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埃兹拉·庞德是20世纪西方诗坛最有影响、最有争议的大诗人之一.他发起了意象派运动,他的意象经典小诗<在地铁车站>广为传诵,<诗章>是其里程碑式的现代派诗歌巨著.他谙熟古今,善于旁征博引,撷取各国文化之长为己所用,东方文化使他受益匪浅.他的诗歌理论在很多方面得益于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的古诗和日本的俳句.  相似文献   

2.
<文选诗研究>是一部选学专著,此书对<文选>诗歌作了比较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辨析诗体,考镜源流,剖析各类诗的主题、题材、结构、风格,以及中古诗人在此类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灵状态、抒情方式,由此探求出各类诗的总体特点及发展演变轨迹,进而从选体的研究扩大与延伸到整个汉魏六朝诗歌的研究.反过来说,从中古诗歌如此有机整体性的全面归纳和总结中,亦可加深对<文选>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诗>分四家,有汉以来,几成定论.然而<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所引<诗经>的出土,使我们对先秦至汉的<诗经>传播不得不重新认识和做进一步研究.本文考证了帛书<五行>所引<诗经>异文,并和<毛诗>及三家诗进行了比照.我们发现帛书<五行>所引<诗经>系统和<毛诗>及三家诗存在着许多异文,绝不是<毛诗>或三家诗之中的任何一家.而是四家诗之外而未被<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另一<诗经>系统.从而显示了先秦至汉代诗学流派的丰富性和<诗经>传播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诗歌产生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与卦爻辞的产生时代大致衔接.<周易>卦爻辞象征艺术的三大特点鲜明性、典型性、含蓄性,已初见"比"、"兴"之端倪,对<诗经>"比"、"兴"表现手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二者又不可等而视之.卦爻辞的"象征"是一种思维方式(即隐喻思维),而<诗>之"比"、"兴"则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5.
二千年来,对<诗经>中的许多篇章纷纷无定解.特别是<伐檀>一篇更是众说纷纭.事实上对此诗的解释大多偏离了其真正的主题,而此诗的基本主题是劳动者歌谣,它是一首赞美心中情人的爱情诗.并不是如汉代治经者及后代学者所说的怨刺诗,也没有什么的社会批判倾向,仍然是<诗经>基本主题--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具体表现,是中国奴隶社会风土人情的真实再现.  相似文献   

6.
"比兴"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为常用的表现手法.比兴手法虽同时运用于<诗经>和<楚辞>的创作之中,但彼此之间则经历了学习继承、发展创新的过程.<诗经>和<楚辞>中的比兴的发展过程,是中国原始诗歌审美意识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最终使得诗歌审美意识趋向文明、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开创了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方式.而<凤凰涅破天荒>和<美学笔法登上品>则是对杜甫文学批评方式的借鉴与习得.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探讨了胡适的<尝试集>在中国诗歌话语转换中的意义.通过对话语的4个要素言者、文本、听者和具体语境的分析,认为<尝试集>在诗歌话语转换中起了不可替代的开风气之先的作用,并且诗集已基本实现了诗歌话语转换.  相似文献   

9.
房瑞丽 《开封大学学报》2003,17(4):29-32,39
<诗经>中的<郑风@风雨>、<王风@君子于役>、<郑风@溱洧>、<唐风@葛生>、<郑风@女曰鸡鸣>、<秦风@蒹葭>六首爱情诗,表达了人类的基本情感,揭示了传统中华民族性格形成的积淀.它们侧重于探测人物内心世界的角度,在表现人类至情方面具有开山之功.  相似文献   

10.
<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滥觞,本文举例探讨<诗经>的思乡思亲、望月怀远、黄昏起愁、间阻思慕四种诗歌表现模式,为古诗词的阅读鉴赏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古诗十九首》表现的生命意识和生活态度实质上是一种人性的觉醒,这种人性的觉醒与西方的存在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有许多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12.
语法规则往往因文体而异,诗词语法程度远不如散文严格,因而不能用散文语法来规范诗词.对张继<枫桥夜泊>"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根据<全唐诗>中的"愁眠"用例以及诗歌用语的特点,并非只可解读为"江枫渔火对着愁眠的人",还可作两种解释对着江枫渔火怀着愁绪而眠;愁人对着江枫渔火而眠.  相似文献   

13.
王士禛康熙27年编选的《唐贤三昧集》中所反映出来的神韵主张,其实早在其康熙22年应徐乾学劝而编选的《五言古诗选》中即已有所表现,只是没有《唐贤三昧集》来得明晰。从《五言古诗选》到《唐贤三昧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王士禛诗学主张逐步缩削、集中的轨迹,可以说神韵说是王士禛在古代诗学传统中寻找师法对象时逐步明确下来的。  相似文献   

14.
对美籍华裔学者孙康宜的中国古代诗词研究作专题性探讨,着重其对六朝诗人及其诗歌创作和唐宋词人与词学所作的论析,指出,孙康宜的研究有其独到的眼光,她提出了一系列属于个人独立研究的看法,可资中国学者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5.
梁宗岱是我国象征诗派最重要的理论家之一.他将中西方的"象征"理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象征主义诗论,体现在他提出以"整体象征观"去把握诗歌的象征内涵.他的这一诗学理论成为新文学象征主义诗歌的理论基石,在现代诗歌中也有突出的体现和运用.  相似文献   

16.
抗战诗歌朗诵运动中,艺术家们为促进诗歌朗诵运动的蓬勃发展,纠正“纯诗”的影响,使抗战诗歌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对“朗诵诗”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讨。这些探讨集中在“朗诵诗”的存在意义、“朗诵诗”的内容与形式等问题上。这种讨论促进了中国现代新诗艺术的口语化、散文化,对后世诗歌的发展具有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诗类角度考察,古诗十九首多有对行旅生活的描写。行旅生活的诗歌内容,决定了作品对自然风物以及时间与空间的体验与感受。自然风物无不引发诗人对生命的感悟,而时空意识又表现了诗人们的生命困顿以及对生命短暂的慨叹。  相似文献   

18.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摭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学生把古代文学看作一件“古董”的今天,古代文学课程的改革已迫在眉睫。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并非易事,而增强现代意识,拓宽宏观视野,改革古代文学传统的教学结构,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且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无疑是一个良策。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王力《古代汉语》教材中中古诗歌部分(即两汉乐府民歌及汉魏六朝诗)的注释进行重新考证,归纳出注释中有“解释有误”、“解释欠深入”、“对特色词未予解释”等三方面的缺憾。从而进一步认识中古诗歌的语言特色,并加深对中古汉语语词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乐学"教育源远流长,它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审美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实现创新,在教育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中国古代文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乐学"教育资源,在教师先进理念的指导下,经过学生的探究创新,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效果将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