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除氧器是将锅炉给水加热到对应除氧器工作压力下的饱和温度,除去溶解于给水中的氧及其它气体,防止和降低锅炉给水管道、省煤器和其它附属设备的腐蚀。膜式除氧器是一种新型热力式除氧器,在我公司热电厂应用后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通过在应用前后情况对比,旋膜式除氧器在提高除氧的效率、适应负荷大幅度波动、简化运行操作等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平板膜式氧合器中不伴有氧合反应时氧在血液中的传质过程。根据氧在血液中传递特性建立了数学模型。通过解扩散微分方程,求得了氧在血液中的平均浓度,平均Sh(?)rwood数的理论表达式,并在硅胶平板膜式氧合器中进行了实验验证。在实验范围内(Re=0.8—25),还把Sherwood数关联成下列准数形式: (?)=0.055 Re~(0.59)Se~(0.33) 该式可供设计平板膜式氧合器时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电学测量法对刮膜式分子蒸馏过程中蒸发壁面上液膜的连续性和液膜厚度进行测量.根据蒸发器壁面上液膜分布对导电性的影响,通过对电压信号的分析,总结出判断壁面液膜连续性的判据:各点的电压必须非零且分布均匀;波动较大.根据液膜厚度与导电溶液电阻值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壁面上液膜的平均厚度在0.01,mm数量级;使用响应曲面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并验证了液膜厚度的二阶经验关联式.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刮膜式分子蒸馏装置,提高进料速度和转子转速有利于改善壁面上液膜的连续性,而且在不同进料速度下,影响液膜厚度的主要因素不同.研究结果为设计和使用刮膜式分子蒸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降膜式发生器的传热传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降膜式发生器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与热泵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溴化锂降膜式发生器在较小的液液量和较小的温差下获得较高的热流密度和传势传质系数,尤其是当液膜沿着水平管外作降膜流动时,传热传质效果更佳,为此建立了省化锂降膜式发生器溶液发生过程传南的数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流动、传势与传质同时进行相互耦合的特点,对不同布液方式下的液膜流动初速进行了修正,对模型进行求解,并建立了实验台对降膜式发生器的传热传质进行实验,通过对800多组数据进行回归得出了计算传热与传质的准则关系式。  相似文献   

5.
交叉流微孔聚丙烯中空纤维膜式氧合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自行建立的膜式氧合器水气传递实验装置上,分别对血气转流前后的MINIMAX PLUS^TM氧合器进行水气传递实验,测得了结构因子α,β,用Mockro和Leonard半径经数学模型拟合血中氧气传递速率,结果表明,新的MINIMAX PLUX^TM氧合器性能优良可靠,但经一次心内直视手术血气转流后,氧合器的血气传递效率明显下降(仅为原来的40%左右),用原子力显微镜方法对氧合器中微孔聚丙烯中空纤维膜的微孔结构形态作显微研究,首次给出了微孔聚丙烯中空纤维膜在纳米尺度上的三维超微结构形貌图像及经血气转流前后纤维表面超微结构发生的尺寸变化,认为微孔中空纤维膜表面超微结构形态对氧合器的生物相容性及耐久性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6.
煤粉加压气化炉膜式螺旋管和蛇形管对流传热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煤粉加压气化炉对流段的不同换热结构进行了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其中换热结构包括膜式螺旋管环形通道换热器和膜式蛇形管平行通道换热器,实验气体为单质气体N2、He及其混合气,实验压力为0.5~3.5MPa.为此,针对不同冲刷形式、不同气体和压力提出了换热器换热系数及其扩展的计算方法,同时给出了典型冲刷形式的对流换热的关联式和适用条件.实验研究表明:冲刷形式对换热系数有很大影响,单通道和多通道换热系数与换热面积之间呈加权平均的关系;在相同换热条件下,膜式螺旋管环形通道换热器的换热系数高于膜式蛇形管平行通道换热器.  相似文献   

