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在二元溶液中的液相吸附来评定分子筛吸附性能是一种简便的实验方法。在分子筛能同时吸附二元溶液中各个组分的情况中,以往惯用的“过剩吸附容量”这个指标不能很好反映分子筛的吸附性能。本文提出了“选择吸附容量”这个新指标,並采用这个指标对一些分子筛吸附烯烃的性能进行了考察。文章还介绍了对吸附等温线实验数据,用公式进行拟合的一些结果。  相似文献   

2.
大孔吸附树脂对芳香族化合物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温度下,大孔吸附树脂DA201-CⅡ对水溶液中纯组分的苯酚、苯胺、对氯苯酚、对氯苯胺,混合组分的苯酚-苯胺、对氯苯酚-对氯苯胺的静态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在考察温度与浓度范围内,纯组分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吸附量顺序为苯酚苯胺对氯苯酚对氯苯胺;混合体系中各组分的吸附数据也可以用Freundlich模型很好地拟合.与相同平衡浓度的纯组分吸附相比,苯酚-苯胺混合溶液中两种分子共存会增加该体系的总吸附量;而对氯苯酚-对氯苯胺体系的总吸附量降低,小于纯组分对氯苯胺的量.同时,分析了吸附热力学函数和各吸附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测定30和50℃下噻吩、苯并噻吩单组分及双组分在Cu(I)13X上的吸附等温线.采用Langmuir模型对单组分平衡数据进行关联;采用修正的Langmuir模型对噻吩苯并噻吩二组分吸附平衡进行关联.结果表明:苯并噻吩在与噻吩的竞争吸附中占据优势,30℃时噻吩和苯并噻吩吸附平衡量的计算值与实验值的误差分别为 3.6%和2.4%;而50℃时噻吩和苯并噻吩吸附平衡量的计算值与实验值误差分别为3.5%和2.2%;Langmuir模型在不同温度下对二元组分具有一定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二元共吸附平衡关系,并考虑固体相传质阻力,建立了固定床共吸附等温理论模型。借助于纯组分等温线数据,经数值法求解上述模型,获得了氮、氧二元混合物在5A沸石分子筛柱和炭分子筛柱内的共吸附穿透曲线。该计算曲线与本文相同条件下的实测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5.
测定了不同复盖度下的苯-正己烷和正庚烷-正己烷两个二组分气体在氧化铝上的组成吸附等温度,以及单组分气体在氧化铝上吸附的BET常数.结果表明,随着复盖度的增加,两个体系的组成吸附等温线都向下靠近它们各自的气液平衡曲线,可以近似地将二组分气相与吸附相的平衡看成二组分的气液两相平衡,两个体系的组成吸附等温线基本上都可以通过理想溶液的相对挥发度方程式模拟得到  相似文献   

6.
用巨正则MonteCarlo方法模拟了轻烃(甲烷、乙烷和丙烷)及其混合物在MCM-22中的吸附。模拟中,采用全原子力场模型和CVFF力场参数得到了甲烷、乙烷和丙烷的纯组分的吸附等温线。考察了轻烃的二元混合物的选择性吸附,结果表明,甲烷-丙烷体系最易采用吸附分离,其选择性高达270,而乙烷-丙烷体系吸附分离难度较大。甲烷-乙烷体系选择性的结果与理想吸附理论预测的结果吻合较好。同时还计算了三种纯组分的吸附热,以及三种混合体系中各个组分的吸附热。甲烷和丙烷吸附热相差较大,而乙烷和丙烷吸附热相差较小。以上结果均是由于丙烷与MCM-22作用最强而甲烷与其作用最弱产生。  相似文献   

7.
吸附等温线是色谱体系中组分的基本热力学性质,给出了一定温度条件下组分平衡态时在两相的分配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色谱模型的解的形式。以迎头法测定了葡萄糖与果糖在氨基固定相上的吸附等温线,实验结果表明,葡萄糖和果糖在氨基柱上的吸附等温线为反Langmu ir形式,并进行了温度影响测定,组分浓度与时间的关系进一步验证了葡萄糖与果糖的吸附等温线形式。吸附系数G和b的确定为进一步研究葡萄糖和果糖在氨基柱上的分离提供了基本的热力学信息。  相似文献   

8.
吸附等温线是色谱体系中组分的基本热力学性质,给出了一定温度条件下组分平衡态时在两相的分配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色谱模型的解的形式.以迎头法测定了葡萄糖与果糖在氨基固定相上的吸附等温线,实验结果表明,葡萄糖和果糖在氨基柱上的吸附等温线为反Langmuir形式,并进行了温度影响测定,组分浓度与时间的关系进一步验证了葡萄糖与果糖的吸附等温线形式.吸附系数G和b的确定为进一步研究葡萄糖和果糖在氨基柱上的分离提供了基本的热力学信息.  相似文献   

