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0 毫秒
1.
北塘凹陷断裂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底大断裂控制了北塘凹陷的构造格架,形成了各具特征的西部、北部和南部三大断裂系统.发育了7种成因特征的断裂,总结出6种断裂组合发育模式.基底大断裂(临近生油区的)及其次级断裂控制了油气的宏观分布,形成以断裂为主控因素的复式油气聚集区带.对油气生运聚散和分布有控制作用的控烃断裂有:控源断裂、油源断裂、遮挡断裂、改向断裂、控圈断裂和破坏断裂6种基本类型.断块是油气藏的基本单元,其周边断裂既是遮挡断裂又是控圈断裂.  相似文献   

2.
库车坳陷北带断裂输导效率及其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分析断裂输导能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断裂输导天然气效率的评价方法,并用该方法从平面上对库车坳陷北带断裂输导天然气效率进行了评价,同时利用物理模拟实验再现了天然气的运聚成藏(或散失)过程,进而总结了该区断裂组合输导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高、中、低效断裂输导体系的分布区域与天然气的分布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高效的断裂输导是库车坳陷北带天然气运聚成藏的重要条件。库车坳陷北带在垂向上主要有4种构造断裂输导模式,由盐下断裂与不直接连接圈闭的穿盐断裂构成的断裂输导模式和仅由盐下断裂构成的断裂输导模式是库车坳陷北带有效的断裂输导模式;而由盐下断裂与圈闭破坏断裂、穿盐断裂构成的断裂输导模式和仅由单一穿盐断裂构成的断裂输导模式是库车坳陷北带无效的断裂输导模式。  相似文献   

3.
对定向钢纤维混凝土(ASFRC)制备方法、纤维分布特性、断裂性能进行了系统阐述。分析总结了制备ASFRC常用方法各自的特点与适用性,概括总结了钢纤维分布特性参数的确定方法,详细论述了不同因素对钢纤维分布产生的影响。参照ASFRC断裂性能的试验方法与技术标准,分析总结了常见的弯曲断裂试验及断裂指标。同时,在钢纤维混凝土断裂性能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归纳总结了ASFRC断裂性能的影响因素与断裂模拟现状。最后基于现有成果对ASFRC的可能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观察了Ni9铸钢的断口形貌,分析研究了沿晶断裂的形成原因,考察了稀土元素对沿晶断裂倾向的影响.结果表明Ni9铸钢中沿晶断裂的形成主要与杂质元素H、P在晶界偏聚有关.添加稀土后,钢的沿晶断裂倾向明显降低,脆性沿晶断裂消失.  相似文献   

5.
以国家有关测试标准为依据,采用裂区模型实验设计方法对多种系列锦纶复丝经编网片测样进行测定,数据采用多元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了网片纵横向之间、干湿态之间的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差异性,找出了影响网片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主要因素,分析了各主要因素影响的程度和趋势,回归各因素与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间的关系。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锦纶经编网片的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均与目脚总纱数、编织密度和成圈纱数有高度显著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6.
对钢框架节点在强烈地震或极端荷载情况下因突然断裂引起的冲击作用进行了研究.讨论了断裂冲击值与断裂位置内力释放值的对应关系,通过单质点模型分析了冲击反应的量值范围,考察了冲击反应峰值与冲击作用时间和断裂发生后体系自振周期之比的关系.设计并实施了钢材单轴断裂和模型框架节点断裂两种实验,验证了采用具有高频采样能力的测试设备准确测取断裂过程中结构反应的可行性,揭示了节点瞬间断裂仍然包含渐进性和局部性两项特点.对节点瞬间断裂引起的冲击反应进行了初步的数值评估.  相似文献   

