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元  金昌柱  魏光飚 《科学通报》2010,55(6):497-503
记述了产自安徽繁昌人字洞早更新世早期的扬子长毛鼠(新种)Diplothrix yangziensis sp. nov.. 现生长毛鼠属为单型种, 仅生活于日本的琉球群岛, 其化石也仅零星发现于其栖息地晚更新世的地层中. 新种以M1齿尖横脊较平直, 上臼齿的t3, t9发育, M3少退化, m1具下中附尖, m2, m3的唇侧下前边尖发育等特征不同于中国第四纪其他已知大型鼠类, 而应归入长毛鼠属. 同时, 新种以体型相对小, 齿冠更细窄, M1前、后齿带发育, M3少退化, m1后齿带小, m3有下后附尖和后齿带等特征比现生属型种D. legata及其他已知的长毛鼠化石更为原始, 很可能是D. legata的直接祖先类型. 中国扬子长毛鼠(新种)是该属在硫球群岛以外的首次发现, 也是迄今该属中时代最早、最原始的种类, 这为探讨长毛鼠的演化、扩散和古生态环境的变迁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
辽宁西部中生代原始哺乳动物一新科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李锦玲  王原  王元青  李传夔 《科学通报》2000,45(23):2545-2549
根据一保存完好的头骨和下颌化石,描述了辽宁西部下白垩统义县组一新型原始哺乳动物:强壮爬兽(新属,新种)Repenomamus robustus gen.et sp.nov,该动物具有发育的齿骨-鳞骨关节,牙齿数目减少,犬齿后齿有前臼齿和臼齿的分化,前颌骨的背突不与鼻骨相连,眼眶中壁封闭等进步特征,也保留了一些类似于爬行动物的原始特点,它是热河生物群已知的3种哺乳动物中最原始的一种,也是目前已知个体最大的中生代原始哺乳动物,为研究似哺乳爬行动物向原始哺乳动物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科学通报》2011,56(15):1240-1240
象类化石历来引人注目, 但大部分的发现都是一些零碎的牙齿, 完整的头骨少之又少. 最近,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王世骐和邓涛报道了发现于甘肃和政地区的广河豕脊齿象(Choerolophodon guangheensis) 新种头骨化石, 该文发表在《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http://earth.scichina.com/cn/dqml.asp)2011 年第4 期上. 这件标本弥足珍贵, 因为它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象类头骨化石. 广河豕脊齿象的时代约为1600 万年前的早中新世晚期, 时间已接近于中国出现的最早的象类(党河铲齿象下颌, 约2000 万年前), 而众所周知的黄河象的生存时代不过约250 万年前.  相似文献   

