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甘肃省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大开发给甘肃农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分析了甘肃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条件后,得出了甘肃只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才是农业发展的唯一出路的结论.提出了甘肃发展生态农业的指导思想、原则,并根据甘肃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农业发展的传统,设计了6种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模式,并提出了甘肃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包括政府主导、政策扶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依靠科学技术等.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平原区域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士可  高红莉  张硌 《河南科学》2010,28(8):1034-1039
总结了河南省平原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对该区域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传统模式和现代多元复合模式的特点和优劣进行分析,指出河南省平原区域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必须采用多元复合优化模式,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物质多层次利用的农业生产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聊城市生态农业模式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农业是21世纪农业的发展方向,本文根据对聊城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模式的实地调查归纳总结出现阶段聊城市现阶段生态农业的主要模式:"四位一体"能源模式、生态家园模式、立体生态农业模式、生态观光旅游模式、开放复合型生态经济结构模式、产业化主导型生态农业模式.根据各个模式的具体应用情况和实际效益,分析各个模式在所在聊城市各个地区的适宜程度.列举现阶段聊城市实施生态农业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工作难点,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4.
煤炭开采造成了土地塌陷,对煤炭产地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生态农业复垦技术是治理采煤塌陷区的有效措施.淮北市洪庄村是典型的采煤塌陷区,洪庄村生态农业模式是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把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和加工业连为一体,通过对系统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优化,高效利用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物质良性循环,使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互促进,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洪庄村连续12年是中国土地复垦示范区和中国农业旅游示范区,可以为其他的采煤塌陷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分析攀枝花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优劣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攀枝花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对攀枝花市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进行了探索,提出了适合攀枝花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发展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治中  王向华 《科技资讯》2007,(22):138-139
本文结合江苏宝应正润生态农业园区的建设实例,对具有水乡特色的生态农业园区的建设发展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农业基础较好、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农业建设应以生态农业园区的建设为有力工具,多层次,分步骤地逐步推进生态园区的建设,从农业小循环逐步走向工农商结合的产业大循环,从小农经济走向商品经济、循环经济,推动农业向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生态农业对甘肃农业的发展影响重大.本分析了甘肃生态农业的具体模式与传统农业的关系,论证了重点建设生态农业经济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生态农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城市生态农业作为一个新兴分支,仍处于初级阶段.朴门永续设计作为一种蓬勃发展、兼容并收的理论体系,对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有潜在的启示作用.本研究总结我国城市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发现目前存在城市农业与城市空间环境难以协调、缺乏引导和创新、城市观光农业同质化严重等问题.结合朴门永续农业的发展理念,我国城市生态农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其理论和实践体系:(1)充实理论,重视元素之间的互利耦合,借鉴朴门永续的方法,丰富城市农业;(2)充分发挥家庭业余农业的优势,使其更符合市民需求,引导市民健康生活;(3)提出更为高效的生态农业模式以改善民众的生活方式,减少大众对生态农业的误解;(4)拓宽城市社区设计思路,正确引导市民建设业余花园;(5)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现有的城市农场同质化、单一化的问题.朴门永续设计方法不仅可以为我国城市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启示,也可以通过家庭菜园、城市生态农业等生态产业的传播发展,在人们心中传播服务人类、服务地球、分享盈余的价值理念,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能与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9.
一、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的特征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积极探索总结,创造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中国生态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业.它汲取了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用养结合的优点,摒弃了生产率低的缺点;汲取了石油农业集约化、高效生产的优点,克服了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的缺点.在发展途径上,重视通过优化产业关系和群落结构以及改善生态功能,增强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  相似文献   

10.
新疆于田县地处干旱内陆区,以农业生产为主,生态环境脆弱。传统农业的粗放式经营方式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威胁到人类生产和生活。应用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是于田县建设生态农业的必然选择。因地制宜地提出于田县建设生态农业,可以着重于发展立体结构生态农业模式、物质循环利用生态农业模式和特色农业主导型生态农业模式,并提出了实践操作中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小二台乡生态农业模式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生态学原理的生态农业,是完全不同于现代石油农业的新型农业模式,这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外国内对生态农业的探讨和研究以及取得的成果,为克服石油农业带来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指明了道路.位于河北省坝上高原的张北县,由于农业土地利用不合理,土地沙化、草场退化严重,农业生产力低,并且处于京津风沙源区.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生态农业,是发展当地农业生产的正确选择.本文以河北省坝上张北县典型地区小二台乡为例,借鉴国内生态农业建设经验,分析小二台乡农业发展自然条件.在合理利用农业土地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小二台乡生态农业模式探讨,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和数理统计分析,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采用1996—2004年土地利用数据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空间分析与时间分析结合起来研究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在空间上,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从自然因素、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3个角度选取与土地利用变化相关的驱动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耕地与建设用地间的转换,主要与非农业人口增量、第二产业产值和河流远近有关;农用地类型间的转换主要受坡度、海拔和距河流远近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建设用地类型间的转换主要由城市化和产业布局的变化引起;农用地向建设用地的转换则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建设用地向农用地的转换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在时间上,通过定性分析,发现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与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以及政策驱动直接相关,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与非农业人口和GDP之间呈现良好的对数正相关,耕地面积与非农业人口和GDP之间呈现良好的对数负相关,农业结构调整政策是耕地向园地、林地的流转的主要驱动力,生态退耕政策则是耕地、园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和未利用地转换成为林地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选用1985年和2000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借助ArcView3.2软件和统计分析技术,分析了泉州市1985年~200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85年~2000年期间,泉州市土地利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泉州市15年来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年均变化速度为0.22%。(3)泉州市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增减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通过统计分析显示,耕地和水域面积的减少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草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的减少主要集在内陆山区,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的增加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增加主要集中在内陆山区。其中类型转化变化量最大为耕地转变为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其次为林地与草地类型之间的转化。  相似文献   

