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花背蟾蜍角膜的发育和诱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花背蟾蜍的胚胎和变态期蝌蚪为材料,采用光镜、电镜、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放射自显曩、电镜细胞化学、皮肤片移植及类坏死处理等技术,研究:(1)在胚胎发育及变态期间角膜的发育过程;(2)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变化及其对角膜发育和诱导的作用;(3)角膜诱导期间的超微结构变化及类坏死对角膜诱导的影响;(4)在角膜下沉发育和诱导过程中的组织化学和视网膜感光细胞特异视蛋白的出现及二者间的可能关系。还提出角膜诱导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一) 結扎家兔胰导管,使胰腺退化至5天或7天时,重新使其恢复暢通,胰腺組織可以再生。在其再生过程中,腺体内淀粉酶活力的变化是随腺体的再生时間的延长而逐漸增强的,而血液淀粉酶活力則仍維持正常水平不变,說明在胰腺功能的退化和再生期間,血液淀粉酶可能不是由胰腺而来的。 (二) 随着家兔胰腺腺泡細胞的新生,腺泡細胞内RNA及脂肪酶的組織化学反应又重新出現,并逐漸恢复增强,且与胰腺内淀粉酶活力上升的变化有平行关系。 (三) 家兔胰腺再生过程中,用組織化学显示碱性磷酸酶的方法証实在胰腺退化期間已扩大的閏管可以逐漸恢复到正常时期的細长形态。 (四) 家兔胰腺再生初期(4天),腺細胞的核与核仁的容积增大,是随着腺体再生时間的延长而恢复到正常。 (五) 本实驗用显示腺泡内的脂肪酶,RNA和閏管細胞的碱性磷酸酶的組織化学方法进一步証实了家兔胰腺再生过程中,腺泡細胞的来源問題,結果表明在胰腺退化期間残留着的腺泡細胞能重新回生成为新的腺泡細胞,同时閏管細胞亦能分化轉变成为腺泡細胞。  相似文献   

3.
尹成玉  崔勇  王斌  刘韬  董辉  高杰  高旭超 《科技信息》2011,(31):430-431,449
视神经损伤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丢失为主的病理变化导致了视功能障碍,随着一定数量存活的RGCs在合适环境下的修复再生,视功能可有一定的恢复,综述相关研究文献,旨在了解视神经损伤及修复再生可能存在的规律,以及促进其再生的方法,客观评价视功能恢复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视神经损伤引起斑马鱼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石蜡连续切片苏木精染色法,通过定量分析研究夹伤和切断视神经后,斑马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视杆和视锥细胞密度的变化。结果发现,在损伤视神经7~21d后,上述3种细胞的细胞核密度均呈减少趋势,节细胞减少的比率大于感光细胞,而感光细胞中视锥细胞所受影响比视杆细胞更为明显;在夹伤和切断视神经两种情况中,后者引起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核密度的减少更为显著。上述结果表明,损伤视神经不但影响与其相连的神经节细胞,而且可逆向跨神经元地影响感光细胞的变化。由上述结果推测,由于损伤视神经使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失去靶组织而引起的各种神经细胞密度减少是视网膜中神经细胞凋亡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表达酪氨酸羟化酶,为帕金森病细胞移植替代治疗提供特异性分化的细胞.方法:在无菌条件下从SD大鼠的股骨中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传3代后,用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抗坏血酸诱导MSCs 表达酪氨酸羟化酶.在镜下,观察MSCs 在诱导前后的形态变化;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酪氨酸羟化酶的表达.结果:MSCs经诱导分化后,胞体逐渐变圆,并伸出神经轴突、树突样突起;免疫荧光化学表明细胞酪氨酸羟化酶染色呈强阳性反应.结论: 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能被定向诱导表达酪氨酸羟化酶,有可能为帕金森病治疗提供特异性分化的细胞.  相似文献   

