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论述了诉讼欺诈行为的概念、类型及特征,分析了目前对诉讼欺诈行为的几种定性。赞同三角诈骗构成诈骗罪,但不同意将诉讼欺诈行为与三角诈骗等同的观点。通过对诉讼欺诈行为与诈骗罪中的诈骗行为的综合考究,认为诉讼欺诈行为与诈骗行为有质的区别,我国刑法应当增设"诉讼欺诈罪"。  相似文献   

2.
当前国内外关于欺诈的构成要件主要存在四要件说、五要件说、六要件说这几种学说。我国立法没有明确规定欺诈的构成要件。司法实践中,对是否构成欺诈的判断一般依据的是学术界的四要件说,且主要依据是否有欺诈行为这一原则来进行判断。但四要件说只是指出了欺诈构成的形式要件,却没有涉及到欺诈构成的实质要件。因此应将违背诚信原则作为欺诈的构成要件之一。  相似文献   

3.
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形形色色合同欺诈行为也层出不穷,合同欺诈已引起我国政府及法学界、经济界的关注。在市场交易活动中,存在着多种违法行为,分清这些相关行为与合同欺诈行为的区别,对于更好地认定合同欺诈行为,防止欺诈行为结果的发生具有积极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金融欺诈行为近年来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如何能快速、有效、准确的识别金融欺诈行为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从金融欺诈的概念出发,分析了金融欺诈的行为特征,进而提出了应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欺诈检测,并给出了金融欺诈检测的基本流程,为金融欺诈检测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证券市场欺诈行为监管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券欺诈行为在任何证券市场都普遍存在,它严重影响到证券市场的规范和有序发展.通过建立证券市场欺诈行为监管模型,从微观上考查证券市场中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了证券欺诈行为形成的微观机制,以及对中国证券欺诈行为监管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6.
王丹丹 《科技信息》2012,(36):I0049-I0049
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营销越来越受社会的重视,而作为新的平台,也必然成为众商家的角逐之地。本文将阐述我国网络营销中存在的欺诈行为,分析网络营销欺诈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善和解决我国网络营销中欺诈行为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7.
欺诈法律行为是效力瑕疵法律行为的一种,其在法律行为制度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位置,对欺诈法律行为研究可以从其构成要件和法律后果两方面进行。本文旨在从欺诈法律行为构成要件法理分析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和界定,欺诈法律行为后果制度设计问题不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8.
广告欺诈盛行具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人的自利心对负面人性的刺激,行业不正之风等腐败现象的助长,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的打击不力,广告管理体制不畅,社会中消费教育和消费知识的缺乏等,都是广告欺诈产生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9.
潘柳清 《科技信息》2008,20(1):27-28
我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官本位思想,所以在民众心里普遍存在着厌诉情绪.而随着社会文明的提高和法制精神的贯彻,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权益的人逐渐增多,同时诉讼也被有些人拿来作为犯罪的手段.然而这种诉讼欺诈行为在我国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我国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践对这种行为的定性分歧较大,因而无法对其进行很好的规制.本文通过分析认为诉讼欺诈行为较为符合诈骗罪特征,目前可按诈骗罪论处.但由于诉讼欺诈行为和诈骗罪侵害的客体及对社会的危害程度都存在差异,所以从长远来看,我国宜增设单独的"诉讼诈骗罪",以便更有效地遏止诉讼欺诈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合同在经济领域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在现实生活中民事欺诈行为及合同诈骗犯罪也有日益增多之趋势。由于二者在行为、手段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如何正确区分一直是司法实践中的难点问题。本文在准确界定合同诈骗罪和民事欺诈行为的基础上,以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为切入点,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在司法实践中正确区分二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指出中国元素已成为中国广告业乃至世界广告业的新兴力量,对创意有极大影响。从广告学角度对中国元素的内涵及特性分别进行归纳和分析,总结了广告创意中主要的中国元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元素在广告创意中的运用策略。  相似文献   

12.
广告是通过刺激消费神经,缔结商家与消费者情缘的丘比特的神箭.为了打动消费者,广告的消费群不同,广告创意的元素和内容也就不同.因为男女生理上的差异,进而导致男女心理上的差异,而心理上的差异也就造成了人对事物看法和行为模式的差异,这样导致男女对同一种商品的消费兴趣和注意力也不同.因此,同样一个产品,面对消费者的性别不同,那么它的广告创意的各种元素和内容也要随着性别差异而不同,要打动消费者,要针对消费者性别的差异来制作针对性的广告.  相似文献   

13.
在广告传播活动中儿童广告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也更为商家和学界重视。儿童广告的传播模式已构成了以儿童为中心的两级传播模式:广告主通过儿童广告把信息传达给儿童,再由儿童影响和说服成年人做出购买的决策。儿童在这一传播模式中,实际上就成为了广告主和成年人的“意见领袖”。探析儿童广告的两级传播模式及其内在传播原理对广告理论研究及实践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节奏与押韵是一种非常有力的表现手法,它是创作成功广告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韵律的美往往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加强人们对此产品的记忆力并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创作广告时,必须联系节奏与韵律,因为节奏与韵律不仅能够感染人,而且能够使广告的语言富有吸引力。节奏与韵律常常被运用在诗歌与散中,但也可以用于创作成功的广告中。  相似文献   

15.
广告语言是广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广告的成败。另一方面,广告语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本文将对汉英广告语言特征的相似性和社会文化的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6.
 当前国内移动互联网发展极其迅速,但平面广告进入手机广告市场时遇到了一些困难,广告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这个现状,本文提出新的解决思路:利用现实增强和位置服务等技术,借鉴和运用ARToolKit、Hadoop、Blender、min3D等多个开源软件模块化设计开发了基于安卓(Android)平台的手机广告系统.系统包括手机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两大部分,手机客户端负责从平面广告中识别二维码,定位当前手机的位置坐标,然后将用户信息、二维码和位置坐标发送给服务器端;服务器端接收后,通过范围搜索算法检索地图数据库和虚拟影像文件库,根据地域的不同得到对应的3D虚拟影像广告文件,将其回传给手机,手机客户端就能显示出3D虚拟影像广告了.此系统使平面广告通过二维码在手机中显示出3D虚拟影像效果,还能根据手机所在地域动态投放不同广告,增加了广告的吸引力,使手机广告更具有针对性、点击率更高、更有效果.  相似文献   

17.
在虚假广告愈演愈烈的今天,明星代言的虚假广告几乎占据了广告市场的半壁江山,其危害之大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所不容。由于我国广告法律法规没有对明星承担责任作出明确规定,理论界对此争议很大。文章主张明星应承担虚假广告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18.
李宝库  宁静 《科技促进发展》2020,16(10):1230-1237
动态广告较静态广告在企业进行网络产品推广中更加受到青睐。这种优势是否会因广告内容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本文基于匹配性理论,探讨呈现方式(动态vs静态)对消费者广告态度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表明,呈现方式与广告内容之间存在交互效应,使用动态呈现的设计导向型、静态呈现的信息传递型广告,能引发更积极的广告态度;感知匹配度在呈现方式与广告内容交互影响广告态度的过程中存在中介作用;消费者的思维方式在两者交互影响感知匹配度的过程中起调节作用。据此,为企业如何有效呈现网络产品信息,获得消费者积极的广告态度提供管理依据。  相似文献   

19.
齐春媚 《科技信息》2011,(13):532-532,553
本文以房地产平面广告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它的视觉表现形式对受众注意产生的作用,揭示不同的广告表现形式对广告传播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