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多层雷达波段吸波涂层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多层吸波涂层的反射率计算及优化设计2个方面介绍了多层吸波材料理论的研究进展;从阻抗匹配型和阻抗更迭型2个设计方向概括了国内外多层吸波材料研究的主要试验成果;指出了多层吸波涂层研究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如涂层厚、质量大等问题以及吸波材料发展的复合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对多层吸波涂层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多层吸波材料的优化设计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优化设计,建立了多层吸波材料的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多层吸波材料的最大吸收反射率与材料厚度的成单调递增关系,同时频宽却向低频方向发生偏移;反射损失(RL)-10d B的频宽随着厚度增加而减小;双层吸波材料的吸波频率范围比单层吸波材料的宽,三层吸波材料的吸波频宽进一步增大,且在C波段和Ku波段有最大反射损失吸收峰.各单层吸波材料具有不同的电损耗和磁损耗性能,经过优化设计复合后,多层吸波材料中各层吸波材料的优异性能的合理叠加使吸波频宽增大.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测定结果的吻合度很好.  相似文献   

3.
抑制系数及其在评估雷达吸波材料对行波散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一种评估雷达吸波材料对行波散射抑制程度的新参数-抑制系数,该参数能够评价出吸波材料对行波散射抑制效果的相对差异,而与目标的外形等因素无关,我们计算了几种国内外常用吸波材料的抑制系数-介电参数特性,抑制系数-涂覆厚度特性,以及多层介质覆盖时的抑制系数,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FSS在吸波材料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频率选择表面(FSS)在复合吸波材料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把具有不同几何图案的FSS置于多层复合吸波材料中的不同位置,得到多个不同的样品,并在以HP8722ES矢量网络分析仪为核心的弓形法测试系统中进行微波吸收性能测量.测试结果表明:FSS的存在显著影响复合吸波材料的吸收性能;FSS的图案、几何尺寸以及在复合结构中的位置都对样品的反射率特性产生影响.优化FSS在复合吸波材料中的使用可获得频带较宽、吸波性能较强的复合吸波材料。  相似文献   

5.
根据传输矩阵法和递推法导出了多层吸波体的反射率公式.利用遗传算法对吸波体各层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分别仿真了右右手材料双层吸波体,右左手材料双层吸波体,左右手材料双层吸波体,左左手材料双层吸波体的反射率随频率的变化曲线.研究结果表明,右左手双层吸波体的性能最好.左手材料作为损耗层时反射率随频率的变化曲线出现多峰现象,有利于频带的展宽.  相似文献   

6.
单层手征性平板微波吸波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单层手征性平板微波吸波体的研究,报告了微波反射率对电磁波频率的依赖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此种吸波体具有良好的电磁性能,这意味着手征性材料是一种良好的微波吸收材料,此外,本文报告了电磁波通过手征性材料时,电磁波偏振面的旋转现象。  相似文献   

7.
多层吸波体优化设计的单纯形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用于多层吸波体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单纯形优化方法,借助这一方法可以实现对多层吸波体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一种宽带多层水泥结构的吸波材料。通过在水泥材料中加入不同比例的石墨和铁磁粉末材料,并加工形成具有多层夹心结构的结构吸波材料。为了测量该结构吸波材料的等效电磁参数,我们进一步发展了与测量参考面无关的电磁参数测量方法,提出了一个用于参数提取的非线性方程,与原有的方程相比,该函数的数学性质更好,因而在迭代求解中会提高求解的收敛速度。其次,考虑迭代求解非线性方程过程中初值的选择问题,给出了针对该非线性方程的估计置信区域半径的公式。最后,针对该结构吸波材料进行了测量与等效电磁参数的分析计算,得到了有效介电常数和有效磁导率。  相似文献   

