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以 W_4O_(11)蓝色氧化钨为原料,在尽可能接近工业条件下,对纯的和掺入硅、铝、钾抗下垂剂的蓝色氧化钨在温度为550°、650°、750°和850℃时对氢还原过程动力学作了研究,并选择部分中间还原和最终还原产物用 X 射线对过程物相组成作了鉴定,用扫描电镜对过程形貌变化作了观察和比较。文中对产出金属粉末特性也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用相转移催化方法合成Bitertano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相转移催化方法合成了Bitertanol。研究了不同相转移催化剂对酮(Ⅱ)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EG是合适的相转移催化剂。同时,用几种不同的方法对酮(Ⅱ)还原成为Bitertanol作了研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含烷基高級酸性染料是性能优良的染蛋白質纖維的染料。本文合成了含烷基C_2—C_(12)的一系列对-烷基苯胺作为中間体。为了解决原料問題,又采用了有生産意义的兩个途徑,(1)用叠合汽油作烷化剂合成烷基苯,經硝化、还原制备了对烷基苯胺。(2)用洗滌剂中間体,經硝化还原合成了对烷基苯胺。  相似文献   

4.
煤种对红土镍矿中镍选择性还原的影响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某含镍1.86%(质量分数)、铁13.24%(质量分数)的红土镍矿为对象,分别采用石煤和无烟煤作为还原剂,考察了煤种对红土镍矿中镍的选择性还原的影响.结果表明,用石煤作为还原剂能够达到镍选择性还原的目的.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镜分析研究表明,还原过程中镍、铁先以镍纹石形式存在,随着煤用量增加,逐渐变为以铁纹石形式存在.同时随着煤用量的增加,焙烧后生成的含镍铁矿物中镍的比例逐渐递减,而铁的比例逐渐递增.石煤为还原剂时焙烧产物中主要以镍纹石的形式存在,同时金属铁的生成量比无烟煤作还原剂时低,因此采用石煤作还原剂比无烟煤作还原剂对镍还原具有更强的选择性,可以得到更高镍品位的镍铁精矿.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苯醌和萘醌在南萄糖氧化酶(GOD)修饰的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还原机理,讨论醌在中性缓冲溶液中与固定化的还原态GOD的反应动力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用GOD电极作传感器实现醌的流动注射电流式检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三硒硼氢化钠(NaBH2Se3)是一种新型还原剂,其还原能力强于硼氢化钠(NaBH4).在乙腈(CH3CN)溶剂中,它可直接还原芳基磺酰氯(Ar.SO2Cl)至相应的二硫化物(Ar.SS.Ar),产率比单独使用NaBH4作还原剂的高. 在二甲基甲酰胺(DMF)溶剂中,也可将芳基亚磺酸钠(Ar.SO2Na)、芳基磺酸酯(Ar.SO3.Ar′)直接还原为相应的二硫化物,而在同样的条件下,单独用NaBH4却不能还原芳基亚磺酸钠和芳基磺酸酯.  相似文献   

7.
用高温裂解、催化还原法转化测定硫,在文献中已有报导。国内用铂丝还原法来测定总硫。由于通入石英还原管中的气体与催化剂接触不够良好,还原区的裂解温度不均匀,对1ppm以下总硫的测定,此法不甚合适。我们采用高温炉裂解有机硫化物,以铂网作催化剂,氢气作还原剂,使气样通过950—960℃的高温区裂解还原,有机硫就能转变成硫化氢,然后吸收在冰浴冷却的醋酸锌溶液中,用亚甲基兰法进行光度测定,可测到0.09ppm(W/V)的硫。  相似文献   

8.
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碘化四(4-三甲基苯胺)卟啉合钴催化CO_2电还原体系。考察了体系受CO_2压力和有机碱的影响以及对扫描速度变化的响应情况。证明了-1.2V(vs SCE)还原峰为CO_2CO(Ⅰ)TMAPH-还原峰,CO_2催化电还原经历配位活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模板法合成Ag纳米线阵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多孔阳极氧化铝为模板,用乙二醇作还原剂,将Ag 在模板的纳米孔道内还原并进行限域生长,制得了Ag纳米线.用X-射线衍射光谱(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检测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得Ag纳米线具有面心立方晶体结构,纳米线阵列排列整齐,长度可达10μm,单体纳米线的直径约为60 nm,与所用模板的孔径相当.  相似文献   

