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对药用天牛成虫和幼虫的名称、基原与主治功效进行考证,为后续药用天牛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考证结果表明,古时药用天牛成虫的基原为星天牛,主要用于治疗疔肿与恶疮.宋代以前,星天牛的幼虫常与蛴螬混用.历代本草中收载的木蠹虫、柳蠹虫、桑蠹虫与枣蠹虫实为天牛的幼虫,用于治疗血瘀与月经不调等多种疾病,由于缺乏生长环境与形态特征等描述,尚不能确定各蠹虫的基原物种.现代记载的药用天牛成虫与幼虫来源于多个种,功效差异较大,且与本草记载存在较大出入,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茶叶为山茶科植物茶 (Cam allia sinensis (L.) O.Kuntze)的干燥叶 ,又名荼 ,木贾 ,艹设 ,茗 ,艹舛 ,苦荼 ,苦木余等。除被用作饮品外 ,茶叶还被广泛应用为药物、制革材料等 ,据考证它的被发现与被利用有近万年的历史 ,且多数学者认为茶叶的药用比饮用早 [1 ]。在药用方面又分为单用、与其它药物配伍应用及由此发展而成的中药传统剂型——茶剂。为了探索茶叶的药用价值 ,本文仅就茶叶单用的药用价值作本草学考证。古今医药著作收载茶叶者颇多 ,但最早将茶叶载为正式官药者当推唐代苏敬等撰的《新修本草》,这部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在木部中品…  相似文献   

3.
《贵州科学》2021,39(5)
目的:调查灯心草药材的植物资源分布状况、药用及品种使用情况。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查及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灯心草药材进行本草学考证及对其资源分布、药材临床用药情况、混淆品情况进行研究总结。结果:通过调查研究,较为全面的整理出灯心草药材在全国主产区各市县的植物资源分布情况,资源海拔分布范围在40~3400 m左右;市售灯心草存在混淆品使用情况。结论:本研究通过对灯心草药材的本草学考证及植物资源分布、混淆品进行调查研究,为灯心草药材的开发利用以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10批次翠云草生品及炒炭品质量进行研究,建立其质量标准。方法:对10批次翠云草饮片进行了显微鉴别、薄层鉴别、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总黄酮测定等研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建议翠云草生品饮片的质量标准中水分不得过11.0%,总灰分不得过13.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5.0%,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20.0%,总黄酮不得低于1.4%;炒炭品中水分不得过9.0%,总灰分不得过20.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6.3%,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17.0%,总黄酮不得低于1.4%。结论:初步建立了翠云草饮片量化质控标准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5.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鞘舌卷柏(Selaginella vaginata Spring)、狭叶卷柏(S.mairei H.Lev)、小翠云(S.kraussiana (Kunze) A.Br.)、镰叶卷柏(S.drepanophylla Alson)、单籽卷柏(S.monospora Spring)5种卷柏的大、小孢子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结果表明,5种卷柏科植物的孢子在形态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都为三裂缝、辐射对称.其孢子具有复杂的外部纹饰特征,可作为种间鉴别的重要分类依据.  相似文献   

6.
苦丁茶是我国传统的药用及饮用植物,具有多种功效,享有"绿色黄金"的美誉.我国具有丰富的苦丁茶植物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来各省,各地使用的植物类型有很大差别,以冬青科的冬青属和木犀科的女真属最为有名.根据文献报道,从本草考证、植物种类及资源分布、资源特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等方面,综述了苦丁茶植物资源及分子鉴定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对民族药千斤拔、单面针、金樱根的民族药名、植物来源、民族药性、功能主治、临床应用等进行了本草学及民族医药学文献考证,并结合现有标准收载情况,证实了这3种药物不仅是地方性常用中药,也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壮族等少数民族的常用民族药物.  相似文献   

8.
以历代本草、医籍方书为基础,对经典名方中所用生姜药材其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与炮制历史沿革等方面进行了本草考证,为经典名方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与依据.考证可知,生姜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可追溯至秦汉时期.历代本草中所记载以及含有生姜的古代经典名方中所用的生姜,均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四川犍为从南北朝时期以来,即为药用姜道地产区,所产姜味辣,粉性足,质量佳;其它主要产地还有四川沐川、荣县、宜宾,贵州兴义、兴仁、安顺,浙江衢州等地.其炮制方法主要为取鲜姜洗净、晾干,置阴凉处贮藏,或埋于湿砂内,以防有效成分挥发和脱水干燥,临用时切厚片.  相似文献   

