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关于建构高校主体性德育模式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士恒 《科技资讯》2006,(26):248-249
本文试图从分析德育主体性内涵入手,在研究了高校德育现状——德育主体性缺失及其原因后,重点探讨了建构高校主体性德育模式在德育主体的主体性、德育目标内容的主体性、德育原则方法的主体性等诸方面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2.
钱玉霞 《科技信息》2011,(11):I0178-I0178,I0420
德育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既是意识运动过程,也是人的主体性养成过程。通过"主体—客体—主体"的转化实现的"互为主体"德育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德育改革的必然选择。"互为主体"德育模式应确立"道德养成"的教育理念、优化德育生态环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强化道德实践环节,建立坚实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3.
代峰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30(7):117-120,132
高校德育的“主体性”、“生活化”特点决定了潜在课程对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德育潜在课程的实质是高校教师和大学生能动而现实的交往实践过程。这一交往实践过程是动态的、双向的“主体性”道德教育过程,高校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园此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是构建高校德育潜在课程的中心环节,由此进一步提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路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主体性”思想与主体“实践性”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德育要树立“学本位”思想和“主体性”德育的观念,突出道德发展中学生主体的实践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中学德育管理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和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些学校过于重视课堂教育忽视德育工作的开展、一些学校缺乏德育工作的管理小组。德育管理工作应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占据一定地位,德育管理者应牢固树立道德教育要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建构和完善主体性德育管理体系,延伸德育管理的工作线路,鼓励家庭教育参与到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之中,提高中学德育管理水平,增强德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传统德育重“灌输”,现代德育重“自主”。学校的德育过程,实质上是对学习主体道德自主建构的帮助过程。现代学校必须走一条既重视基本价值的引导又不妨碍道德学习主体主体性的充分发挥的综合德育之路。确立“人性向善”的人性观,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提升道德需要,进行道德判断和选择的训练,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人以身体在世,故德育叙事作为人的实践活动必然蕴涵着一定的身体逻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师生作为叙事性存在的身体—主体,既是超越意识主体的生命叙事建构者,也是身处德育之场的叙事实践者;第二,在实现德育叙事的过程中,身体德性引导着实践的价值取向,基于此,作为话语织体的学生叙出由身体意向性整合而成的故事,并由此展开关于道德意义的对话与讨论;第三,身体间性是德育叙事中的关系样态,即身体—主体既是居于共生世界的叙事合作者,又是相对独立的具有个性身体空间的道德建构者。  相似文献   

8.
传统德育总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把德育看作是一种“主体——客体”对象化的活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缺陷越来越要求对德育的认识必须有所超越。以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来关照德育,德育就是师生主体与主体之间以共同的客体为中介所构成的交往活动。它对克服传统德育的弊端和回归德育“育人”的本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时代的发展需要新的德育理论来指导高校的德育实践。主体性德育是高校德育适应新形势发展的现实选择。高校构建主体性德育是大学生成才的现实需要,是提高德育实效性、针对性和主动性的需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还是应对网络挑战的需要。必须更新德育观念、调适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优化德育过程、完善德育机制。  相似文献   

10.
对主体性德育实施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育人德为首,是我国长期形成的育人之道。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德育模式已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实施主体性德育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必然选择。主体性德育可以从德育队伍全员化,营造良好的主体性德育的氛围;科学设置和调控德育目标,及时丰富和拓展德育内容;优化师生情感,确立民主平等关系;实践探究体验,促进自我发展等方面的来进行实施。  相似文献   

11.
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实践不仅面临着时代及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挑战,还存在一些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未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缺乏应有的实效性,加上德育与智育相比有自己的特殊性。因此,交革德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展德育研究性学习.是一条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德育模式。其目标建构既有哲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也有道德教育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高校德育目标的建构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它有其自身的理论与实践依据。文章着重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对高校德育目标建构的研究成果做一个简评,在此基础上提出与现代社会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高校德育的新目标。最后,文章分析了高校德育新目标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4.
高校德育目标的建构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它有其自身的理论与实践依据。文章着重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对高校德育目标建构的研究成果做一个简评,在此基础上提出与现代社会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高校德育的新目标。最后,文章分析了高校德育新目标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5.
论高校主体性德育课程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传统的德育课程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则是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构建新的高校德育课程模式即主体性德育课程模式,是新时代人的发展要求,是学生主体的强烈愿望,也是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而要建立高校主体性德育课程模式,必须按照高校德育课程的人文特点以及高校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和成才需要,合理确定高校德育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高校传统的德育课程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则是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构建新的高校德育课程模式即主体性德育课程模式,是新时代人的发展要求,是学生主体的强烈愿望,也是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而要建立高校主体性德育课程模式,必须按照高校德育课程的人文特点以及高校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和成才需要,合理确定高校德育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小学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大业。21世纪将要求人的主体性能进一步弘扬;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更具有自尊自信、自我控制、独立判断、自立自理等独立的人格,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强烈的竞争意识、广泛的爱好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因此,我们认为研究德育过程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德育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是内因,是主体,学校教育是外因,起着主导作用。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各种德育措施和方法,必须经过学生的主体接纳才能产生实效。我们应从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入手,以正确认识学生的特点为前提,把注重培养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作为现代学校德育的生长点,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林红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9,29(4):106-109,120
主体性德育的提出是主体性讨论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同时也是德育对现代社会发展的理论回应.分析传统德育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主体性德育在德育定位、德育目标、德育方法上对传统德育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论人的道德素质现代化与现代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道德素质现代化以及主体性道德教育是当代道德教育的主旋律。人的道德素质现代化不仅指人的道德观念的现代化,而且指道德行为的现代化。现代德育应以促进人的道德素质现代化为中心,即把人作为现代道德主体来培养,以满足主体自身德性发展和完善的需要。它体现了现代德育的本体功能和内在价值,是现代德育的本质规定。人的道德素质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根本要求。要实现人的道德素质现代化,必须使学校德育现代化。为此,现代德育的构建应注重德育目标的主体性,德育内容的现代性,德育方法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