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本文对五条日本七鳃鳗腮囊的形态结构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观察。其结果表明:日本七鳃鳗的腮囊有七对,囊壁向内折叠形成腮叶及次级腮叶。在显微镜下观察,腮叶及次级腮叶是上皮组织、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构成的。其中主要细胞有单层扁平细胞、支持细胞和氯化物细胞三种。  相似文献   

2.
溪七鳃鳗外周血相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Wright氏染色法,对50条溪七鳃鳗外周血涂片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其结果表明:溪七鳃鳗外周血细胞成分由红细胞和白细胞组成。红细胞可分为育核红细胞与无核红细胞。白细胞可分为嗜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本文研究结果同Bepuoepiy(1910)所报导的河七鳃鳗血液成分基本一致,在溪七鳃鳗外周血液中发现有发育不同阶段的幼稚型血细胞。在溪七鳃鳗外周血涂片中未见到血小板或血栓细胞,这一点同PAGE等(1983)所报导的河七鳃鳗血液成分中有血小板的结论不一致。此外,在血液成分方面,溪七鳃鳗同无脊椎动物作了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3.
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以下用TM表示)是Bailey首次从家兔骨骼肌中提取的,以后工作渐多,先后从牛、白鼠、鲭、蟾蜍、青蟹、乌贼、对虾及鸡等多种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中提取了TM。但对脊椎动物亚门圆口纲动物TM的研究我们尚未见有人报导。本文以圆口纲代表动物七鳃鳗为例对TM的结晶条件进行了初步的比较研究。并报  相似文献   

4.
花背蟾蜍早期胚胎两类表皮细胞超微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花背蟾蜍早期胚胎具有的两类表皮细胞在超微结构上的主要不同点是:无纤毛细胞含较多的线粒体、高尔基体和内质网等细胞器以及大量的粘液泡,含较少的黑色素颗粒,细胞游离面具丰富的微突起。纤毛细胞含较多的黑色素颗粒、大量的卵黄小板和脂滴,很少能观察到细胞器,无粘液泡,细胞游离面具很多较长的纤毛。这些结构特点与它们执行不同的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5.
制备、纯化了文昌鱼及七鳃鳗的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以下TM用表示),并分别测定了它们的氨基酸组成。从文昌鱼、七鳃鳗及对虾TM的氨基酸组成的比较和分析,可以看出这几种动物TM中各种氨基酸的含量都较相近:都不含脯氨酸;极性氨基酸的含量都很高,均在55%以上。但每种动物TM中的相近的极性氨基酸之间的的比例却略有差异。在对虾中:谷/门=1.6,赖/精=1.5,苏/丝=0.67。在文昌鱼中:谷/门=1.6,赖/精=1.7,苏/丝=1.5。在七鳃鳗中:谷/门=2.0,赖/精=2.2,苏/丝=1.0。不同来源的TM中的氨基酸组成都很相似,这一点表明TM在进化上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但是,不同动物的TM中的相近的极性氨基酸的含量比例又各有不同,由此而进一步分析各种动物在进化上的特征与地位看来是颇有意思的。这三种动物在分类上的位置是:对虾属于节肢动物门,是无脊椎动物(无脊索动物)。而文昌鱼和七鳃鳗同属脊索动物门,文昌鱼属于脊索动物门的头索动物亚门,七鳃鳗属于脊索动物门的脊椎动物亚门,可见文昌鱼与对虾之间的分类地位要比文昌鱼与七鳃鳗之间的分类地位相距更远一些。但是如果从它们的TM中极性氨基酸的组成与比例的差异来分析,文昌鱼与七鳃鳗的TM中的极性氨基酸的组成与比例,看来比文昌鱼与对虾的TM中的极性氨基酸的组成与比例相差的更大一些。如果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分析文昌鱼、对虾及七鳃鳗之间的演化关系的话。我们感到文昌鱼与七鳃鳗之间TM的进化鸿沟(或说历程)比对虾与文昌鱼之间TM的进化鸿沟要深。  相似文献   

