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郯庐断裂带古新世—早始新世左旋走滑活动的反射地震证据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渤海南部莱州湾附近,横过郯庐断裂的反射地震剖面直接显示了郯庐断裂带的延伸、运动性质和活动时限的证据.郯庐断裂带在渤海内几何形态和断裂组合与陆上出露情况基本一致.根据切过断裂带的剖面和平面上断裂系组合特征,判断其为兼具垂直位移的左旋走滑运动断裂系.由于断裂带活动控制了同构造沉积地层的发育,可以确定其活动的时限相当于渤海湾盆地孔店组和沙四段沉积期,即为古新世-早始新世期.此后,可能由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方向的改变,引起区域性应力场的改变,北北东向严格意义上的郯庐断裂带不再有明显的活动,转而被北东向的右旋走滑构造活动所替代.  相似文献   

2.
郯庐断裂(K2-E)的伸展活动及其对合肥盆地的控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郯庐断裂带于晚白垩世 -老第三纪 (K2 -E)时期卷入了广泛的伸展活动 ,其伸展结果是沿着早期先存的走滑断裂产生了伸展正断层 ,构成了合肥盆地的东缘断陷边界。在断裂的西侧控制了合肥盆地上白垩统 -下第三系的同沉积可容空间 ,而断裂东侧张八岭隆起进一步抬升 ,由此形成合肥盆地充填的物源系统。与此同时 ,盆地内先存近东西向逆断层也相应产生了伸展活动 ,并控制了盆内近东西向的沉积。在伸展断陷盆地内均有明显的沉积响应。文章从合肥盆地 K2 -E的沉积响应特征探讨郯庐断裂带伸展期对合肥盆地的控制机理 ,提出了该阶段盆地的沉积可容空间受双向伸展断裂的控制模式  相似文献   

3.
利用海上钻井地质、地震反射等资料,从盆地结构和构造演化序列角度,分析南海珠江口盆地文昌凹陷断裂体系及构造样式,并探讨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在演化序列上,文昌凹陷的主要断裂分为古新世~始新世伸展断裂、渐新世走滑-伸展断裂和早中新世走滑-伸展断裂。文昌凹陷的构造样式可归纳为伸展相关断裂样式和走滑-伸展相关断裂样式。断裂体系与构造样式具有耦合关系,与盆地结构和构造演化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不同时期断裂体系和构造样式影响着油气成藏要素,渐新世走滑-伸展断裂和早中新世走滑-伸展断裂体系和构造样式控制了油气分布。提出了文昌凹陷南部陡坡带、北部超覆斜坡带两个有利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4.
为了分析大盛 -马站盆地的成因类型 ,重点调查了盆地内沉积相带的空间展布特征及盆地沉积中心迁移的规律 .盆地内同生构造显示盆地边缘主干断裂具有左行走滑特点 .盆地内生物化石及火山岩年代学特征表明盆地形成于早白垩世 .盆地性质为左旋走滑拉分盆地 ,说明郯庐断裂在早白垩世晚期发生过左旋走滑活动  相似文献   

5.
沂沭断裂带北段大盛—马站早白垩世盆地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分析大盛-马站盆地的成因类型,重点调查了盆地内沉积相带的空间展布特征及盆地沉积中心迁移的规律,盆地内同生构造显示盆地边缘主干断裂具有左行走滑特点,盆地内生物化石及火山岩年代特征表明盆地形成了早白垩世,盆地性质为左旋走滑拉分盆地,说明郯庐断裂在早白垩世晚期发生过左旋走滑活动。  相似文献   