7.
高强混凝土的断裂性能与破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高强混凝土的强度,脆性,断裂能及破坏特性,研究了混凝土断裂能和脆性的影响因素,建立了混凝土抗压强度,脆性及断裂能三者之间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不同缺口类型试样的SEM原位观察分析,研究了全层TiAl基合金的断裂机理.结果表明,在整个断裂过程中:1)几乎都是穿层断裂;2)出现大量的微裂纹.全层TiAl基合金裂纹的形成、扩展有沿层和穿层两种方式,断裂方式取决于拉伸轴与层片位向之间的相应关系,当拉伸轴和层片位向近似平行时,断裂行为是穿层断裂和沿晶断裂行为,断裂过程的驱动力是拉伸应力,缺口类型只影响裂纹的起裂,而对随后的断裂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于裂端区断裂失效的微观机理,结合修正J-Q理论,本文导出了宏观断裂参数与裂端约束的关系,提出了描述材料断裂起裂起的理论断裂韧性及以此进行不同约束条件下断裂评估的一种新方法,利用大变形弹塑性有限元方法,分析了平面应力平面应变紧凑拉伸试件的裂端应力变场,对于厚度为0.5mm及25mm的试件进行了弹塑性断裂评估。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断裂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断裂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能源矿产的关系。方法对盆地内基底断裂特征及其活动性、盆地元素地球化学场以及与能源矿产关系作对比和分析。结果鄂尔多斯盆内基底断裂控制了多种能源矿产的分布特征,盆地北部以天然气、大中型煤田为主,南部以油田、中小型煤矿为主,断裂带发育地段以油.气混合区为主,铀矿富集受基底断裂或深断裂的控制;元素地球化学场与基底断裂关系密切,不同高、低背景的元素地球化学场展布位置、走向或扭曲变形与相应地段基底断裂的存在有关,基底断裂控制了地球化学场和元素组合特征。结论基底断裂控制了地球化学场的分布特征,基底断裂的存在与活动、地球化学场特征等都反映盆地内存在深部流体活动,基底断裂的活动为深部流体的运移并参与多种能源矿产的成藏成矿作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1.
对深孔钻削过程中出现扭矩增大及折断钻头钻杆问题进行了分析,介绍了一种钻杆主轴与电机轴的连接中安装扭矩传感器,进给系统的传动链中安装电磁离合器的深孔钻削安全保护与控制技术.当扭矩增大时,可以快速检测扭矩参数,并控制离合器迅速脱开,停止进给,保护钻头钻杆.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在交变应力与平均应力迭加条件下,柱状晶体对铁镍铬金的疲劳-蠕变失效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疲劳-蠕变应力迭加对合金产生交互作用,使其循环断裂寿命大大降低.具有横向柱晶界的试样受到了最强烈的交互作用.断口形貌观察揭示了沿柱晶界脆断是具有横向晶界试样的主要疲劳-蠕变断裂机理.而沿柱晶界断裂附带塑性撕裂结构以及二次裂纹形成所表示的脆-塑性断裂相混合的机理是其它取向试样的主要断裂机理沿柱晶界分布的脆性夹杂物引发沿晶微裂纹并加速沿晶界扩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相似理论为基础,通过水电模拟实验模型模拟了五点井网直井压裂,测定了电压分布和电流密度,研究了裂缝各参数对渗流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压力等势线以裂缝为轴呈椭圆分布,随着裂缝旋转而旋转;裂缝穿透比越大,对渗流场的影响范围就越大,压裂井附近渗流由径向流向线性流转变的趋势就越大。  相似文献   