6.
(一)将粉碎的心肌组织移植在鸡的皮下,经过不同的时间取材固定在Zenker液中,二甲苯透明,制成7~7(1/2)微米的连续石腊切片,Mallory与Harris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再生过程。 (二)移植后粉碎心肌组织小块的的退化过程是按着二种方式进行的,即自解和异解的方式。 (三)移植块表面的部分的心肌纤维能够进行再生,再生的过程是以成肌细胞合并为幼稚心肌纤维的方式进行的。新形成的幼稚心肌纤维分别以细条状或小岛状的形态存在在结缔组织中。泡状细胞是由退化的心肌纤维部分形成的,但是,能否转化为成肌细胞尚未见实。 (四)再生的幼稚心肌纤维没有继续分化和发展,而是从移植后十五天开始进行退化,结缔组织侵入,最后为疤痕所代替。 (五)幼稚心肌纤维的退化原因,尚不清楚,我们认为可能和失玄神经联系及结缔组织迅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7.
组织工程真皮替代物的构建及在创伤修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双层胶原-壳聚糖海绵为支架构建组织工程真皮替代物并研究其在大鼠创伤愈合中的作用.将双层胶原-壳聚糖海绵支架埋植于SD大鼠皮下以考察其组织相容性;将SD大鼠皮肤中分离的成纤维细胞种植在支架上体外构建人工真皮替代物,并将该替代物移植到SD大鼠皮肤缺损处以修复创面.皮下埋植实验显示支架植入早期有炎症反应,但一周后炎症反应逐渐减轻,而且有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的侵入.皮肤移植实验结果显示:术后第7天和第14天实验组创面表皮再生和肉芽组织增生比对照组更快更明显;第14天和第21天实验组创面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因此以双层胶原-壳聚糖海绵为支架构建的组织工程真皮替代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能促进皮肤创面的愈合,可以作为人工真皮替代物用于皮肤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8.
草原沙晰顶眼的角膜是由位于顶眼部位的皮肤特化形成,皮肤细胞色素消失,外表面的立方形细胞变为扁平细胞,其下的基质逐渐增厚,纤维增多透明成角膜。晶状体与角膜紧密相贴,由交错排列的几层柱状细胞组成。视网膜和晶状体相连,由感光细胞,色素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组成,在由晶状体和视网膜围成的眼腔中,有玻璃体样结构分布,偶见有散在细胞位于玻璃体样结构中。  相似文献   

9.
陈智芳  荣成  杨怀滔  张晓  李可洲 《科技信息》2009,(26):I0027-I0028
肝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很少分裂,但在肝损伤后会表现出强大的再生能力。肝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受到众多因子的影响,其中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是一种强有丝分裂原,它与受体EGFR结合后能诱导组织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是目前已知的能够促进肝脏再生的一个主生长因子。现就表皮生长因子对肝再生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研究的快速发展为心血管转化医学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策略. 诱导多能干细胞不仅具有与胚胎干细胞类似的多能性, 且巧妙地回避了胚胎干细胞面临的伦理学问题和免疫排斥反应. 心肌细胞等成体心血管细胞在发生心血管疾病后增殖能力有限, 而iPSCs 来源的心血管细胞在心脏再生治疗中颇具应用前景,是理想的细胞来源, 因此在基础医学和转化医学研究领域受到广泛关注. 就iPSCs 的发展过程及其在心脏再生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并探讨目前iPSCs 在心脏再生临床转化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小白鼠眼的形态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小白发产胚胎第8d形成视泡开始到发育为成体的眼为止,详细观察和描述了其眼的形态发育变化,实验以视网膜、晶体和角膜的发育为主。结果表明:视网膜的发育从胚胎第8d视泡出现开始,在胚胎第9.5d分化为2层,第11.5d分化为4层,刚出生时分化为6层,成年已分化完全,具完整的10层结构;晶体的形态发生经历了晶体板(第9.5d)、晶体凹(第10d)、晶体囊(第10.5d)、初级晶体纤维(第11.5d)及次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鱼类视网膜-顶盖系统的研究概况,包括视网膜、视神经和顶盖的组织结构特点;同时介绍了损伤视神经引起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变化及其跨神经元的影响;最后综述了视神经再生与神经传入活性、相邻神经纤维间的相互作用及靶区选择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兔是研究角膜病最常选用的实验动物。研究其正常组织学结构,可为了解其病理状况打下基础。本文报告了正常兔角膜的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的组织学观察结果。发现兔角膜由上皮层、实层、后弹力层和内皮层等部分构成。其组织学结构除了前弹力层不明显外,与正常人角膜的结构大致相同。并讨论了兔角膜的上皮微绒毛、实质层的胶原纤维排列、内皮细胞的细胞器等结构特点,认为这些结构特点是与正常兔角膜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的。利用兔角膜材料研究各种角膜疾病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14.
小鼠视神经再生研究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制作小鼠视神经完全截断性动物模型作为视神经再生研究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将雄性Bcl-2高表达转基因小鼠(Bcl-2 transgenic mice)和受GFAP启动子控制表达疱疹病毒-胸苷激酶转基因雌性小鼠(GFAP-TK)交配产生的4只8~12周成年小鼠(20~30g),Bcl-2/GFAP-TK双转基因小鼠作为实验组,同周龄4只Bcl-2转基因小鼠作为对照组。其中Bcl-2/GFAP-TK双转基因小鼠皮下植入缓释泵,连续7d释放更昔洛韦(GCV)100mg.kg-1.d-1以选择性地去除视神经损伤后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更昔洛韦缓释泵植入术后2d在两组动物中制作右侧单眼标准完全性视神经钳夹损伤模型,视神经钳夹10d后获取组织标本。采用免疫荧光染色特异性检测再生轴突纤维并进行定量分析;结合罗丹明的霍乱毒素B亚单位(CTB-R)或增强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复制缺陷型腺相关病毒(AAV-EGFP)用作顺行性标记物以显示再生轴突是否到达大脑靶器官。结果在Bcl-2/GFAP-TK双转基因小鼠中存在免疫荧光阳性的再生视神经轴突,再生轴突计数为71.99±24.04,并可见生长锥(growth cone)样结构,但是再生轴突纤维未能延伸达到大脑靶器官。在对照组Bcl-2转基因小鼠中未见明显再生迹象。结论小鼠视神经完全截断性动物模型可用于视神经病变的再生研究。  相似文献   

