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三峡库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分析--以重庆市忠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以忠县为例,对三峡库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分析.利用PSR框架,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其权重,构建加权平均评价模型,测算出忠县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其中忠州镇、乌杨镇和复兴镇等11个乡镇耕地集约度较高,石子乡、金声乡和兴峰乡等17个乡镇耕地集约水平较低.其研究结果表明:忠县耕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较低,有效土壤层厚度、坡度等自然条件对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影响较大,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分布差异明显,耕地投入较少,集约利用水平发展空间较大.最后提出了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建议:加强土地整治,提高耕地质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耕地集约利用空间结构,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大农业投入,走现代农业道路和建立耕地保护监管体系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海南省18个县(市)为评价单元,从投入强度、利用效率和利用强度三个层面构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深入分析1990、2000和2010年海南省各县(市)耕地集约利用度的时空分异格局,以期为海南省耕地集约利用和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依据.结果表明:1990—2010年海南省各县(市)耕地集约指数明显上升,耕地集约利用水平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的琼海市和万宁县,南部的三亚市、乐东县和五指山市,北部的临高县等,其他地区处在中度集约利用及以下水平.1990—2010年间,平原地区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山地丘陵地区,且集约利用水平高的地区向山地丘陵地区不断扩展.  相似文献   

3.
以福州市为例,运用GIS和RS技术进行城市扩展研究,引入紧凑度指数、城市扩展速度指数和城市用地与人口增长弹性系数进行城市扩展特征分析;采用基于PSR模型(pressure-state-response model)的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引入协调度以评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质量;进一步讨论城市扩展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从整体性和层次性角度建立土地集约利用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由研究结果知:①福州市建成区面积由1989年的75.61 km2增长到2009年的183.21 km2,增幅为1.42倍;②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得分逐年上升,由1989年的40.56增加到2009年的80.56,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逐年增强.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扩展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存在密切关系,构建的土地集约利用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构建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信息熵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值,进而运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评价黑龙江省1997年~2006年耕地集约利用状况。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且集约利用水平受化肥投入和农业受灾程度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5.
利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并引入倍差因子,对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测算方法进行了改进.分别从纵向和横向分析了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内部协调性及其利用集约度.结果表明,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能够影响耕地集约利用度的大小.在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的子系统中,投入强度一直低于其他子系统,而且制约着耕地集约利用的内部协调程度和整体水平.在横向研究中,全省各个地级市的耕地集约利用没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在研究时期,一些地区耕地集约利用度出现了剧烈下降,主要由于子系统变弱和子系统之间的竞争关系共同造成的.随着农业收益的相对落后和农民外出务工的增加,地方政府应积极出台相关惠农政策以便提高农户对耕地的投入强度.  相似文献   

6.
以河南省为例,从影响农户耕地行为的各种相关因素出发,运用综合指数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ArcGIS和因子分析法,构建耕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和耕地集约利用驱动力模型,以2004-2013年为研究期间,对河南省耕地利用时空变化格局及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4-2013年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度整体提高.(2)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度空间差异显著,整体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特点.(3)社会经济因素是耕地集约利用的主要驱动因子,自然环境因素、耕作制度因素次之.  相似文献   

7.
以福州市为例,根据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建立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区域范围内的建设用地进行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揭示出福州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8.
河南耕地利用集约度的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能值理论,使用2000-2012年河南省耕地实物投入数据,对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的整体特征和时空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3年间河南省耕地利用集约度和各种投入要素能值整体都呈现上升的趋势,但各种投入要素对耕地利用集约度的贡献发生较大变化,农业机械和地膜的重要性显著提升,化肥的重要性基本保持不变,而劳动力和农药的重要性则大大下降;(2)不同等级耕地集约利用的县域数量分布大致呈倒"V"型,即中度集约利用的县域数量最多,而精细利用和粗放利用的县域数量最少;(3)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等级状况存在显著空间差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高的县域分布在河南省中部和西北部,集约度较低的县域集中于河南的整个南部;(4)河南省各县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不协调程度有所增加,其中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超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县域集中于河南东部和中南部,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滞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县域集中于河南中部和西北部.最后,基于上述结论,针对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结合江西省区域发展实际,从土地投入程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土地利用环境生态效益、土地集约利用发展趋势5个方面构建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熵值法、GIS空间分析方法、层次聚类分析法对省内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空间分异研究,并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的建议和措施.最后探讨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区域空间的角度,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甘肃省12个地级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并对结果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兰州市土地利用节约程度较高,河西地区高于河东地区,且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基于传统数理统计方法基础上构建集约度模型,并在ArcGis和GeoDa软件支持下,以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产量为测度指标,从时间、空间、集约度及相关性等4个方面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952、1997、2008、2010年人均耕地进行深入探析.结果表明:自1952年以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面积呈波动下降趋势,各县域相对发展率在不同时期差异较大,区内耕地利用集聚趋势逐步减弱; 区域人均耕地水平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各水平区逐步呈块状分布,耕地重心迁移显示1952—1997年表现为耕地南北差异,而1997—2010年则表现为东西差异; 受政策、自然灾害、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各县域耕地集约利用差异明显,其空间分布与耕地重心迁移呈正相关性; 关联分析显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经历“围湖造田”、“退田还湖”、“人地和谐”等阶段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粗放型县域持续减少,并呈现出区域集聚状况; 正相关性县域由区域的西南部集聚向区域西南、中部及东北部呈“N”字型分布.  相似文献   