9.
测定了25℃时硅胶自单组分水溶液及二元混合水溶液中吸附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AB)、溴化十四烷基三甲铵(TTAB)和溴化十四烷基吡啶(TPB)三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等温线。结果表明,(1)自单组分溶液和混合溶液中的吸附等温线均为两平台型;(2)混合体系中,各组分的分吸附量在低平衡浓度和高平衡浓度时比其单独存在时的小,而在中等浓度区域时却有增加;(3)混合体系中总吸附等温线分于组成此体系的,两组分单独存在时的等温线之间,且更靠近表面活性较高组分的等温线。说明混合体系中的吸附性质主要取决于表面活性高的组分。文中对所得的结果进行了解释。按照半胶团浓度(HMC)时每个吸附分子都是独立的吸附中心的假设计算了各体系的半胶团最小聚集数,其值在6~11范围。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WCA微扰理论分别计算了由苯、环已烷、甲苯、四氯化碳及二硫化碳构成的二元系的等温气液平衡.我们采用纯组分的蒸气压和密度数据拟合了LJ参数.计算结果表明:总压与实验相吻合,分压明显优于由三参数的 Margules公式关联结果.  相似文献   

11.
用滴体积法测定了标题二元混合溶液的表面张力,计算了两纯组分的饱和吸附量和吸附常数.为反映混合吸附时表面积发生的变化,利用实验数据得到了该体系的βσ(π)函数式.以Siddiqui和Franses的方法求出了不同摩尔比二元混合溶液的γ、Гt和θ值,其结果与实验相符.  相似文献   

12.
用滴体积法测定了标题二元混合溶液的表面张力,计算了两纯组分的饱和吸附量和吸附常数。为反映混合吸附时表面积发生的变化,利用实验数据得到了该体系的β^σ(π)函数式。以Siddiqui和Franses的方法求出了不同摩尔比二元混合溶液的γ、Гt和θ值,其结果与实验相符。  相似文献   

13.
采用流动重量色谱法,测试了n-C°_5~/C°_6二元组分和n-C°_5/C°_6/C°_7三元组分在无粘结剂的小球型5A分子筛上的吸附平衡数据。吸附的温度范围为533~653K。以统计热力学模型,对纯组分吸附实验结果进行回归,得到了模型参数,据此,对n-C°_5/C°_6二元组分和n-C°_5/C°_6/C°_7三元组分的吸附平衡进行了数学描述。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对二元组分的吸附平衡作出了相应的应用图表。  相似文献   

14.
采用室内吸附实验测试和吸附理论模型拟合手段,研究了不同含水饱和度下川东龙马溪组页岩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当温度一定时,随着页岩含水饱和度的增大,相同压力下的页岩吸附量明显减小,吸附等温线整体下移;相同含水饱和度下,页岩气吸附量随压力升高而增大;不同含水饱和度页岩的吸附等温线较符合Langmuir模型,含水饱和度与其对应吸附等温线的Langmuir模型拟合指数a和b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以此建立的计算模型可以计算任意含水饱和度页岩的理论吸附等温线,与相同含水下饱和度的实测页岩气吸附等温线对比,该模型的计算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5.
采用线性和非线性方法研究沸石与γ-氧化铝对水中氟离子吸附等温线的拟合形式,并分析比较了两种数据处理方法的优劣。结果表明,非线性方法提供了一种更准确的方法来确定最佳的吸附等温线模型;沸石吸附氟离子的实验数据与Redlich-Peterson、Langmiur等温线模型拟合较好;γ-氧化铝的吸附氟离子实验数据与Redlich-Peterson等温线模型拟合较好。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氮吸附容量法测定了一种工业用微球硅胶的吸附等温线。分别以圆筒孔等效模型和平行板等效模型采用自编计算程序经微机运算、手工计算验证的方法对样品吸附等温线进行数学拟合,表明圆筒孔等效模型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说明该催化剂中孔结构多以圆筒状存在。  相似文献   

17.
河南某地天然沸石脱氮除磷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河南某地沸石为试验材料,进行单因素实验,考查粒径、转速、用量对沸石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同时探讨了该沸石吸附氨氮的规律,进行了等温吸附试验.实验结果表明:粒径小于0.25mm,转速为100 r/min,用量为42g/L时的吸附效果最好.该沸石对氨氮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公式,其氨氮的吸附容量为8.1169 m...  相似文献   

18.
采用活性炭纤维作电容去离子的电极,用于N aC l溶液的除盐实验,研究了电容去离子电极的性质.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随着电极上所加电压的增加,电极上吸附容量随之增大,溶液中的离子浓度随之降低;当溶液种类和浓度一定时,吸附容量随着电压的增加而增加;当溶液种类和电压确定后,吸附容量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并达到一个极限值.吸附还可以用Langm u ir吸附等温线来描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一种简单易操作的吸附量测定方法和利用本法测得的几种重要的烃类化合物在ZSM-5分子筛上的吸附数据。用朗格谬尔公式和吸附势公式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发现这两个公式与实验数据之间均存在着明显的偏差。在这个基础上,本文提出了ZSM-5分子筛在吸附烃类分子时表面存在着不均匀吸附位的假设,并把这种不均匀的表面近似地看作由两种强度不同的吸附位所组成。根据这一模型,相应的吸附等温线公式可表示成两个独立的朗格谬尔公式之和。这一形式的公式能和实验数据很好地一致,表明了不均匀吸附位的假设基本上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20.
草甘膦在水-土两相中的吸附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有机磷类除草剂草甘膦在4种土壤固-液相间的吸附与土壤组分作用的定量相关性.测定了草甘膦在4种土壤中的吸附等温线.观察了pH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草甘膦在4种土壤中吸附过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规律,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 平衡方程,吸附常数为25.82 ~69.07;pH 3~10范围内,随着pH的增加,草甘膦在土壤中的吸附量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