14.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系统特征与评价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评价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核心。以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为基础,从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两种类型,自然、社会、经济、技术四个方面构建了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过程,并且应用于唐山地区1991-1999年土地利用持续性评价,结果发现:虽然近十年来唐山地区土地利用持续性在升高,但它是建立在经济快速发展和付出生态环境代价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5.
基于地表温度和植被指数的农业干旱遥感监测方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农业旱灾是人类面临的最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非常大。土壤含水量是农业干旱监测的重要指标,通过遥感地表温度(LST)与植被指数(NDVI)结合,可以估算土壤湿度,监测农作物旱情。重点研究了LST/NDVI特征空间中干湿边的提取方法,通过14年全国NOAA/AVHRR的8km合成数据集分析发现,在LST/NDVI特征空间中,曲线斜率与实测土壤湿度显著相关(R=0.78,P<0.01),干边的截距和斜率与湿边有比较稳定的关系,但干湿边存在较大的空间和时间变异性。将全国分为6个区,分别确定LST/NDVI特征空间,根据特征空间干湿边参数反演土壤湿度,在土壤湿度分布图和全国耕地分布图基础上,进行旱情分级,得到全国耕地旱情分布图,可以为农业抗旱救灾提供快速宏观的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要素研究,是当前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研究的热点和关键问题之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迅速,耕地非农占用量大,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突出。运用相关分析、主成份分析和回归分析等,通过对典型区原锡山市耕地数量、质量变化驱动要素的定量分析,探讨了县域耕地变化的驱动要素,为进一步研究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耕地变化提供借鉴,为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服务。  相似文献   

17.
WTO框架下北京现代农业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北京现代农业基本条件和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加入WTO后对北京农业的自然的有利于与不利影响,北京现代农业应当坚持的发展策略包括采取“绿箱”政策,以开拓国际市场为目标,坚持科技创新、规模经营和调整结构相结合,加快京郊农业信息化和乡镇企业发展,并大力开发名优农产品。  相似文献   

18.
利用双对数计量模型对农业机械化有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表明: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耕地规模和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之间具有相关关系;规模经营可能会增加对大型农业机械的需求,耕地细碎化会产生对小型机械的需求。指出,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和加强农村金融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都有利于建立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耕地地力等级划分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耕地地力等级的划分为有效地保护耕地、耕地合理开发与利用、耕地的流转补偿,以及占用耕地、毁坏耕地的补偿与处罚等提供依据.根据江苏省区域差异性及相关区划,确定其耕作制度及基准作物.运用了土壤组合的概念进行分等单元的划分,以试图在耕地地力等别与自然土体之间建立联系.遵循稳定性、差异性、生产性及主导性等原则,选取了有效土层厚度、表层质地、有机质含量、剖面构型、距障碍层深度、PH、盐渍化程度以及粉粘比等分等因素,运用了Delphi法和HAP法等来确定权重.在查取基准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指数以及气候生产潜力指数的基础上,通过运算,得出江苏省耕地的地力分等结果.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uses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to make comparison of the eco-efficiency of arable l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different years in Hubei Province, and makes comparison of that in Hubei and some countri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ince 1965, the eco-efficiency of arable l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Hubei has been improved year by year. However, the efficiency of arable l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compared with some other areas in the world, is much lower. In 1965, average eco-efficiency of world arable l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is 3 421 US dollar/hm^2 while that of Hubei Province is 134 US dollar/hm^2, about 1/26 of the world's average level. The eco-efficiency of arable l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for 2003 in Hubei Province, however, has become about 1/9 of the world's average level for the same year. Finall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ways to raise the eco-efficiency of arable l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