6.
研究渤海湾盆地南部(渤南地区)叠合走滑断裂体系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从三维地震资料入手,以叠合断裂体系的构造类型为基础,进一步对凸起带、凹陷带和走滑带的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和油气成藏过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渤南地区分布的郯庐断裂带、张-蓬走滑断裂带内部存在多级控凹、控洼、控圈的伸展断裂,且在不同时期的活动强度对凹陷的构造演化、沉积充填以及烃源岩的形成与分布起控制作用,在不同构造带内对圈闭的类型和规模起控制作用,长期活动的切源断层或晚期形成的切源断裂在主成藏期的活动强度对输导体系时效性起控制作用。渤南地区叠合走滑断裂体系特征明显,且对烃源岩的发育、圈闭类型与规模以及油气输导起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研究区的地震勘探资料对辽西凹陷北部断裂体系进行分析,发现区内存在典型的走滑断层,这些走滑断裂均在前新生界基底收敛于新生代辽西凹陷中心部位,应该为先存基底断层在新生代始新世沙河街组三段沉积以来(40 Ma左右)右旋走滑再活动的产物。其与辽河西部凹陷内新生代郯庐右旋走滑断层可较好地延伸走向相连或平行相接,在活动时间和展布特征上与辽河拗陷陆上部分及辽东凹陷内的新生代郯庐右旋走滑断层均具有很好的走向连续一致性,这表明40 Ma以来,郯庐断裂带在整个辽河拗陷均具有东西两支平行展布的特征,且该特征应源于郯庐断裂带在该区前新生代东西两支的发育模式。区内走滑断层的存在,在凹陷内部形成系列洼中隆构造构成的中央构造带,这一构造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力圈闭发育区带。  相似文献   

8.
探讨渤海湾盆地青东凹陷反转构造特征、成因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通过对区域构造应力场调查、三维地震构造解释、构造组合样式分析、油气藏特征研究,表明反转构造是基底断裂古近纪伸展断陷期张扭性活动和古近纪末反转期压扭性活动叠加的结果,并控制形成了多种类型圈闭。基底断裂沟通了烃源岩,其古近纪末反转与烃源岩大量排烃期一致,成为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9.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北部地区古近系地层剥蚀量恢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辽河盆地新近系(N)、古近系(E)之间不整合面形成于盆地由裂陷发育阶段向坳陷发育阶段转化的过渡时期,古近系地层在沉积后遭受了长期的非均衡剥蚀.通过地质分析及实践,选用地层结构趋势外延法和声波测井曲线法计算了研究区的地层剥蚀量,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原型盆地进行了恢复.从所得的两幅形态近似的剥蚀量等值线图上的剥蚀趋势得出:横向上剥蚀量自南西向北东逐渐增大,这种差异性剥蚀是古近纪末期台安—大洼断裂右旋走滑作用在本区形成的北西向褶皱格局所引起.从盆地原始沉积厚度等值线图也可以得出,不同时期原型盆地的形态和盆地的类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差异.导致上述结果的根本原因则是郯庐断裂右旋走滑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青东凹陷北西向断层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东凹陷是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侧的新生代盆地,其东界为郯庐断裂。该凹陷古近纪期间为断陷盆地,新近纪至第四纪期间为坳陷盆地。其中发育了近东西向、北西向与北北东向断裂体系。前者为新生的正断层,后两者为复活的基底断层。古近纪期间青东凹陷处于南北向拉张的区域应力状态,北西向基底断层复活中处于斜向拉伸,从而呈现为左行平移正断层。这类基底断层在古近纪早阶段(孔店至沙四下期)活动强,控制了凹陷内北西向展布的沉积格局。古近纪晚阶段(沙四上期以后的古近纪)近东西向新生正断层活动占主导地位,主要形成了近东西向展布的沉积格局。北西向基底断层复活中出现了直接活动、新生雁列断层、直接活动并扩展成东西向正断层3类活动方向。北西西向基底断层多呈现为直接活动,而北西向大型基底断层表现为新生雁列断层,反映了基底断层方位对其复活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东北地区白垩系断陷盆地群是在古生代褶皱造山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白垩世宽范围火山断陷盆地群,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拉张断陷到挤压回返的构造旋回,伸展作用强烈,坳陷广泛发育,具有构造样式复杂、垒堑相间、断超结构的特点。郯庐断裂带北段在早白垩世发生的左旋走滑运动控制了断裂带两侧盆地的发育。中生代断陷盆地群是在较新的地壳上发展起来的,中酸性火山活动强烈,在松辽盆地和海拉尔盆地存在两个岩石圈减薄区。断陷盆地群具有相似的构造特点,火山断陷作用强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证实了松辽盆地存在裂前隆起。本文从裂谷成盆模式模式入手,认为断陷盆地群东部是窄裂谷成盆模式,西部及中部是宽裂谷成盆模式,认为东北断陷盆地群是在幔隆过程中形成。  相似文献   