6.
日本七鳃鳗Lampetra Japonica(Martens)肾脏组织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五条日本七鳃缦肾脏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日七本鳃鳗具有一对狭长的肾,由腹膜(?)着于体腔背壁。光镜下观察七鳃鳗肾脏的横切面,可见肾小管几乎布满正个切面,一个体积较大的肾小球位于切面内侧中部,位于切面腹侧的腔是输尿管(图1)。根据肾小管管壁细胞形态的不同将它们分为五个基本段。即颈段、近球管段、中间连接段、远球管段和集合管。  相似文献   

7.
日本七鳃鳗脊髓中细胞连接和肾脏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日本七鳃鳗脊髓和肾脏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较详细地观察。其结果表明:日本七鳃鳗脊髓中已见到有化学突触(轴一树突触和树一树突触)、桥粒和半桥粒三种细胞连接。肾小体滤过屏障可分为内皮、基膜和足细胞次级突起的裂孔三层。肾小管的上皮由明、暗两种细胞构成,该两种细胞主要差别是处于不同的功能状态,细胞器致密程度不同所致。上皮细胞的侧面有连接复合体。  相似文献   

8.
日本七鳃鳗Lampetra japonica(Martens)脊髓组织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五条日本七鳃鳗脊髓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日本七鳃鳗脊髓扁薄呈带形,可分为灰质、白质和中央管三部分。灰质内有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神经元胞质中尼氏体呈网状。白质内由神经网构成,主要传导束有缪勒氏(M(u|¨)ller s fiber)纤维。脊髓内有血管。此外,将七鳃鳗脊髓的组织结构同文昌鱼、鲤鱼的脊髓作了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9.
应用扫描电镜和半薄切片技术对变色沙蜥Phrynocephalus versicolor皮肤感受器的表面结构和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感受器位于鳞片凹窝中。感受器区域的表皮β—角质层极薄,但在中央加厚形成感觉毛,表皮中间层由2~3层高柱状和矮柱状细胞构成,生发层由矮柱状细胞构城,中间层和生发层细胞的细胞质中充满色素颗粒,在真皮浅层发现了突向表皮的类似哺乳类麦氏触觉小体的结构。推测感受器具有感受机械刺激和感受辐射热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10.
对曾接受过输卵管硅橡胶塞绝育术的12只家兔,分别在取塞后的8周、3个月、6个月、9个月和22个月,对其输卵管粘膜作了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其粘膜已经产生再生重建现象,粘膜皱臂饱满,皱襞上皮由纤毛细胞与分泌细胞相间构成,细胞界限清楚,纤毛细长,挺拔,或密集成束,分泌细胞顶端向外突出呈圆形,表面微绒毛大小不一,分布不均,显示上皮细胞结构已恢复正常,证明了可复性输卵管硅橡胶塞绝育术是安全的,可复的。  相似文献   

11.
棕黑锦蛇(E.schrenchii)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Grimelius法观察了棕黑锦蛇消化道的嗜银细胞,结果显示:嗜银细胞见于消化道全长,其分布曲线大体呈倒“V”字型,其中食管分布密度最低,幽门分布密度最高,以后各部分布密度依次降低,嗜银细胞分布于粘膜上皮之间或腺泡上皮之间,也有少量位于固有膜内和上皮细胞基部,嗜银细胞形态多样呈圆形、椭圆形、锥体形、梭形等,其中锥体形嗜银细胞突起伸向肠腔或固有膜,梭形嗜银细胞两端都有突起,分别伸向肠腔和固有膜,通过形态学观察认为嗜银细胞兼有内分泌、外分泌、旁分泌三种作用途径。  相似文献   