9.
基于钛酸锶和电阻膜设计了一种多层结构的具有低频传感和高频宽带吸波功能的超材料吸波体.超材料吸波体在低频1.09 GHz处产生了一个可用于传感测量的吸收峰;在高频9.2~10.9 GHz之间产生了一个宽带吸收峰,带宽达1.7 GHz.通过对超材料吸波体吸收频率处的表面电流分布进行监控,阐述了低频和高频处的吸波机理.仿真计算结果证实,吸波体在低频和高频处的吸波特性是极化无关的,但是对入射角度是敏感的.超材料吸波体具有结构简单、功能多等优点,在传感测量、探测和电磁隐身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超介质吸波体具有传统吸波材料所不具备的电磁特性,为设计新型电磁防护材料和目标隐身材料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本文介绍了分析超介质吸波体吸波机理的理论方法:等效介质理论,阻抗匹配理论以及分层介质的多次干涉理论.同时,利用单元组合法设计了多频点的螺旋吸波体、单层、多层和加载集总电阻的宽频吸波体,并对其吸波机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工业大系统输入信号的设计,使Hammerstein模型输出只反映系统的线性动态,并将非线性部分的静态影响有效地分离掉。利用分散辨识得到系统的线性动态模型。基于此模型并依据系统的测量输出重构系统的中间输入,进而可估计出非线性部分的参数,据此给出了工业大系统中Hammerstein模型辨识的动态分离方法。仿真结果表明此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飞机拦阻器的液压系统与性能仿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要介绍了所设计飞机拦阻器的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该系统可使拦阻器在不需要外部动力的情况下,把飞机本身具有的能量转化成使飞机制动所需的能量·在所设计的液压系统中,通过使用特殊结构的元件,使一个纯机液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可以用来拦阻具有较大质量、较大速度的飞机,也可以拦阻较小质量、较小速度的飞机·并通过仿真方法分析拦阻器的工作性能·所设计的飞机拦阻器可应用于我国的大多数机场  相似文献   

13.
介绍一种基于微型计算机的弹道综合参数测量系统,系统由微型计算机和多功能测时仪,区截装置,压力传感器以及采集卡构成,试验中可以同时测得弹丸的速度和相关膛压数据.并能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数据输出.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试验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数据相关和融合技术提高试验数据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一种分析和解决简单电力系统中谐波问题的简单方法.首先在Excel电子表格环境中,输入电力系统的原始数据,然后利用Excel内置函数和VBA编程可以计算出系统不同地点、不同元件的谐波阻抗值,并计算出各次谐波的系统阻抗和时域中各次谐波的电压和电流,从而计算出系统的总谐波畸变率;利用Mat-lab绘出系统阻抗扫描图,可以检测系统的谐振点.利用Excel自动计算的强大功能,可以方便的进行多方案设计计算,研究多种实际因素对总谐波畸变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一个以单片微机8031主控配料,用PC286微机监管系统工作状态的工业硅冶炼自动控制配料系统。配以动态图形,数据显示,使操作人员能直观地了解工作状态;有关数据都记录在案,以备管理人员查询,找出最佳原料配比,运行证明,该系统可有效地节约电能和原料、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相似文献   

16.
藻类的繁殖生长状态很难用一种传感器在线、实时地直接测量出来。影响藻类生长的环境理化因子众多,这些环境因子之间又相互作用,海洋生态环境是一个高度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很难用传统的机理建模方法来描述。文中用T-S模糊神经网络描述这种复杂的非线性系统,通过构造软传感器来测量藻类的繁殖生长状况。将叶绿素a的含量作为描述藻类生长状态的直接指标,并作为系统的输出变量,通过相关性分析,将影响藻类繁殖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作为系统的输入变量,通过对样本的学习训练,构造基于T-S模糊神经网络的软传感器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这种软传感器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可测环境因子与海水叶绿素a含量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验证了这种软传感器在监测海水水质异常变化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PCE500的道路测设系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详细地介绍了在PCE500计算机上建立的道路测设系统和它的功能,讨论了系统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法.该系统解决了如何在野外现场利用袖珍计算机快速计算复杂线形的中桩坐标、边桩坐标.系统能快速地测设路线加桩,确定任意点到路线的距离等,同时该系统亦适用于路线检测.当采用全站仪测设路线时,利用本系统可大大地提高测设效率.经实践证明该系统设计合理,使用简单方便,适用于任意线型的路线,包括匝道,系统所采用的数学模型可用于掌上电脑或微机.  相似文献   

18.
初步探讨如何采取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对焊接结构、焊缝的缺陷进行诊断,并获得能够反映系统状态的参数,从而判断出焊缝质量的不同情况.  相似文献   

19.
自动控制系统中的过程控制,都是通过增量回馈调节实现的,因此,若将其增量函数直接 进行电模拟,并以该电模型代替实际系统进行系统的性能研究,则能大量减少研究经费的投入和避免过 多现场实验可能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20.
铅芯橡胶减震支座的非线性动力性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慢变参数、时程分析和能量分析方法,探讨了铅芯橡胶减震支座(LRB) 的非线性动力性态.结果表明,LRB 具有强非线性特性,采用LRB 能有效地降低系统的谐振峰值,但将增加系统的高阶振型.LRB的合理配置,可减少系统地震能量的输入,这是LRB减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