4.
同号文  刘金毅  韩立刚 《科学通报》2001,46(21):1817-1821
安徽繁昌孙村镇癞痢山人字洞发现的貘化石,是迄今我国所报道的更新世早期此类材料中相对丰富和保存最完整的,不仅有部分头骨和完整上、下齿列,而且有大多数头后骨骼。这些材料对了解我国更新世早期貘类的形态特征及演化水平有着参照样板的作用。在形态特征方面,这批材料与我国早更新世的山原貘(Tapirus sanyuanensis)最接近,可归入该种。繁昌材料对区分早更新世貘类与现生马来貘(Tapirus indicus)提供了更充分的依据。就目前发现的材料而言,山原貘与中国貘(Tapirus sinensis)仅局限于早更新世,而华南巨貘(Megatapirus augustus)生存于中、晚更新世。在起源方面,巨貘在我国早更新世貘类的关系比与来貘的关系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5.
王伴月  邱占祥 《科学通报》2003,48(2):183-186
甘肃东乡早更新世黄土底部发现松鼠一新亚科—— 高冠松鼠亚科(Aepyosciurinae subfam. nov.).该亚科以其单面高冠的脊形齿成为世界上惟一的具高冠齿的松鼠. 它的颊齿的形态结构与现在生活在非洲中西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的Anomalurinae的有些相似. 东方高冠松鼠(新属、新种)(Aepyosciurus orientalis gen. et sp. nov.)可能生活在高山林地或草地, 以比较坚硬的树叶、树皮或草为食. 这表明在更新世初期距今约200万年前青藏高原的东北缘, 经过抬升, 已经成为遭受切割的沟壑高山地带, 气候较干燥, 为东方高冠齿松鼠的繁衍生息提供了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6.
中国俊兽(Sinobaatar gen. nov.): 热河生物群中一多瘤齿兽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耀明  王元青 《科学通报》2002,47(5):382-386
记述产自辽宁西部凌源大王杖子义县组的一件多瘤齿兽类骨架,是早白垩世保存齿列和四肢信息最多的标本.据此建立凌源中国俊兽(新属、新种)Sinobaatar lingyuanensis gen.et sp.nov.新属种头骨狭窄,形态原始,无眶上脊和眶后突.齿式为3·?·5·2/1·0·3·2,齿列形态,特别是颊齿与始俊兽属相似,应属于始俊兽科.头后骨骼基本形态与其他多瘤齿兽类一致.第V(足庶)骨只与骰骨相关节,不与跟骨接触,可能代表了多瘤齿兽类的原始形态,并与全兽类形态接近.9块腕骨,与全兽类中的张和兽形态相近,但中央骨大于小多角骨.多瘤齿兽类的齿列演化阶段性明显,中国俊兽的齿列特征介于晚侏罗世与晚白垩世的类型之间,而且已知始俊兽类仅发现于早白垩世,因此,新属种的发现表明热河生物群时代更可能为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7.
金昌柱  张颖奇 《科学通报》2005,50(2):152-157
记述了在东亚地区首次发现的亚细亚原模鼠(新种)Promimomys asiaticus sp. nov.. 化石产自安徽淮南大居山早上新世的洞穴堆积. 原模鼠最早发现于欧洲, 一般认为它是鼠平科中最原始的祖先类型. 我国发现的原模鼠新种以臼齿珐琅质层较厚且分布较均匀, m1的前环构造简单, 无釉岛, 牙齿褶角圆钝等特征而区别于属型种P. cor和其他已知种, 其形态特征显得比欧洲和北美的已知种原始; 显然比内蒙古早上新世的比利克模鼠(Mimomys bilikeensis)还要原始. 它是迄今我国境内发现的鼠平类动物中时代最早、最原始的种类. 亚细亚原模鼠的发现对研究鼠平类动物的起源和系统演化以及探讨新生代晚期类动物的洲际扩散事件将提供新的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辽宁西部义县组翼手龙科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汪筱林  吕君昌 《科学通报》2001,46(3):230-235
记述辽宁西部四合屯下白垩统义县下部新发现的一件具有较完整头骨的翼龙类化石:秀丽郝氏翼龙(新属、新种)Haopterus gracilis gen.et sp.nov.,根据其低而长的头骨、头部无脊状构造、上下颌前部具尖锐细长的牙齿、长的翼掌骨和短的第V趾骨以及Ⅰ-Ⅲ庶骨基本等长等特征,将其归为翼手龙亚目翼手龙科,郝氏翼龙是热河生物群第1个具有较完整头骨的翼龙类骨架,也是亚洲发现的第1个可靠的翼手龙科化石,较德国晚侏罗世Solnhofen同属一科的翼手龙属进步,郝氏翼龙的发现使翼手龙科的古地理分布由欧洲和非洲扩展到亚洲,生存时代也由晚侏罗世延续到早白垩世,为探讨热河生物群的起源与辐射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也为研究翼手龙类的进化、古动物地理和地史分布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资料。  相似文献   

9.
广西崇左三合大洞新发现的巨猿动物群及其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巨猿动物群是晚新生代十分重要的动物群之一, 深受科学家的关注. 最近在广西崇左生态公园三合大洞发现了包括似人似猿、巨猿、猩猩、长臂猿、中华乳齿象、先东方剑齿象、凤岐祖鹿、双齿尖河猪及小猪等80多种哺乳动物化石组成的巨猿动物群. 迄今, 它是我国境内地理分布上纬度最南的巨猿动物群. 依动物群性质及地层对比显示其时代属于早更新世. 动物群中由于出现较进步的武陵山大熊猫、貘类和巨猿等体型明显增大的动物, 表明其时序应晚于早更新世早期的重庆巫山和广西柳城巨猿动物群, 时代应是早更新世中期, 磁性地层年代测定约为距今120~160万年. 该动物群基本上由猩猩、树鼩、南蝠、猪尾鼠等几乎是旧大陆热带-亚热带森林型动物组成, 缺少北方类型, 应属于典型的热带森林动物群; 这表明了当时的自然景观为温暖湿润的热带雨林环境. 三合大洞巨猿动物群的发现对划分我国的巨猿动物群的分期, 探讨其起源、演化特点、趋势和动因等目前科学界关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海军  吴秀杰  李盛华  黄慰文  刘武 《科学通报》2009,54(21):3357-3363
甘肃泾川人类头盖骨化石发现于1976年, 1984年进行了简要报道. 但缺少遗址的同位素年代, 对头骨形态及演化特点的观察研究也很初步. 为进一步发掘泾川头骨蕴含的科学信息, 2006年对人化石发现地点进行了地层考察、年代测定, 并开展对人化石的进一步研究. 本项研究采用光释光法对泾川人化石出土地点进行了年代测定, 分别获得15, 48, 7.9 ka的结果. 综合地层考察、伴生动物化石、石制品研究, 测年结果中15~48 ka可能更加接近泾川人化石的真实年代. 人化石研究显示, 所比较的头骨大多性状在更新世晚期人类与现代人间无明显差异, 所以泾川头骨与现代人接近的形态特征并不与其较早的年代相矛盾. 同时, 对更新世晚期人类头骨测量数据的主成分分析显示泾川头骨分布位置偏离现代人主要分布区域, 除说明更新世晚期人类头骨测量性状变异范围较大外, 可能提示泾川头骨有一定的原始性.  相似文献   