12.
斑点叉尾鮰细菌性败血症的组织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具有典型细菌性败血症症状的斑点叉尾鮰进行了系统的病理研究,组织性病变主要表现为:鳃小片上皮细胞增生,相互融合在一起呈板块状,呼吸上皮细胞肿胀变性;肠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固有膜和黏膜下层毛细血管扩张淤血;肝细胞肿胀,空泡变性,甚至发生坏死,肝细胞索结构排列紊乱;胃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固有膜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部分固有膜裸露;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变性、坏死,肾小球、肾间质出现水肿、出血现象;肌纤维明显肿胀断裂,出现团块状均质化变性,或发生不规则溶解.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avidin-biotin-pemxidase complex)法,对黑斑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a)小肠内含有的5-HT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的定位研究和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十二指肠5-HT的分布密度最大;空肠次之,回肠最低,5-HT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形态各异,主要有雄体形,梭形和椭圆形,分布于上皮细胞之间或基部.锥体形的细胞常有一个长突起伸入到固有膜或肠腔,行使内或外分泌功能;梭形的细胞有两个细长突起,一个细长突起指向固有膜,另一个细长突起指向肠腔,表明这种细胞可能具有内、外分泌双重功能.同时对其分布型的原因、形态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消化道嗜银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Grimelius法观察了中国林蛙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及分布密度.结果显示:嗜银细胞见于消化道全长,其各部密度分布大体呈一系列高低变动的“M”形曲线,有两个分布密度高峰,分别是胃体和回肠,其中胃体分布密度最高;而在食管,十二指肠和直肠分布密度较低,其中食管处分布密度最低.嗜银细胞主要呈锥体形和梭形,多位于上皮细胞之间,腺泡上皮之间或上皮细胞基部,还有的位于固有层中.根据其形态我们认为,中国林蛙消化道嗜银细胞具有内、外分泌两种功能.  相似文献   

15.
红耳龟嗜银细胞见于消化道全长,其分布曲线大体呈倒“V”字型,其中食道嗜银细胞分布密度最低,幽门分布密度最高,以后各部分布密度依次降低.嗜银细胞分布于粘膜上皮之间或腺泡上皮之间,也有少量位于固有层和上皮细胞基部.嗜银细胞形态多种多样呈圆形、椭圆形、锥体形等,其中锥体形嗜银细胞突起伸向肠腔、固有层或腺泡腔.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Grimelius法观察了白眉蝮蛇消化道的嗜银细胞.结果显示:嗜银细胞见于消化道全长,分布密度从食管到幽门逐渐升高,到幽门达最大值,从幽门到直肠又逐渐下降.嗜银细胞分布于粘膜上皮之间或腺泡上皮之间,也有少量位于固有膜内.通过形态学观察认为嗜银细胞具有内、外、旁分泌三种作用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胎生蜥蜴(Lacerta V ivipara Jacquin)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及形态.方法应用Grimelius银染法.结果在胎生蜥蜴消化道中嗜银细胞分布广泛,见于其全长.其分布密度曲线大致呈“N”字形,其中胃部是嗜银细胞分布密度的高峰,幽门次之,回肠分布密度最低.嗜银细胞形态多样,主要以锥体形为主,其次还有梭形、椭圆形,条形等.广泛分布于上皮细胞基部、上皮细胞之间、腺泡上皮及腺泡之间.结论胎生蜥蜴消化道嗜银细胞分布型的形成与各部位消化功能有关;根据其形态,我们认为胎生蜥蜴消化道内嗜银细胞具有内、外分泌两种功能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Grimelius银染法对家鸽肠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在光镜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土壤污染对蚯蚓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对农药和重金属污染区的蚯蚓调查结构表明:蚯蚓的种类和数量随着土壤污染程度的增加而减少,污染物在蝗蚓体内明显富集,并随土壤富集量的增加而增加,PTC-氨基酸初步分析结果也表明:污染区蚯蚓体和消化道内多种氨基酸含量均低于清洁区,但重金属污染区蚯蚓消化道内氨基酸含量则普遍较低。  相似文献   

20.
概述了高等白蚁亚科Macrotermes subhyalinus的消化道结构及其在形态学、生理学和生物学的特征,以及内共生微生物的条件等,为有效地防治白蚁Macrotermes subhyalinus,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