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德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基于人的道德品质的一种改造关系,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视野观之,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改造关系衍生出的是主体与主体的互动,而不是主客体关系的对立.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主体在德育交往的时代变迁中,却呈现出曲折复杂的发展状况.以此反观当前我国德育交往与德育主体发展的特殊性,为德育未来走向的价值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利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及唯物论可以对德育及其关系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解析。首先,我们一般把有目的、有意识从事某种认识实践活动的人叫做主体,把主体活动所指向并对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产生制约的对象叫做客体。其次,德育是客观事物存在物质要素被视为主体,人作为客观存在的精神要素的综合体,应视为德育的客体。因此从德育主客体关系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可以论证德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及与各育对立统一关系。进而以更全面、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德育教育,观察、认识、分析和处理德育教育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以往在理解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时,将之归结为“主体—客体”两极模式是不对的,因为忽略了多极主体或主体际存在的事实,忽略了交往活动。交往实践观认为实践结构是由“主-客”与“主-主”双重关系的统一构成的整体,即“主-客-主”结构。同时,用这一交往实践观来看待今天世界遵循的发展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工具理性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呼唤人们回归生活世界,重视主体间交往行为的合理性,其思想对于深化高校德育工作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为平等交往主体的新型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5.
代峰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30(7):117-120,132
高校德育的“主体性”、“生活化”特点决定了潜在课程对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德育潜在课程的实质是高校教师和大学生能动而现实的交往实践过程。这一交往实践过程是动态的、双向的“主体性”道德教育过程,高校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园此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是构建高校德育潜在课程的中心环节,由此进一步提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路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生活世界是以人为主体的世界,是一个被人性化了的世界。生活世界的哲学观本质上就是对人的关注和重视。针对目前高校德育实施没有突出主体性、远离“生活世界”、德育过程不够人性化等问题,借鉴和吸收科学的生活世界观,实现德育价值、德育内容、德育手段等方面的转变,以便进一步提高德育活动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从辨证系统观的视角,尝试分析了当前高校德育困境,集中反映为德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突出、德育认知过程脱节且缺乏合力优势的表现成因。只有对现在所面临的困境有了充分的认识和分析,才能找到有效解决困境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实践主体性德育就是要着力培养德育“主体”的主体性。因而,它的关键在于科学认识和建构主体性德育的过程体系。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理清德育的“主体”范畴,在此基础上深化认识和丰富主体性德育的内涵和特点。继而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观下,建构“认知—实践—完善和提升”的德育过程体系。  相似文献   

9.
传统学校德育实质上是一种客体化模式,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整体德育模式是对客体化模式的超越,具有主体性,活动性,民主性,开放性的特点,是对德育目的,德育过程,德育课程,德育方法全方位的重新构建。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精神交往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容、价值追求和范式转变。立足信息时代,网络社会系统的符号化、全时空性和去中心性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精神交往形式得到丰富,交往场域得到拓展,平等交往模式实现构建。网络社会的积极要素要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增量”,需要通过嵌入“多模态”语言符号来丰富精神交往的内容表达形式;建立“互通式”交流模式来实现精神交往人对自我本质的全面占有;打造“全方位”主流内容矩阵来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11.
西方道德教育从强调道德相对主义到提倡核心价值观,反映了西方社会对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一种反思.20世纪90年代,复兴的品格教育把古老的道德叙事这种道德教育方法运用到学校、家庭、社会中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取得一定的成效.作为西方社会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方法,道德叙事将给我国学校德育工作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王凤兰 《太原科技》2007,(12):89-90
通过对当前道德教育的理论分析研究,阐述了道德教育发展的趋势,指出了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我们要顺应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改革高校德育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一方面改革和建设中的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另一方面人类社会呈现出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新局面。这一过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冲突和文化碰撞,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等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道德主体面临空前的困惑与迷惘,学校德育工作也面临严峻的形势和挑战。分析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与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应对措施,是当前推进学校德育工作亟需突破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14.
高校研究生德育内容的适应性优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时代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历史背景入手,分析了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研究生德育内容进行适应性优化与创新的必要性,并从改革研究生"两课"教学、培育民族精神、培养团体合作精神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对优化德育内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高校课程教育的德育主模式面临挑战。积极探索和创新德育非课程教育途径,是高校德育工作亟待研究的课题。将高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整合成有效的德育资源是拓展德育非课程教育途径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高校德育目标的建构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它有其自身的理论与实践依据。文章着重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对高校德育目标建构的研究成果做一个简评,在此基础上提出与现代社会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高校德育的新目标。最后,文章分析了高校德育新目标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中庸》为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之一,是儒家德育思想的代表作。《中庸》所谓"天命、率性、修道"表达了对德育原理的理解,即藉人性固有之善或者说是知行可以合于道的内在基础,加以修养习化,使之接近合于道的境界;其德育理念以"知、仁、勇"为内容,以"尊德性、道问学"为途径,通过"慎独、固执"内外工夫合一的方法,达到"至诚、中庸"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8.
高校德育目标的建构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它有其自身的理论与实践依据。文章着重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对高校德育目标建构的研究成果做一个简评,在此基础上提出与现代社会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高校德育的新目标。最后,文章分析了高校德育新目标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9.
论青少年道德社会化与德育环境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育离不开社会大环境,从当前德育面临的挑战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来看,德育环境应该优化。必须从学校、家庭、大众传媒等方面优化德育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