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规定期限并在特定场所盗窃三次以上,不论盗窃财物的数额多少,应认定为盗窃罪,认定这种盗窃罪的依据是现行刑法关于“多次盗窃”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盗窃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中对“多次盗窃”作了较为具体的解释,但对“入户”、“公共场所”、“期限”等关键问题解释得不够明确,在司法实践中令办案人员难于操作。本文中,笔者就“多次盗窃”的期限、场所、数额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作了较为具体的说明,对“解释”解释得不够明确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网络游戏的盛行,网络盗窃现象时有发生,但学术界关于虚拟财产是否可作为盗窃罪的犯罪对象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文试图从虚拟财产的法律性质、数额计算以及盗窃虚拟财产行为界定的角度,说明虚拟财产可作为盗窃罪的犯罪对象,盗窃虚拟财产的行为应以盗窃罪定罪处罚。  相似文献   

3.
邱海云 《科技信息》2008,(5):226-226
现行刑法在盗窃罪中未将单位作为犯罪主体加以规定,但单位盗窃在现实生活中日益泛滥,且单位盗窃行为具有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程度的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同时单位有能力承担由其盗窃行为所引发的刑事责任,并符合刑罚目的。故本文认为单位应作为盗窃罪的犯罪主体。  相似文献   

4.
论盗窃罪     
盗窃罪是古今中外刑法中最普通的犯罪,也是最古老的一种犯罪形态。人类社会自从有了财产的私有制,有了物质生活条件的剩余,就出现了盗窃犯罪。在社会主义法制逐渐完善的今天,盗窃罪仍然是最为普遍的犯罪现象,刑法修订后,虽然对盗窃罪有了进一步的规定,解决了很多司法实践中的难题,但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盗窃罪犯罪逐年增多,并成为教育工作者和法律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大学生盗窃犯罪法理出发,立足于大学生盗窃犯罪的现状,分析其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探讨大学生犯罪的预防与处理。  相似文献   

6.
盗窃罪和敲诈勒索罪是侵犯财产犯罪中的常见的犯罪行为,近年来,出现了犯罪分子用盗窃所得的被害人财物向被害人进行敲诈勒索这样的案件,关于这类案件犯罪嫌疑人是否应该批捕以及以何种罪名起诉在全国各地的处理不尽相同,本文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分析,对相关类似案件的定性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便服务司法实践并为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自古以来,历代王朝都把盗窃罪当作重点打击的犯罪.近期广州许霆案而引发社会强烈反响,从无期徒刑到5年有期徒刑的突变,引来了人们对盗窃罪的思考与反省,究竟我们的法律哪里掉了链条.本文就以许霆案为切入点,对中国盗窃罪及其中加重处罚的盗窃金融机构作一些初步考察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这种盗用他人的电话号码通话与其他的盗窃罪有所不同。一般的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的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盗窃的公私财物,既包括有形财物,又包括支柱成果等无形财物。而盗用他人的电话号码通话,每通话一次,被盗的电话户主就等于被盗窃人支付一次电话费,犹如被人窃走一笔钱款。因此,盗用他人电话号码通话达到一定数额的行为和盗窃罪的构成要件是相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1992年《关于办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盗用他人长途电话帐号码号造成损失,数额较大的应以盗窃罪…  相似文献   