15.
GAP-43在锦鲤荒漠沙蜥和雉鸡视网膜内分布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GAP-43具有多种功能,主要与神经元轴突的生长、再生、神经递质的释放及膜泡的吞噬有关.本研究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了正常成年锦鲤、荒漠沙蜥和雉鸡视网膜内GAP-43分布.结果显示GAP-43主要分布在内网层,另外,在内核层、外网层、光感受器细胞层因动物不同也呈现不同的分布特点,而在节细胞层中3种动物均未发现GAP-43阳性染色.在锦鲤视网膜中GAP-43主要分布在内网层和内核层的无长突细胞;在荒漠沙蜥视网膜中GAP-43主要分布在内网层和外网层,在雉鸡视网膜中GAP-43主要分布在内网层、外网层、外核层和光感受器外节,其中在雉鸡视网膜外核层和光感受器外节中发现阳性分布是在脊椎动物此层发现GAP-43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6.
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现已成为角膜移植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研究角膜移植免疫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报告了用同一供体皮肤移植引起兔同种穿透性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动物模型,描述了角膜移植术后和皮肤移植术后的经过,排斥反应的临床表现,组织学标本,包括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标本的制作方法,重点报告了排斥反应实验组的角膜和对照组透明角膜的组织学观察结果。发现对照组的透明角膜,除了在供、受体组织交界处形成疤痕外,植片和受主角膜表现与正常角膜相同。而在发生排斥反应的角膜,则有大量新生血管侵入,植片有大量的浸润细胞,这些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还有巨噬细胞、浆细胞、多形核白细胞、成纤维细胞等。植片组织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受主角膜除了有新生血管生长和有少量浸润细胞附着以外,没有受损。本文讨论了有关动物模型、排斥反应的临床特征、病理组织学与免疫机理及功能的联系,新生血管在排斥反应中起的作用等问题。我们认为本组实验动物模型的临床表现和组织学改变均符合典型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这种反应以细胞免疫为主,亦有体液免疫参与。血管在免疫排斥反应的传入、传出弧中均超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Non-retinotopic arrangement of fibres in cat optic nerve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J C Horton  M M Greenwood  D H Hubel 《Nature》1979,282(5740):720-722
Fibres in the mammalian optic nerve are generally thought to be organised retinotopically. Recording electrophysiologically from the cat optic nerve, we found little evidence to support this notion, which led us to investigate the problem by anatomical methods. We made a localised injection of horseradish peroxidase into the lateral geniculate body of the cat, labelling a small clump of retinal ganglion cells and their axons in the optic nerve. These fibres, emanating from neighbouring cells in the retina, became widely scattered through the optic nerve, indicating that retinotopic order is essentially lacking.  相似文献   

18.
长耳鴞眼球显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光镜研究了长耳号鸟 (Asiootus)眼球的显微结构 ,同时测量了其眼球的一些光学参数。长耳号鸟的眼球近于筒形 ,角膜径与眼球径的比例为1∶1.45 ;晶状体径与角膜径的比值为1 1.20。巩膜角膜肌、睫状肌发达 ,使其具有很强的双重调节能力 ;虹膜括约肌、瞳孔放大肌能迅速调节瞳孔大小 ;视网膜中视细胞由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组成 ,以视杆细胞占据绝对优势 ,而神经节细胞较少 ,从而使其光敏度提高。该结构充分显示了夜行性猛禽在弱光下搜索定位猎物的适应性特点。  相似文献   

19.
W A Harris 《Nature》1986,320(6059):266-269
In embryonic nervous systems, growing axons must often travel long distances through diverse extracellular terrains to reach their postsynaptic partners. In most embryos, axons grow to their appropriate targets along particular tracts or nerves, as though they were following guidance cues confined to specific pathways. For example, in all vertebrates, axons from the retina invariably grow to the tectum along the well-defined optic tract. Yet, transplant experiments demonstrate that retinal axons make tectal projections even though they enter the brain at locations which are distinctly off the optic tract. Only recently has it become possible to label discreet growing projections in the embryonic vertebrate brain. Thus, it is not yet known whether displaced retinal axons grow directly towards the tectum or find it accidently, through random extension. To resolve this question, pioneering axons from normal and transplanted eyes in embryonic Xenopus were labelled using a short-survival horseradish peroxidase (HRP) method, and their orientation during growth was quantitatively assessed. The finding that the ectopic fibres head towards their distant targets implies that guidance cues are not restricted to specific pathways but are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embryonic brain.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result is discussed with respect to the ontogeny and evolution of the visual pathw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