12.
根据油气单一运移通道特征,建立惠民凹陷南部地区油气运移通道组合类型,并系统总结其成藏作用.结果表明:惠民凹陷南部地区主要发育连通砂体、断层及不整合3种油气运移通道,形成了砂体—断层—砂体、砂体—断层—不整合和砂体—不整合3种组合类型;这些组合类型不仅控制了油气运移模式,发育反“Z”字型输导运移模式、阶梯状输导运移模式等,而且控制了油气空间分布特征;砂体—断层—不整合型和砂体—不整合型决定曲堤地区油气具有“多层系分布、油气藏类型多样、运移距离远”的特征;单一的砂体—断层—砂体组合类型决定钱官屯地区油气具有“单层系分布、油气藏类型单一、运移距离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根据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对惠民凹陷的地层层序、构造一岩石组合、基底和盖层构造特征、成因和演化历史及其与油气关系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将惠民凹陷的演化划分为断陷期(E)和坳陷期(N—Q).前者包括断陷早期(E_k。)、断陷早中期(Es_4)、断陷中晚期(Es_(2 3))和断陷晚期(Es_1—Ed).计算结果表明,凹陷的最大拉张量为24.1%.根据区域地质研究结果预测,阳信洼陷北部和南部,临南洼陷和南缘斜坡具备潜在油气圈闭条件,可作为新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4.
北山盆地群侏罗、白垩系沉积体系及其分布、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地质调查并结合前人资料,研究了北山盆地群侏罗系与下白垩统的沉积体系类型及其分布、演化。结果表明:北山盆地群侏罗系及下白垩统为典型的内陆湖盆沉积,发育冲积扇、河流(以辫状河为主)、三角洲(包括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湖泊等沉积体系;沉积体系的分布及演化主要受构造及古气候条件的影响,侏罗系及下白垩统属两个沉积旋回,每个沉积旋回大致可以划分为初始断陷期、强烈断陷期和断陷萎缩期3个沉积阶段;由于阿尔金断裂在侏罗纪时对北山地区南部影响较大,导致侏罗纪沉积呈现出一定的南北差异,表现为南部盆地断陷更为强烈.出现了较深湖相沉积,北部盆地断陷强度相对较弱,只出现滨浅湖沉积;早白垩世阿尔金断裂对本区影响不大,其沉积特征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惠民凹陷西部下第三系沙四段下部洪水-漫湖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岩心、录井、粒度及古生物等资料 ,对惠民凹陷西部下第三系沙四段下部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惠民凹陷西部沙四段下部发育洪水漫湖沉积。其主要特征为 :①岩石具有较高成分成熟度和较低结构成熟度 ;②发育重力流和牵引流兼而有之的沉积构造类型 ;③有丰富的生物扰动构造 ;④具条带状延伸的砂体形态。洪水漫湖沉积主要发育有洪水水道、洪水漫湖砂坪、洪水漫湖砂泥混合坪、洪水漫湖泥坪和漫湖风暴 5种沉积类型 ,根据平面及剖面特征建立了沉积相模式。洪水水道及洪水漫湖砂坪沉积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 ,是惠民凹陷深层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6.
为了理清方正断陷多期构造叠合引起的盆地变形,断陷内部构造样式多样及构造解析存在多解性的问题,通过对地震资料的重新梳理、区域构造特征及郯庐断裂演化的分析,结合伸展、走滑拉分、走滑挤压以及后期抬升剥蚀等多期构造叠加对方正断陷的影响,对构造解析提出了新的认识和方法,并建立了方正断陷伸展-走滑-挤压三维应力模式。研究认为断陷西部改造程度弱,继承了断陷初期白垩系盆地的伸展模式,断陷东部后期挤压推覆改造强度大,伸展模式已不适用,必须考虑逆冲推覆构造的影响,断陷中部发育的伊汉通断裂走滑特征明显,花状构造发育,以伊汉通断裂为界断陷东西两侧表现为不对称差异走滑断陷特征,伊汉通断裂两侧应用走滑模式解析,因此,对于多构造叠合断陷盆地不能单纯地用伸展模式来解析,更应考虑后期的改造模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复杂断陷盆地构造解析方法。  相似文献   