9.
考察菊科植物鹿角草Glossocardia bidens(Retzius)Veldkamp在大陆与台湾两地植物志中命名变革,大陆地区本草中鹿角草药用记载,及鹿角草国内外的现代研究现状.方法:文献考察.结果:(1)大陆与台湾两地鹿角草拉丁学名命名变革相同;(2)大陆地区各类本草中多见鹿角草药用记载;(3)台湾地区产鹿角草在药理活性方面具较深入研究,大陆地区则未见现代研究报道.结论:大陆地区鹿角草药用价值具备研究的意义,可结合闽南地区独特民间单方的药理作用作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对中药吴茱萸及其原植物的调查和鉴定,报导国产药用植物吴茱萸的种类,形态特征及其分布情况,并结合药用历史,对其进行了本草学的考证。认为本品历来就存在着属内和属与属间相混现象,而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记载的吴茱萸可以肯定是最古老的原植物。目前在中药上所普遍实际应用的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及吴萸(Evodia officinalis Dode)两种植物的果实与李时珍所记载的吴茱萸,一种粒大(即吴茱萸),一种粒小(即吴萸)的情况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1.
蒙药材块根糙苏生药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蒙药材块根糙苏建立生药鉴定体系.方法:本草考证、原植物鉴定及采用性状鉴别和显微鉴定法.结果:本草文献所载块根糙苏(别名鲁格木日)为唇形科植物块根糙苏Phlomis tuberoda L.或串铃草Phlomis mongolica Turcz.块根.结论:本研究对蒙药材块根糙苏鉴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紫草属和软紫草属是紫草科紫草亚科中比较原始而亲缘又极其相近的两属。两属中多种植物的根部都含有紫色物质,可供药用,其中包括我国传统中药——紫草和有其同样药效的代用品种,如软紫草(新藏假紫草)、黄花软紫草(内蒙古紫草)等。紫草作为药用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最早的记载始于《本经》,以后的历代本草都有记载。《别录》:“紫草  相似文献   

13.
漏芦花系菊科植物祁州漏芦(Rhaponticum uniflorum(L.)DC)的干燥花.为阐述其本草考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工艺与质量研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状况,对蒙药漏芦花进行了文献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应用该蒙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历代本草记载情况和历史文献对白花丹PlumbagozeylanicaL.进行了查阅,结果表明:入药最早载于《生草药性备要》中;民国以前的本草均无记载,建国后才有一些应用,属于南部一些省区的地方药材;因其别名较多,常与白花藤、菊科植物千里及(千里光)SenecioscandensBuc.–Han.、苦郎树ClerodendruminermeL.相混淆.  相似文献   

15.
对甘肃马尾连基源、资源分布进行本草及文献资料的考证,同时,采集贝加尔唐松草生长的不同时期(花期、果期)植物标本,并与馆藏标本进行对比研究。对原植物的基原进行准确鉴定,并采用徒手切片及薄层鉴定等方法,对其显微结构和薄层进行鉴别。最终系统的描述了贝加尔唐松草的形态特征,初步确定了药材的主要鉴别特征,建立了适宜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为该药材质量标准的提升及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热带亚热带卷柏科植物的孢子形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卷柏科(Sdaginellaceae)植物:小笠原卷柏(S.boninensis Baker)、藤卷柏(S.willdenowii (Desv.) Baker)、剑叶卷柏(S.xipholepis Baker)、印度卷柏(S.indica(Milde)R.M.Tryon)、S.wallichii(Hook.et Grev.)Spring、S.arbuscula(Kaulf.)Spring的大、小孢子形态.结果表明:卷柏科植物大、小孢子为辐射对称、三裂缝,其表面纹饰复杂,卷柏植物的大、小孢子在孢壁纹饰多为混合纹饰,并存在着较明显差异.为卷柏科形态学和系统演化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
通过野外考察、标本采集、资料收集与资料考证及标本鉴定,对贵定县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贵定县有药用维管属植物151科439属693余种,根据中医理论基础,民间及临床用药,按其药用功能划分为18类。贵定县有20种药用新资源,5种保护植物,并对该县的中草药资源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调查整理鄂西土家族常用的隶属于豆科和虎耳草科的植物药种类和民族医疗应用,通过走访民族医生、野外实地调查、标本鉴定和资料整理分析,获得的研究结果表明:鄂西土家族常用的此两科18种植物药中,豆科植物药有13种,虎耳草科植物药5种,其中14种植物药的某些药用经验在国内药学专著未见记载.此调研结果为上述植物药的深入研究、开发利用提供了珍贵的实地应用资料.  相似文献   

19.
对瑶药中蕨类植物药翠云草、半边旗、白毛蛇、海金沙草的提取物的体外抗病毒活性进行初步的筛选.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F assay)和细胞病变抑制法(CPE reduction assay),对这4种植物药的水提物、醇提物及醇提物的各萃取部位进行体外抗单纯疱疹病毒(HSV-1)、柯萨奇B组3型病毒(Cox B3)的活性测定.结果:这4种植物药对HSV-1或Cox B3都有一定的体外抑制作用,其中翠云草醇提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具有较好的体外抗HSV-1和Cox B3活性,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50)分别为12.5和6.25μg/mL,选择性指数(SI)分别为8.3和20;半边旗醇提物的石油醚部位具有较好的体外抗HSV-1活性,IC50为6.25 μg/mL,SI为61.通过对翠云草、半边旗、白毛蛇、海金沙草的抗病毒筛选,发现翠云草的乙酸乙酯部位和半边旗的石油醚部位具有较好的抗病毒活性.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甘肃民勤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蒺藜科、旋花科植物6属9种药用植物的种类、形态特征、生长环境与分布,现有文献资料记载其药用部位、药用功效类型和临床功效等。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两科药用植物资源的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