7.
采用自制的聚-4-甲基-1-戊烯中空纤维膜式人工肺组件,进行了氧气和二氧化碳传质性能研究.实验采用自制的模拟液循环装置,模拟液在膜丝外部流动,在氧气通入之前,用驱氧装置实现氧气的排出和二氧化碳的吸收,模拟静脉血,从而达到循环的效果.氧气在膜丝内部流动,经过膜组件部分溶解在膜丝外的模拟液中后,剩余氧气排出.模拟液选用去离子水、PBS缓冲溶液(78 v%PBS缓冲溶液,22 v%去离子水)、甘油-水溶液(50 wt%甘油,50 wt%去离子水)和亚硫酸钠水溶液(0.9 wt%亚硫酸钠,99.1 wt%去离子水).实验测定了在不同气-液流速、气相压力和气-液比下,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传质速率.实验测试表明,随着气-液流速增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传质效果明显增加,在去离子水中,在300mL·min-1流速下,传质速率可达57.11 mL·min-1·m-2和103.59 mL·min-1·m-2.随着气相压力的增加,氧气传质效果增速先增后减,逐渐趋于平衡,而二氧化碳的传质效果有所下降.随着气...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计算获得了膜式空气弹簧刚度的一般表达式,以试验手段对比分析膜式空气弹簧在不同条件下的刚度效应。通过五种空气弹簧在0.5MPa压力下垂直刚度特性曲线对比,得出膜式空气弹簧垂向刚度随着外直径的增加而增大。通过不同形状活塞底座的空气弹簧刚性试验,得出了正圆锥形活塞底座在受压时比倒圆锥形活塞底座的刚性好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影响桥梁耐久性的因素是钢筋锈蚀、冻融破坏、碱集料反应等,水则是引发上述现象的罪魁祸首。桥梁防水是桥梁结构防腐的第一道屏障,有了防水屏障,就能大大提高桥梁的耐久性。本文系统地介绍了膜式与非膜式浸透型桥面防水研究、生产和施工等方面的技术标准、施工要求和相关技术。  相似文献   

10.
比较研究了鳗鱼养殖中应用微孔曝气增氧与水车式增氧机增氧两种方式的增氧效果.结果表明:在未载鱼情况下,两种增氧方式的增氧能力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微孔曝气增氧方式比水车式增氧机增氧方式的单位水体增氧能力提高了15.85%,增氧动力效率是水车式增氧机增氧的2.36倍.在载鱼养殖情况下,使用微孔曝气增氧的试验池表...  相似文献   

11.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PEMFC)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了提升流道构型对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综合性能,通过建立一种三维单相、等温的圆形交错迷宫式流道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模型,分析新型流道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输出性能、阴极氧和水浓度分布及阴极进气流速的影响。结果表明,圆形交错式流道相较于矩形交错式流道和蛇形流道电流密度提升25%和143%,也可以明显的改善流道内反应物和产物的分布和输运。阴极进气流速的增加可以提升电池的性能,但也会带来其他额外的损耗。可见,圆形交错式流道可以有效提升输出性能,改善氧和水的分布。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高含硫湿气田增压集输模式的数值模型.采用热-力耦合计算方法,模拟分析了总站压力对段塞流风险、管段流速和管输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增压集输模式模型的可靠性误差均维持在9%以内;当气井配产不变时,总站压力越低,管道持液率越小.在后期开采中,管网运行压力的降低有利于避免段塞流的形成;当总站压力为5.0 MPa时,1#、3#、4#均有部分管段流速过高,超过设计要求,需对相应管段进行增压集输,达到安全值;当集输管网满足90亿方/年的输送能力时,则总站运行压力不能低于6.9 MPa;确定了高含硫湿气集输系统增压运行的临界条件为不低于7.0 MPa.  相似文献   

13.
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呈滞后态势 ;思想观念、资源条件、交通环境、体制与政策等因素制约着广西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发展 ;加快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在于改变观念、提高认识 ,建立科学的农村城镇化的资源积聚机制 ,进一步改善交通环境 ,调整和改革与城镇化过程有关的体制与政策  相似文献   

