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扩张了著作权人的权利,也产生了著作权人与作品使用人间的新矛盾,要求立法作出变革。信息网络传播权是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界限扩张的表现,其内容包括数字化权能、上载权能、传输权能和下载权能。信息网络传播权同其他著作权一样应当受到适当限制以平衡保护著作权人的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在合理确定著作权人与作品使用人间的权利界限方面存在立法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
信息网络传播权是我国著作权法赋予著作权人、表演者和录音录像制品制作者的一项"专有权利"。在中国,网络服务商在信息网络传播中扮演着主导角色,涉及到侵权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提供的服务所引发的侵权诉讼也越来越多。本文以百度系列案为例,就何种行为构成著作法上网络服务商信息网络传播侵权,如何认定行为人的主观过错进行了探讨,并从立法完善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阐述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含义、主体、内容和限制等。认为版权最主要的保护方式就是赋予权利人控制作品传播方式的专有权。网络时代的到来,使版权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应对网络带来的冲击,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推出应对措施,我国也在著作权法中规定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以确保版权在网络空间得到合理、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信息网络传播权:版权保护与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原有的《著作权法》已不能适应“著作权”所面临的新挑战。2001年我国修订的《著作权法》,新增加了关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规定。本文旨在探讨信息网络传播权中的版权使用及其限制问题,以丰富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认识,完善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规制。  相似文献   

5.
信息网络传播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的一项新的著作财产权,2006年5月18日我国又公布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对信息网络传播权进行立法保护,但是在"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法律保护方面还有待于改进,尤其是对信息网络传播权在民事和刑事法律方面的相关规定应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是与文献数字化与网络传播关系最为密切的版权法律和法规。分析了在这3个法律、法规框架下文献数字化与网络传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了解决科技图书网络传播权问题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7.
兰天键 《科技信息》2012,(30):259-259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二十二条的免责条款实际上免除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事前审查义务,导致著作权人的利益得不到实际的保护。本文分析了网络服务提供者进行事前审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认为网络服务提供者未进行事前审查属于间接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8.
著作权法通过对著作权的保护和限制实现著作权人的私权利益和社会公共文化利益的价值平衡。数字复制和网络传播加大了著作权人控制作品的难度,因此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法强化了对数字化文献著作权的保护,并进一步明确数字化文献合理使用的尺度。高校图书馆在数字化文献资源建设和使用过程中需要解读法律的基本精神和研究相关案例,分析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探索解决对策,以求更好地维护著作权人和自身的合法权益,促进知识和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相似文献   

9.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不可避免地涉及著作权人的知识产权保护,在保护著作权人的知识产权方面主要涉及信息资源数字化过程中的复制权和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在分析我国数字图书馆版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可通过成立版权集体管理机构、传统版权交易、实行"法定许可使用"、扩大图书馆合理使用的范围、使用者发布要约、授权要约等6种方式来保护作者的版权权益。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所谓信息网络传播权,《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第10条规定:"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也就是说,权利人通过"上传"其作品至向公众开放的  相似文献   

11.
经过2001年第二次修订的中国《商标法》,明显加大了对商标权人的保护力度,它是"知识产权是私权"理论的重要成果之一。商标财产的私权属性是现代法治的基本要求,这从近现代财产权理论论证其知识产权的正当性当中显而易见。新修订的《商标法》在许多方面体现了保护私权的重要性,并不失与现代法治所要求的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立法方向。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搜查制度之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莹 《韶关学院学报》2007,28(5):100-103
搜查是发现证据、查获犯罪人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同时又会对公民的人身自由权、隐私权等诸多基本权利造成侵害。构建搜查制度应兼顾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公正与效率的多元价值目标。我国搜查制度存在诸多缺陷,既不利于有效、及时地侦查犯罪,也不能较好地保障人权,应参照法治国家的先进做法予以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现代民主法治社会,权力须以权利为出发点与归宿。不论是权力对权利的积极保护,还是权力对权利的消极限制,皆以人权保障为首要价值。政府基于对社会连带关系、公共利益、实质人权保障的合理考量,获得限制公民基本权利的正当性,然此种限制亦必须遵循一系列严格的合法性要求,惟其如此,方能实现民主法治与人权保障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对于网络环境下版权人精神权利保护的基本原则问题,学界见仁见智。根据网络的自身特点和网络环境下精神权利保护的现状与价值追求,全球应该协调统一,对精神权利进行适度保护,进而允许有限放弃精神权利,同时对权利进行通约,从而真正使精神权利的保护落到实处,这正是版权法对技术发展所带来挑战的理论回应。  相似文献   

15.
16.
物权法基本原则作为物权法制定、解释、适用、研究的最基本规则,在物权立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我国理论界对此问题提出过多种学说,而当前出台的物权法草案也表现出明确的立法倾向。基于物权法特有的法律属性,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物权法应以物权法定、一物一权、公示公信和物权变动与其原因行为的区分原则作为其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7.
告知规则是犯罪嫌疑人辩护权得以有效行使的重要保障机制,具有重要价值。国际公约及主要法治国家的立法都规定了在采取涉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权、财产权、隐私权等权利的强制性措施时,应当告知其理由和依据,并且告知其享有的诉讼权利。中国刑事诉讼法应以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双重价值目标为指导完善告知规则,对告知程序、内容、告知的方式、告知规则的保障机制等作出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8.
市民刑法观要求刑法对市场经济的干预既要维护国家的市场经济秩序,更要强调保障公民的人权与经济权利。在经济犯罪案件的刑事审判过程中,应牢固树立和坚持市民刑法观,依靠刑事法官的智慧。做到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  相似文献   

19.
立法作为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一环,其出发点和归宿点在于保障公民的权利。立法过程中需要对公民广泛的权利进行全方位的保障,尤其要以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和救济权为主。要实现保障公民权利的价值和目标,我国必须重视立法公开、立法参与、立法利益表达、立法监督和立法救济等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人权作为一个整体是不可以放弃的,人权中的具体权利有些是可以放弃的。所放弃的权利必须是合法权利,必须是本人的权利,应当是自愿放弃,放弃权利不能违反法律、不能影响他人的权利,放弃权利所产生的法律后果由放弃人承当。以无罪推定为例,无罪推定作为被追诉人的权利在一些场合是可以放弃的,确立无罪推定放弃机制将有利于我国刑事司法改革,有利于司法公正和效率,有利于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