10.
抗坏血酸还原法,室温固相反应制备纳米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软模板,用抗坏血酸作还原剂还原二氧化硒,利用室温固相反应技术制备了纳米硒,研究了制备反应的影响因素,得到了多种形貌的纳米硒,并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对产物的大小、形貌及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1.
传统流程制备超细钨粉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我国利用传统流程制备超细钨粉在氧化钨氢还原、APT煅烧和钨酸铵蒸发结晶等工序的研究情况。提出细颗粒APT的制备是生产超细钨粉中的又一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在适当的温度和气氛下,于回转炉中,实现了仲钨酸铵(APT)转变成W_(18)O_(49)的连续生产。在相同的氢还原和碳化工艺条件下,W_(18)O_(49)比黄色或蓝色氧化钨制得的钨粉、碳化钨粉细和均匀,而且不易长大.以W_(18)O_(49)为原料用传统工艺制取超细钨粉、超细碳化钨粉是合理的、先进的。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反应温度对碳化钨粉末性能的影响。为此,选用蓝色氧化钨作原料,用氢气还原,还原温度采用900℃和1050℃。用这两种温度还原出来的钨粉再分别在1700℃、1800℃、1900℃和2200℃进行碳化,碳化团块在球磨机中打碎,过筛,得到平均粒度为15μm的粉末,然后对不同工艺得到的8组碳化钨粉进行X射线分析和扫描电镜观察。为分析湿磨对粉末性能的影响,将这8组粉末分别与10%钴粉在酒精溶液中湿磨24小时,并于X射线分析之前,将混合粉末在10%盐酸溶液中煮沸1小时,以去除钴对衍射线形的干扰。X射线衍射标样选用1050℃还原2200℃碳化的碳化钨粉。为研究碳化钨粉末的断口形貌,将碳化后的碳化钨粉单独球磨1小时,制成扫描电镜试样。 X射线分析时,采用CuKα辐射和石墨晶体单色器,实验前用标准硅试样对衍射仪进行校准。相干散射区和微观应变是根据Stockes方法计算的。由标准试样和被测试样的衍射线形,分离出合成的物理加宽线形的Fourier系数A_L,再根据B.E.Warren和B.L.Averbach提出的分离晶格畸变和晶块细化效应的分析方法,将合成的Fourier系数A_L分离为晶块碎化的Fourier系数A_L~S和晶格应变效应Fourier系数A_L~D,即A_L(hkl)=A_L~S·A_L~D(hkl)。应变系数A_L~D与微观应变<ε~2L>~(1/2)的关系为:A_L~D=exp[-2π~2·ε_L~2·L~2Σh_i~2/a~2],其中Σh_1=4(h~2+hk+k~2)/3+(a/c)~2·L~2。L为垂直衍射面方向相干散射区的长度;a,c为六方晶体的点阵常数.平均有效亚晶尺寸D_e由(dA_L~S/dL)_(L→0)=-1/D_e求出。制作形貌相观察的试样时,用酒精将粉末充份分散在试样台上,在粉末上喷镀金膜以增强导电性。图1和图2为Fourier余弦系数A_L与L的关系,图1中的试样为900℃还原钨经1700℃碳化及2200℃碳化的碳化钨粉(称原生碳化钨粉)。由图中(100)和(300)衍射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对应不同的L值,A_L(100)和A_L(300)之间存在差别。从而可知,在原生碳化钨中存在微观畸变,而且这种畸变随碳化温度的提高而下降。各批原生碳化钨的亚晶尺寸和微观应变见表2。图2中的试样为经24小时湿磨后的碳化钨粉。曲线在L→0处变化很陡,说明碳化钨己经得到破碎,亚晶尺寸比原生碳化钨大为减小,微观应变则相应增大,图中高指数曲线的摆动是由于处理漫散射线形分析时本底不易取确切的缘故。比较图1与图2可以看到,结晶较为完整的高温碳化粉末比缺陷较多的低温碳化粉末更易破碎。由图3、图4可知,从低温还原的钨粉所制取的碳化钨,晶体内存在较多的缺陷,随碳化温度的提高结晶趋于完善.比较图3和图4还可见到,从1050℃还原的钨粉制取碳化钨时,提高碳化温度的作用比低温还原钨粉的这种作用要显著。对于1050℃还原生成的钨粉,当碳化温度达到1900℃时,碳化钨结晶已相当完善。比较图5与图6,可以看到亚晶尺寸大的粉末比亚晶尺寸小的粉末易于破碎,后者易于与钻粉冷焊,阻碍表面磨擦破碎过程的进一步进行。图7a为结晶完整的碳化钨晶体形貌相。这种粉末是从1050℃还原的钨粉经2200℃碳化制取的。图中可看到平行于六方晶体底面的生长平台。前述X衍射标样即取自这种粉末。由此形貌可知这种碳化钨晶体已完成了再结晶过程。图7b为1050℃还原的钨粉经1700℃碳化制取的粉末,这种粉末为多晶聚合体。图7c中的粉末试样,其碳化条件与图7a中粉末的碳化条件相同,则是还原温度较低(900℃)。