14.
设计两组实验,分别对不同材质、不同厚度的透氧膜进行氧气透过性、热收缩性、拉伸性能和耐化学介质浸泡性能的测试和评价,通过比较0.03 mm厚度的聚乙烯(PE)薄膜、聚四氟乙烯(PTFE)薄膜和聚全氟乙丙烯(FEP)薄膜以及0.045 mm和0.05 mm厚度FEP薄膜的测试数据,得出0.03 mm的FEP薄膜综合性能最优的结论。最后,将0.03 mm的FEP透氧膜放入北京华科仪科技有限公司的HK-258便携式溶解氧分析仪,与其原有商用膜进行比较,实验表明0.03 mm的FEP透氧膜具有更快的氧气透过速度和更高的氧气透过率,可以提高自制溶解氧传感器的响应速率,使自制溶解氧传感器达到10-9级检测精度。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地质公园(神农架)野生动物繁育基地提供的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nzprenanti)幼鱼(体长15.O~18.6cm,体质量44.0~76.6g)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呼吸代谢测定装置,研究了溶氧(Dissolvedoxygen,DO)对齐口裂腹鱼幼鱼呼吸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1)25℃时齐口裂腹鱼窒息点为(0.57±0.03)mg/L;2)运用FishLSDTest检验得溶氧对耗氧率有显著影响(P<0.05),溶氧和耗氧率的非线性回归方程为:MO2=268.24—300.24×e-1(Re=0.965),从高溶氧开始,随溶氧下降,齐口裂腹鱼耗氧率首先维持平稳,然后缓慢降低,最后快速降低直至窒息点,因此齐口裂腹鱼为氧调节型鱼类,临界溶氧浓度为(2.5±0.5)mg/L;3)齐口裂腹鱼维持耗氧率稳定(或称耐低氧能力)参数K1/K2为0.82.研究为鱼类养殖和运输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引入产业集成思想,依据旅游业在区域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区域旅游集成开发概念。根据旅游产业在区域产业中的地位,将之分为主导型开发和非主导型开发两种类型。从基础分析、开发路径两方面出发,构建了区域旅游集成开发理论框架,其中基础分析包括经济区位、区域产业、旅游资源等3个方面,开发路径包括产业定位、开发定位、空间布局等3部分。应用上述框架,对重庆长寿区旅游开发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该区具有区位交通优势、产业集聚优势和旅游资源富集优势,并提出了服务功能的产业定位、高端商务度假的开发定位和“三圈一体”的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7.
Photosystem II membrane was reconstituted with phosphatidylcholine (PC) with different kinds of fatty acyl chains and the protection of PC to photosystem II (PS II) membrane during heat treatment was investigated using oxygen electrode, variable fluorescence and circular dichro-ism (CD) spectroscopy. Heat treatment decreased the oxygen evolution rate and the F'v/Fm' ratio of PS II membrane and influenced CD spectra of PS II membrane, but PC inhibited the effect of heat treatment on the oxygen evolution rate, the F'v/F'm ratio and CD spectra of PS II membran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C can protect PS II membrane against heat treatment and the alterations in the unsaturated fatty acid extent in PC can cause the changes of the protection ability.  相似文献   

18.
无泡曝气工艺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研究了中空纤维膜向水中进行无泡曝气的工艺过程,结果证明,这是一种高效的新型曝气工艺技术,其供氧的总传质系数可以达到605h-1,是传统气泡曝气方式的6倍以上;水流速和气体压力是影响无泡曝气供氧能力的2个主要变量,通过控制气压可以定量调节曝气量。  相似文献   

19.
以安徽黄山、九华山和广东乐昌等单体景区景点为参照系,探讨了安徽省潜山县各类景区景点在集群开发过程中的客流季节性分布特征.分析表明,在集群开发过程中,各类景区景点客流季节性分布状态趋同于核心景区;客流季节性分布趋同的原因在于景区景点集中,类型错位,交通便捷;集群开发有利于发挥资源和基础设施的作用,但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坚持极品带动、错位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Efficient transportation, a hot topic in nonlinear science, is essential for modern societies and the survival of biological species. Biological evolution has generated a rich variety of successful solutions, which have inspired engineers to design optimized artificial systems. Foraging ants, for example, form attractive trails that support the exploitation of initially unknown food sources in almost the minimum possible time. However, can this strategy cope with bottleneck situations, when interactions cause delays that reduce the overall flow? Here, we present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ants confronted with two alternative routes. We find that pheromone-based attraction generates one trail at low densities, whereas at a high level of crowding, another trail is established before traffic volume is affected, which guarantees that an optimal rate of food return is maintained. This bifurcation phenomenon is explained by a nonlinear modelling approach. Surprisingly,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is based on inhibitory interactions. It points to capacity reserves, a limitation of the density-induced speed reduction, and a sufficient pheromone concentration for reliable trail perception. The balancing mechanism between cohesive and dispersive forces appears to be generic in natural, urban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