因子有人口增长率、粮食单产增长率和城镇化率增长率;影响垦殖指数变化的社会驱动因子有财政收入增长率与城镇化率增长率.研究结果可为了解吉安市及我国中部地区耕地的空间动态变化特征,制定我国重点农业生产基地的耕地资源管理政策与发展战略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淄博市耕地与粮食生产正面临严重威胁,分析与预测淄博市耕地变化与粮食生产状况,对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采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回归分析方法和平滑预测法及Excel软件,在分析1990—2008年淄博市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对未来5年耕地、人口、粮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虽然淄博市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但由于耕地生产率不断提高,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未来5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将进一步降低.可见,依靠增加投入和科技进步从而不断提高耕地生产率,是减轻耕地压力、保证粮食安全生产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地方粮食安全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耕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耕地资源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分析相邻的鄢陵、尉氏两县耕地压力指数来探讨中原粮食主产区1999-2010年耕地压力和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相邻县域自然资源状况相同,国家宏观土地政策相似,但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趋势和结果有所差异.鄢陵县1999-2010年间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粮食产量和人均占有量都呈现先降后增的"V"字型变化趋势,耕地压力指数和粮食生产情况相呼应,表现为先增后减的倒"V"字型,整体来看耕地压力不大;而尉氏县1999-2009年人均耕地面积也呈减少趋势,但由于耕地生产率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在持续增加,1999-2007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呈现降低的趋势,2007年后又有上升的趋势,耕地压力指数呈波动变化,但变动幅度很小,绝大部分年份都处于大于1的数值,表明耕地压力较大.究其原因,是由于耕地数量、人口数量、粮作比、复种指数的变化和农业相关政策的综合作用所产生的后果.  相似文献   

10.
成都市耕地资源及耕地压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成都市1952-2009年的耕地、粮食产量及人口等统计数据,对全市耕地资源及耕地压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52-2009年成都市耕地面积减少了37.73%;耕地变化过程可分为波动期(1952-1965年)、平缓下降期(1966-1998年)、急剧下降期(1999-2003年)和快速下降期(2004-2009年),4个时期耕地年均减少速度分别为0.37%,0.44%,3.54%和1.16%;空间上近郊耕地减少速度总体上大于远郊.由于粮食单产和复种指数的不断提高,1952-1992年全市耕地压力指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1993-1998年耕地压力指数均小于1,耕地无明显压力;1999-2009年由于耕地大幅减少、粮经作物结构调整和人口的快速增加,耕地压力指数急剧增大.近郊在1998年耕地压力指数由小于远郊转变为明显大于远郊.农业结构调整、城镇及工业发展、退耕还林、粮经比和人口等因素的变化及区域差异是近年来全市耕地面积减少和耕地压力增加产生时空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虚拟水战略背景下区域粮食生产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会产生相应变化。湖南作为水土资源条件优越的省份,将面临粮价上升和国家重视粮食生产的新机遇。因此,应该立足其资源优势,扩大粮食生产规模,将其打造成我国虚拟水输出大省,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安全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和数理统计分析,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采用1996—2004年土地利用数据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空间分析与时间分析结合起来研究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在空间上,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从自然因素、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3个角度选取与土地利用变化相关的驱动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耕地与建设用地间的转换,主要与非农业人口增量、第二产业产值和河流远近有关;农用地类型间的转换主要受坡度、海拔和距河流远近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建设用地类型间的转换主要由城市化和产业布局的变化引起;农用地向建设用地的转换则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建设用地向农用地的转换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在时间上,通过定性分析,发现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与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以及政策驱动直接相关,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与非农业人口和GDP之间呈现良好的对数正相关,耕地面积与非农业人口和GDP之间呈现良好的对数负相关,农业结构调整政策是耕地向园地、林地的流转的主要驱动力,生态退耕政策则是耕地、园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和未利用地转换成为林地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江苏省1991~2003年城市用地扩张的数量变化、扩张速率和用地结构变化的区域差异,探讨了城市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因子及其作用.研究表明,近十几年来,江苏城市用地数量呈总量上升趋势,而人均城市用地呈波动变化;城市用地扩张的空间差异明显,苏北城市用地扩张速度缓慢,以居住用地扩张为主而苏南及苏中沿江城市城市用地扩张较快,以工业用地扩张为主;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产业结构调整和政治经济政策是江苏城市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经济转型中土地利用变化的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96-2009年间土地利用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吉林省土地利用趋势做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吉林省耕地的减少没有阻碍粮食总量的提高,耕地总量与粮食生产仍在安全的阈值之内;建设用地的扩展速度过快,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低于其总量扩张的速率,产业结构升级滞后于土地利用组分调整的速率.政府应制定相关的土地利用政策...  相似文献   

15.
以贵州省麻江县坝芒乡为例,根据1992年和2012年2期遥感影像解译获得土地利用数据,通过计算相关景观格局指数,研究了1992—2012年坝芒乡土地景观格局演变特点.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耕地与未利用地面积下降,林地、草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耕地、林地和草地之间的转化最为突出;2)各土地景观类型的斑块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有所增加,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地有所减少,除耕地景观形状指数降低外,其他景观形状指数都呈增加趋势;3)景观多样化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分离度指数呈减少趋势,结合度指数、蔓延度指数和聚集度指数呈增加趋势,反映出该区景观异质性降低,结构趋于简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及快速城镇化是贵州山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6.
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动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1949~2001年济宁市(不包括泗水、汶上、梁山)各县(市、区)的统计资料,分析了53年来粮食生产的发展变化历程,并进一步以1978~2001年济宁市12个县(市、区)的统计资料为基础,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影响济宁市粮食生产的诸因素进行关联动态分析,从定量的角度考察了粮食产量与诸因子的关联程度,指出了粮食单产、劳动力、有效灌溉面积、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是影响济宁市粮食生产的最主要因素,并提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为解决济宁市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世纪末以后,苗族开始从贵州等地向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大量迁徙,这种迁徙既有因战乱如乾嘉苗族起事、“成同变乱”而引起的短时期内的较大规模迁徙,也有因经济因素如玉米的引进和推广、寻找可耕地等引发的自发零散但却持续不断的迁徙。经过一个半多世纪的持续迁徙,到20世纪中叶时,苗族最终成为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分布范围非常广阔、人口众多的民族。  相似文献   

18.
1986-2007年中国耕地面积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统计数据,运用逐步回归方法分析了我国1986-2007年耕地面积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一直在减少,1999年以后减速加快.以1996年为界线,中国耕地面积从1980-1990年东部部分省份锐减、中西部大部分省份增加的格局转变为1996-2007年的西部锐减、中部次之,东部减速缓慢的格局.1986-1996年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因素是城市人口和人口自然增长率,1996-2007年主要因素是第二产业产值、全国总户数,1986-2007年主要是城市人口、第二产业总产值、乡镇企业增加值及耕地总量平衡政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徐玉霞 《河南科学》2012,30(4):514-516
在分析陕西省1998—2007年10年间的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得到了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规律.运用预测模型对未来10年的耕地、人口、粮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自1998年以来,虽然陕西省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有减少的趋势,但由于耕地生产率的不断提高,粮食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却在持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逐年降低,未来10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将进一步降低,呈现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