12.
采用CA-MCE-Markov模型设计并模拟了阿克苏地区2030年自然发展、经济发展优先、内涵提升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运用PSR模型定量评价了3种情景的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结果表明:1)面积变化上,内涵提升情景耕地减少了774 km2,城乡建设用地增加了100 km2,实现了集约发展;自然发展情景与经济发展优先情景耕地增加了3 436 km2,城乡建设用地增加了386 km2,呈粗放式发展.2)空间变化上,自然发展情景耕地、林地、水域反演位置不符实际、经济发展优先情景城乡建设用地布局粗放、内涵提升情景用地布局具备合理性.3)顺延历年发展状态,生态安全水平将持续降低;若以经济发展优先为发展导向,安全压力及承载力响应两方面问题依然严峻;相比之下,内涵提升情景生态安全水平大幅提升,为最优模拟方案,生态高度安全.通过评测不同情景土地利用变化差异,为解决实际矛盾、改善生态环境、谋求永续发展提供措施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随着重庆市渝北区经济快速发展,耕地变化和经济增长二元关系愈为突出.本文从计量经济学角度对两者的关系做实证分析,并提出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耕地的建议.通过对采集数据的平稳性、协整性、因果关系检验后,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描述耕地损耗率变化趋势,分析表明:渝北区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变化具有长期均衡性,计量分析结果和耕地损耗率变化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目前渝北区经济增长方式仍以耕地消耗为代价,正在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集约型转变.  相似文献   

14.
根据地理模拟和耕地保护相耦合的思想,基于近15 a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以广州市黄埔区为例,从土地利用方式转换的角度出发,进行耕地的空间预警研究.①利用ArcGIS得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得出建设用地扩张是造成耕地流失的最大因素;②采用GeoSOS集成的ANN-CA模型,以低速扩张的模式预测2020年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格局;③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将建设用地预测图与2009年耕地现状图进行重叠分析,提取耕地预警区域.预警总面积为931.86 hm~2,占2009年耕地总面积的37.88%,耕地与建设用地之间存在尖锐矛盾.因此,相关部门可根据预警区域的地理位置和面积大小,采取补偿措施,以此协调城市发展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采用因子分析法与GIS方法,对皖江城市带20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土地利用集约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皖江城市带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总体较低,在空间上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分布规律,且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开发区土地利用粗放可能存在的原因,指出了下一步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大致方向.  相似文献   

16.
从山东省城市土地经济效益、利用程度、投入强度、可持续发展等4个方面入手,构建包括12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运用SPSS统计软件,选出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4个主成分,并以其贡献率为权重,利用主成分各因子得分,对山东省17个地级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从区域空间发展角度,结合ArcGS处理软...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贫困山区的人地关系发展不协调,矛盾日益凸显,亟须深入探讨耕地利用转型过程,因地施策,提高耕地效益、改善经济状况。选取玉龙县下辖的16个乡镇,构建耕地利用转型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剖析贫困山区耕地利用转型特征与耦合规律,提出贫困山区耕地利用转型建议。研究表明:贫困山区耕地利用显性和隐性转型相互作用、耦合演进且均有较强的空间集聚性;2009—2017年耕地显性与隐性耦合度由0.35~1.00上升至0.57~1.00;耦合协调度在0.23~0.70,由勉强协调、中度协调和高度协调上升至中度协调和高度协调,极度协调未呈现。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土地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利用效益和土地持续利用趋势4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采取定量的分析方法对贵州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为低度利用、适度利用和集约利用3个等级,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整体水平并不高,城市土地利用的重点应放在土地投入水平和可持续利用方面,走集约式土地利用方向,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19.
采用耕地核密度、动态度及影响机制等模型对1990—2020年辽宁省耕地空间分布演化与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辽宁省耕地集聚特征显著,整体呈现“西北密东南疏”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化范围为0~10.17hm2/km2.耕地变化的相对指数由1990年的西部、东部地区高逐渐到2020年的中部地区高,20世纪90年代耕地年均增加1.88×104hm2,而21世纪后年均减少2.72×104hm2.沈阳、大连及鞍山等耕地面积减少,而盘锦、铁岭等耕地面积增加.自然因素是耕地利用的先决条件,但是社会经济及地区政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干旱化加剧及农业人口减少导致耕地面积减少了3.576×105hm2,而随着社会发展,地均产值增长了302%,社会固定投资增长了9.4倍.建议政府鼓励耕地多元化种植,建立耕地流转机制,加强新农村建设,鼓励青年劳动力回乡发展科技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