图7d为低温还原(900℃)低温(1700℃)碳化的碳化钨粉。比较图7b和图7d,可以看到虽然两者颗粒尺寸相近,但结晶完整性完全不同,这与前述X射线分析结果十分吻合。比较图7a,b,c,d四张照片可以看出,随碳化温度的提高,晶粒长大,结晶也趋于完善。图8a,8b为粉末的断口形貌,图8a为1050℃还原和1900℃碳化的碳化钨粉,断裂出现在晶粒间的狭窄带(图中c处。图8b为900℃还原1700℃碳化的碳化钨粉,结晶形态差,晶内缺陷多,出现贯穿颗粒的大面积断裂(图中c标记)。图9a,图9b分别为1050℃和900℃还原的钨粉,图中清楚地显示了两种钨粉在结晶形态上的差别。本试验所用的试样均以这两种钨粉为原料,由此可知碳化钨粉末的结构和性能与原始粉末的特性有重大关系。最后应当指出,曾经用本试验的8批粉末在相同压制和烧结条件下制成的硬质合金,其力学性能规律与原始碳化钨中微观应变的规律大致相同,即碳化钨的微观应变越低,结晶越完整,合金的综合性能越好。本试验得到以下四点结论:1)原生碳化钨粉中存在微应变,工艺条件可控制微应变的程度。2)碳化钨粉中的微观结构与钨粉的制取温度和碳化温度有密切的关系,提高反应温度,可使碳化钨结构变得完整,而钨粉的制取温度具有更重要的作用。3)湿磨过程的效率与原始碳化钨粉的结构有关,结构完整的粉末易于破碎。4)碳化钨粉的断裂特征与粉末的内部结构有关,结构缺陷较多的粉末可以发生贯穿多晶聚合体的断裂。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钨合金中添加物种类、粉末制备、粉末压制、粉末烧结等工艺以及钨合金的热处理和形变强化后处理工艺。着重介绍了W-Ni-Fe合金中元素的添加原则及各元素的作用,水热法在制备钨合金纳米粉末中的应用及热等静压法在粉末压制中的优势等,并对钨合金的循环热处理及热挤压形变强化工艺进行了重点阐述。指出大尺寸钨合金的强化、多种化合物的同步液相掺杂、钨合金近净成形以及钨晶须增强的非晶态复合等钨合金制备工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钨坯制备通常包括制粉和制坯两个主要过程。对ATB(铵钨青铜)氢还原过程所得的数据,经微机处理,获得了钨粉粒度、含钾量与工艺参数关系的回归方程,同时建立了钨粉含钾量与钨坯含钾量关系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6.
Morphology and micro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of 95W-3.5Ni-1.5Fe powder prepared by mechanical alloying@Islam S.Humail$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Advanced Metals and Materials,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choo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一个从低品位钨原料生产高纯仲钨酸铵(APT)的新的湿法冶金过程。流程包括两段逆流浸出;净化除Sn,Si,As,P;溶剂萃取及吸附法分离钨与钼;钨的溶剂萃取;湿法多段脱浮等工序。这一新工艺适于处理Si,As,P,Mo,Sn,Mn,Ca等含量变化很大的原料。当结晶率大于90%时,APT中的杂质总量小约110ppm,三氧化钨的工艺总收率大于90%。  相似文献   

18.
提出采用流态化技术分级的新方法分级制备钡钨阴极用原料钨粉。该法能减少或避免粉末的假颗粒化和分级设备的壁效应现象,有效地制备在粒度组成上符合钡钨阴极特殊要求的钨粉。试验结果表明,用分级钨粉制备的钡钨阴极发射性能有了明显的提高和改善,从而显示出这种方法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9.
高能球磨法制备SiC/Al复合粉末过程中,通过改变过程控制剂的添加量,研究其对出粉率、粉末粒度分布、相组成和粉末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4%(wB)的过程控制剂能明显提高出粉率、细化粉末、减少杂质,并有助于实现粉末的机械合金化。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制备性能优良的超细WC粉末,选取紫钨与蓝钨为原料,研究了氧化物还原制备W粉以及钨粉碳化制备WC粉的工艺,并分析了两种原料以及制备的超细W粉和WC粉的性能和微观组织.结果表明:采用传统的工艺方法,紫钨适宜于制备超细颗粒钨粉,以紫钨为原料制备的W粉及WC粉末其物理性能均优于原料为蓝钨的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