11.
董为  刘建辉  潘悦容 《科学通报》2003,48(3):271-276
系统记述了在近几年对元谋古猿地点哺乳动物化石的整理研究过程中发现的粗壮真角鹿新种(Euprox robustus sp. nov.). 真角鹿是一类最早的具有进步角的鹿, 新种是在我国发现的第3种真角鹿. 从新种的形态特征推测, 新种的食物主要为浆液较多的双子叶植物的嫩叶, 因此在它所生存的时代元谋盆地的植被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气候环境温暖湿润并有较强的季节性. 这种季节性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季风的影响, 其次才是纬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洪友祟 《科学通报》1979,24(21):999-999
本文报道鲎目(Limulida)一个化石新种——中国鲎(Belinurus sinicus Hong, sp. nov. )。这种化石迄今已有2亿3千万余年。化石产于山西乡宁下善公社甘草山。岩性为灰白色灰黄色页岩,与三叶虫、植物化石等共同保存,系一套海陆交互相的地层。层位隶属于上石炭统山西组(C_3S)。据已知鲎类的记载,肢口纲有4个目,约20个科,35个属,但古生代之后,种类明  相似文献   

13.
记述了产自贵州省关岭县法郎组瓦窑段一豆齿龙类新属种--多板砾甲龟龙(Psephochelys polyosteoderma gen et sp nov). 标本为完整的头骨、背甲和部分四肢骨骼. 砾甲龟龙的头骨综合体现了欧洲Psephoderma和Placochelys两个属的共同特征, 而背甲和腹部的结构则完全与众不同. 砾甲龟龙的腹部由分布于两侧部分的一系列松散的长形骨板和中部的密集的腹肋组成, 这种结构是任何其他豆齿龙所不具备的. 另外, 该标本头骨中部的一些结构十分奇特, 目前还很难对其作出确定的解释. 这些结构主要涉及鼻骨与前额骨的界限以及额骨、后额骨与顶骨三者间的关系. 就目前的标本看, 砾甲龟龙的后额骨参与组成颞孔的前缘, 这是楯齿龙亚目(Placodontoidea)中Placodus的特征, 此前从未在豆齿龙亚目(Cyamodontoidea)中被记录过. 这些罕见特征的最终确立还有待于更多标本来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4.
陈孝红  程龙  尹开国 《科学通报》2007,52(14):1673-1677
基于一个呈正、反面保存, 完整愈合的齿圈标本, 描述了产自湖北荆门子陵下二叠统栖霞组灰岩中发现的旋齿鲨属一新种—荆门旋齿鲨(Helicoprion jinmenense sp. nov.). 标本具有4 1/3圈的椭螺旋形齿圈; 齿冠切叶较宽, 且从3个半齿圈的开始, 宽度大于高度; 中部的高度大于切叶的高度; 基部较短; 外部2个齿圈相邻二齿冠间存在明显的“不被珐瑯质覆盖的间隙”; 复合齿根高度中等, 中央凹槽高度约为同一齿冠高度的1/10; 脉管孔位于齿冠中部靠下; 海绵状齿骨质层发育. 与国外已知的旋齿鲨分子相比, 与H. ferrieriH. bessonowi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但H. ferrieri的切叶较短, 基部较长、复合齿根较宽. 而H. bessonowi除了具有一个相对较宽的复合齿根外, 每一个齿圈上齿冠的数目大于40个, 多于新种每一个齿圈上齿冠的数目. 新种在总体形态、大小和组织学特点上与中国以往所报道的旋齿鲨类化石不同, 但由于后者模式标本保存的不完备性, 因此, 很难确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新种不仅是中国境内迄今所发现的最完整的旋齿鲨类齿旋化石, 而且也是中国首次发现的旋齿鲨属化石, 具有重要的生物学、生物地层划分对比和生物地理意义.  相似文献   