9.
盗窃行为不仅直接损害了财物所有人的所有权,还破坏和冲击了实际占有人的权利行使,不利于社会关系的稳定。通过对各种盗窃罪犯罪客体学说的分析,认为能够正确反映盗窃行为人所(欲)影响或者改变的、处在具体联系中的行为对象所代表的社会关系的,只能是他人对于公私财物的占有权,并展开了对“占有”的理解。在坚持盗窃罪的行为对象必须是他人占有的财物的观点下,认为秘密将自己被他人非法占有的财物盗回,可以作为是一种私力救济行为;将自己已被依法没收、扣押而丧失占有的财物盗回则是侵犯了国家对财物的合法占有权而成立盗窃罪。赃物也应根据其具体的性质纳入盗窃罪的行为对象。对于盗窃罪犯罪客体及行为对象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平衡盗窃罪的打击范围合理地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
公然以非暴力手段获取他人财物的行为是对行为人在明知财物的所有人、占有人在场的情况下,仍然以非暴力的手段获取他人财物行为的称呼.我国传统刑法学理论认为该行为构成抢夺罪,但是近几年来一些学者提出的“公然盗窃”说主张盗窃行为不应该仅仅限于“秘密窃取”,“公然窃取”亦可以成立盗窃罪,因此,“公然以非暴力手段获取他人财物”的行为应当认定为盗窃罪.“公然盗窃”说坚持成立盗窃罪不必须具有“秘密性”,但抢夺罪一定要具有作用于财物的“暴力性”;通说则认为抢夺罪的核心在于“公然性”,不一定非要具备对物暴力的行为,但盗窃罪必须要具有“秘密性”.通过对两种理论的阐述和比较,认为在我国现有的立法框架下,将“公然以非暴力手段获取他人财物”的行为认定为抢夺罪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刑法》中的“盗窃未遂”进行了分析,认为盗窃未遂行为理应追究刑事责任。对盗窃未遂行为的判断标准应该从盗窃数额、盗窃次数以及其他情节这三个方面来考虑。盗窃目标数额巨大,一年内实施3次以上,且非危害性不大、小偷小摸的盗窃行为;情节特别严重的盗窃行为,应以盗窃未遂定罪,且都可以独立作为盗窃未遂的判断标准,行为人的行为符合其中一种情况即可定罪处罚。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盗窃犯罪日渐专业化,"盗窃符号"开始在社会中广泛显现,并日益威胁着社会治安与居民安全感。对"盗窃符号"的概念进行了类别划分,总结出"盗窃符号"具有总体数量多、增长趋势明显、城市间差异大、区域性明显、隐蔽性高这五个特点。结合犯罪社会学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发现其反映出理性选择理论与日常活动理论的丰富内涵,并显现出犯罪专业化的趋势,提出了相关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3.
2005年我国通过《刑法修正案(五)》后,信用卡诈骗罪又成为学界研究热点,对于信用卡诈骗罪和盗窃信用卡并使用行为的性质和司法认定存有较大争议。对信用卡诈骗罪的司法认定,持实质的解释论,考察刑法用语的真实含义,用实质的、正义的标准界定构成要件的内涵与外延。认为盗窃信用卡并在自动柜员机使用的行为,只构成一般盗窃罪,而不构成盗窃金融机构罪。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流动人口聚集地的刑事案件大量增加,盗窃犯罪是其中的常见、多发犯罪。东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其流动人口占到常住人口的四分之三,对这一地区盗窃犯罪进行抽样实证研究,根据实证数据分析流动人口聚集地的盗窃罪特征,以期在盗窃罪的预防、打击工作中采取更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预防和减少此类犯罪。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第39条修正了盗窃罪,增加了构成盗窃的新罪状,在社会治安不容乐观的形势下,严厉打击“两抢一盗”的政策和立法受到社会的欢迎,本文仅从学术讨论的层面探讨扒窃入刑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扒窃不宜独立入刑,并针对如何规制扒窃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区分在实务中时常遇到。每个罪名的成立都离不开其本质特征即犯罪构成。文章通过一个关于盗窃与诈骗定性的典型案例,来对盗窃与诈骗的犯罪构成进行简要分析,有助于实务中盗窃与诈骗的定性。  相似文献   

17.
李川 《广东科技》2012,21(15):65-65,78
在分析打击盗窃、破坏电力设施不力的主要原因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电力设施保护的法律法规,提出了防范盗窃、破坏电力设施行为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研究美国汽车盗窃问题的现状,分析了犯罪动机,案件多发时间、地点以及主要的销赃渠道,美国执法机构打击车辆盗窃犯罪的重点等问题。目前美国各级警务部门对确保国土安全和预防、阻止恐怖攻击事件肩负起更大的责任,在侦破汽车盗窃案件、交通犯罪时,首要考虑的是此案件是否与恐怖袭击活动相关,以及预防恐怖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所谓盗窃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一定的手段,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某些特定物品的犯罪活动。盗窃犯罪与盗窃罪仍有区别,它较之盗窃罪所侵犯的客体范围更广。其发案率在我国各种刑事案件中,始终居于首位。这种犯罪不仅侵犯着国家、集体和个人的财产权利,而且严重危害着社会治安,影响着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因此,打击盗窃犯罪活动,严惩盗窃犯罪分子。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司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能够准确及时地根据案犯的犯罪行为及由此而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程度,依法追究其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即刑事责任,准确地定罪量刑。但是,由于近年来盗窃案件日益增多,犯罪  相似文献   

20.
网银盗窃案件侦破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网民数量和网银用户快速增长,网银盗窃随之急剧上升。由于网银盗窃案件具有高科技性和高智能性,地域跨度大,犯罪分子利用黑客技术和相关技术组成一个松散团伙作案,反侦查意识强,侦破难度很大。此类案件的侦破必须在对网上银行原理和支付流程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此类案件的作案手法,调取各类涉案数据,整理海量数据,排除各种无关因素干扰,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多角度排查,锁定犯罪嫌疑人,循线追踪,全面布网,力争将团伙成员一网打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