14.
张矿生  樊凤玲  雷鑫  肖博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14(14):185-189,211
压裂裂缝网络形成的程度,是能否实现致密油藏经济有效的开采的首要因素。针对长庆油田长7致密砂岩油藏储层,采用了页岩用的裂缝网络形成的评价方法,结合声发射仪器,对比了长7致密砂岩与页岩2种岩心压裂后形成缝网的能力。通过实验可以看出,致密砂岩压后呈现为简单的平面主裂缝特征,而页岩均呈现无主裂缝的无规则散布特征;岩石脆性并不是影响致密砂岩形成缝网的主要因素;在无水平地应力差或水平地应力差较小的情况下,长7致密砂岩油藏储层能够形成一定程度的复杂裂缝;天然裂缝系统的发育程度也是长7致密砂岩油藏体积压裂形成缝网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用纳米尺寸的ZrO2粒子对MoSi2的增韧补强效果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讨.结果证明不含Y2O3稳定剂的ZrO2颗粒对MoSi2的增韧效果显著,而含Y2O3稳定剂的ZrO2颗粒的增韧效果有限.前者的增韧机制主要以微裂纹增韧为主,致使室温断裂强度有所降低;后者主要是应力诱发的相变增韧为主,故断裂韧性与强度同时得到了提高.断口分析表明复合材料中ZrO2粒子使MoSi2的断裂模式从穿晶型向准解理穿晶或沿晶型"碎化"断裂模式转变,这种断裂模式的转变与断裂韧性的提高相对应.另外还发现应力诱发相变增韧效果有限可能与基体晶粒较粗以及纳米粒子在热压过程中的团聚长大有关.  相似文献   

16.
基于PHF(permeability-based hydraulic fracture)模型,采用水平集方法(level set method,LSM)描述材料边界分布,并用多尺度方法MT模型,对材料有效参数进行均匀化,建立适用于考虑非均质岩石材料细观界面特征分布与水力裂缝动态发展过程的PHF-LSM-MT数值计算模型.该模型解决了已有PHF-LSM模型无法精确描述积分点作用范围内细观尺度材料分布特征的问题.通过比较包裹体几何分布和体积分数影响下的有效弹性参数,验证了采用MT模型均匀化细观特征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对非均质岩石水力裂缝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得到了考虑细观界面特征情况下的裂缝发展过程,探讨了等效开裂区域影响范围内关键位置的水压力变化特征和应力路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通过化学成分分析、金相检验、硬度测试等方法对K10发动机驱动轴断裂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CrMo钢制驱动齿轮轴过早失效断裂是由于热处理过程中该轴心部未淬透和负载增大所至。  相似文献   

18.
玛湖凹陷地区衰竭式开发直井初产高、递减快,常规注水开发不适应,通过注烃类气转换开发方式,可以大幅提高采收率。利用细管法测定注气试验区最小混相压力为41.71 MPa,玛湖地区目前地层压力条件下普遍可以实现混相驱;根据玛湖地区储层特征及地质力学参数,同时将天然裂缝及人工描述参与模拟,优化裂缝展布形态,建立了三维压裂缝网模型;基于压后缝网模型开展布井方式、注气速度及气驱油藏动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水力压裂平均缝网长轴173.90 m,最长846.90 m,短轴6.44 m;采油井部署井轨迹距顶2/3厚位置,气体波及范围更大;以维持混相为目标优化注气量,设计前10 a水平井单井日注气5.5×104 m3,后10 a日注气4.0×104 m3,试验区采收率可达22.5%;注入烃类会优先沿着采油井压后长压裂缝驱替,优先动用该区域原油,造成注气波及范围不均匀;随着烃类气体的注入,沿驱替前沿原油黏度大幅降低,同时,由于注入烃类气体与原油发生混相,通过蒸发气驱作用,注气5 a后采油井SRV范围内剩余原油黏度明显增大。此研究可以有效指导玛湖注烃类气体提高采收率试验现场开发技术政策制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与髋部骨密度(BMD)和股骨近端几何结构的关系。方法老年髋部骨质疏松骨折47例为骨折组,无骨折50例为对照组,测量两组股骨近端骨密度及股骨颈轴长(FNAL)、颈干角(NSA)(髋部骨折组对其健侧进行检测),比较分析彼此间的相关性。结果老年髋部骨折组与对照组比较股骨近端骨密度明显降低,FNAL长于对照组,NSA较对照组大。结论股骨近端骨密度和FNAL及NSA可以提高对老年髋部骨质疏松骨折危险性的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