15.
辽西义县组禽龙类新属种: 杨氏锦州龙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汪筱林  徐星 《科学通报》2001,46(5):419-423
在辽西义县组发现一大型禽龙类恐龙,根据其头骨形态和牙齿特征建立一新属、新种-杨氏锦州龙(Jinzhousaurus yangi gen.et sp.nov.)。杨氏锦州龙某些特征比已知多数禽龙类原始,但大部分特征接近于早白垩世的一些进步禽龙类,如前上颌骨喙部中等扩大和牙齿形态及排列方式等。锦州龙的另外一些特征非常接近鸭嘴龙类,比如眶前孔不发育等。锦州龙的这种奇特特征组合对于研究禽龙类的演化和鸭嘴龙类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锦州龙发现于义县组中部,层位高于四合屯化石层,是辽西热河生物群发现的第一个大型恐龙化石,丰富了热河生物群的组成。锦州龙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热河生物群的时代为早白垩世,与同位素测年确定的年代一致。  相似文献   

16.
描述了产自辽宁西部下白垩统义县组的一种新的哺乳动物——索菲娅戈壁兽(Gobiconodon zofiae sp. nov.). 新种耳区的岩骨前骨板提供了第5脑神经Ⅱ, Ⅲ分支的汇合出口, 这可能是类似犬齿兽类的原始特征. 与爬兽一样, 新种保存了骨化的麦氏软骨, 表明它具有与下颌分离的耳区结构, 为哺乳动物中耳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直接的化石证据. 新种以I1/I1增大, 眶下孔靠后, 4个颏孔及牙齿结构区别于戈壁兽已知种. 新材料所具有的齿列咬合关系表明戈壁兽的上臼齿数目应为4个而不是5个. 在热河生物群已知的50余种脊椎动物中大多是东北亚的土著种类, 因之在进行动物群及时代洲际对比时有一定困难. 索菲娅戈壁兽的发现使热河生物群可以直接与北美及亚洲其他脊椎动物群进行对比. 戈壁兽的出现支持同位素测年数据, 表明含戈壁兽的义县组时代可能为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17.
张宜  郑少林  NAUGOLNYKH Serge V. 《科学通报》2012,(24):2297-2303,2341
最近,在中国山西保德白家沟上二叠统孙家沟组的化石研究中,发现了盾籽科鳞羊齿属新种保德鳞羊齿(Lepidopteris baodensis sp.nov.)的2枚末次羽片.该种的末级羽轴、小羽片中脉和侧脉的背面具有三角形、梯形、圆形或舌形泡肿突起,显示了与间小羽片不同的特征.鳞羊齿属是晚二叠世欧美植物群典型成分之一.自1869年Schimper建立该属以来,其特有的泡肿突起完整的表皮构造一直不甚清楚.新种所显示的这种泡肿突起完整的表皮构造,不仅扩展了鳞羊齿属的生物学和分类学知识,证实了该属存在于中国上二叠统,而且拓展了我们对欧美植物群和华夏植物群在古气候、古环境和古地理关系上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小龙潭煤矿发现的禄丰古猿开远种(Lufengpithecus keiyuanensis)是中国南方已知最早的中新世古猿化石,但其年代一直存在中中新世晚期和晚中新世早期两种争议,原因在于化石在地层中的准确层位不能确定,以及对一些象类和猪类化石年代学的解释存在分歧.本研究报道了小龙潭首次发现的宽齿脊棱齿象(Stegolop...  相似文献   

19.
安徽五河下白垩统被子植物叶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浩敏 《科学通报》2003,48(4):375-378
记述一被子植物化石叶子印痕的正负面, 发现于安徽省五河县新庄组, 时代属于早白垩世的巴列姆期, 或者略晚. 此叶十分微小, 长、宽均不超过0.6 cm, 叶脉保存相当完好、清晰. 其叶结构特征属于被子植物叶进化四等级中的第1等级, 即最原始的一级. 在现代被子植物以及已报道的早期被子植物中未见与其近似者. 将其归入一形态属, 命名为微小双子叶植物叶(Dicotylophyllum minutissimum sp. nov.). 这是我国继东北和香港之后, 在早白垩世地层中再次发现早期被子植物化石.  相似文献   

20.
辽西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一翼手龙类化石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汪筱林  周忠和 《科学通报》2002,47(20):1521-1527
描述辽宁西部热河群上部九佛堂组近两年来发现的大量翼手龙类化石中一件几乎完整的化石骨架--董氏中国翼龙(新属、新种)Sinopterus dongi gen.et sp.nov.,属于古神翼龙科(Tapejaridae)。此前古神翼龙科仅在南美大陆巴西有过报道,中国翼龙是古神翼龙科保存最完整和层位最低的记录。详细描述了古神翼龙科的头后骨骼形态,补充了一些重要的形态学特征。热河群存在两个不同的翼龙化石组合,义县组的翼龙组合与德国晚侏罗世Solnhofen灰岩(Tithonian)的翼龙组合有些类似,而九佛堂组的翼龙与巴西早白垩世Santana组(Aptian/Albian)的翼龙组合具有非常相似的面貌。同时也认为义县组的时代要晚于Solnhofen灰岩,而九佛堂组的时代略早于Santana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