17.
巴彦浩特盆地沉降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回剥分析技术对巴彦浩特盆地的沉降史作了定量方面的研究,认为巴彦浩特盆地是在早古生代的古隆起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共经历了两个隆升期和三个沉降期,两个隆升期是:三叠纪—早侏罗世、晚白垩世;三个沉降期是:志留纪—二叠纪、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及第三纪—第四纪.相应地形成了四种类型的盆地,即志留纪—二叠纪前陆盆地(南部坳陷带)、石炭纪—二叠纪裂陷槽(东部坳陷带及其以东地区,为贺兰裂陷槽的一部分)、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断陷盆地及新生代的坳陷盆地.晚古生代时,沉降主要发生在盆地的南部坳陷带及东部坳陷带内,侏罗纪时,南部坳陷带隆起,西部坳陷带及东部坳陷带为主要沉降区,受断陷活动控制,其间为中央隆起带分隔.早白垩世盆地全面下沉,成为统一盆地  相似文献   

18.
断裂是断陷盆地内构造变动的主要形式,它不仅控制了盆地的沉积建造和构造发育,也控制着油气聚散。对惠民凹陷18条地震剖面进行了详细解析,并对该凹陷的10余条断层活动性进行了定量分析,总结了各断层的活动特征。惠民凹陷的断层发育可分为6个期次:①印支末期(T3),主要发育两条北西向逆推断层,平面上平行排列,剖面上呈叠瓦状组合;②燕山早期(J1+2),北西向断层继承性活动,活动强度弱;③燕山中、晚期(J3+K),北西向断层发生构造反转,由逆断层转变为正断层,该时期末北西向断层活动性逐渐减弱直至停止活动;④燕山喜马拉雅过渡期(Ek—Es4),为盆地转型期,北东向断层开始活动;⑤喜马拉雅早中期(Es3—Ed),北东向断层活动达到高峰,并伴随有次级北东(东)向断层的产生,为新生代惠民凹陷发育的主要时期;⑥喜马拉雅晚期(N-Q)断裂活动明显减弱,甚至消亡。各个时期的地层展布特征体现了断裂发育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惠民凹陷下第三系湖相沉积密集段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沉积密集段作为层序地层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控制着盆地生油岩层的分布和厚度。为了更好地研究生储盖组合关系,预测隐蔽油气藏,利用层序地层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惠民凹陷进行了层序地层学研究,将其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二、三、四亚段划分为3种层序类型,确定出断陷初期型、强断陷期型和断陷后期型3种类型沉积密集段,每一层序又可进一步划分成低水位体系域(LST)、湖侵体系域(TST)、高水位体系域(HST)和下降体系域(FSST)。不同类型的沉积密集段可控制着不同的生油岩层的厚度和油气资源储量  相似文献   

20.
巴彦浩特盆地是-个上叠于阿拉善地块之上的复合盆地.盆地可划分成五个-级构造单元,十二个次-级构造单元。盆地中发育有五种构造地层组合.断裂对盆的形成和发育起明显的控制作用,巴彦乌拉山断裂为-深切基底的铲地正断层,该断裂控出了西部拗陷带的形成,其活动强度自北向南减弱.伊南断裂带控制了伊和凹陷的形成,该断裂带中段活动强度最大;查汗断裂具明显的左旋走滑特征。盆地中发育多种构造样式,主要有:叠瓦状冲断层、滚板构造、牵引褶皱、铲形正断层、滚动背斜、“垒-堑”构造等。石炭系是盆地内主要的生油层系,它广泛发育并具良好圈闭条件的东部地区和南部地区有较好的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