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士稹康熙27年编选的《唐贤三昧集》中所反映出来的神韵主张,其实早在其康熙22年应徐乾学劝而编选的《五言古诗选》中即已有所表现,只是没有《唐贤三昧集》来得明晰。从《五言古诗选》到《唐贤三昧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王士稹诗学主张逐步缩削、集中的轨迹,可以说神韵说是王士稹在古代诗学传统中寻找师法对象时逐步明确下来的。  相似文献   

2.
康熙二十二年,王渔洋、徐乾学、汪懋麟、王又旦、陈廷敬五人进行了一次文酒之会.这次文酒之会是“诗坛圭臬”王渔洋编选《十种唐诗选》与《唐贤三昧集》两部唐诗选本的直接诱因.但王渔洋编选的《五七言古诗选》应成书于这次文酒之会前,而非学界通常认为的文酒之会后.认真分析那次文酒之会的内容对理解王渔洋选本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康熙二十二年,王渔洋、徐乾学、汪懋麟、王又旦、陈廷敬五人进行了一次文酒之会。这次文酒之会是"诗坛圭臬"王渔洋编选《十种唐诗选》与《唐贤三昧集》两部唐诗选本的直接诱因。但王渔洋编选的《五七言古诗选》应成书于这次文酒之会前,而非学界通常认为的文酒之会后。认真分析那次文酒之会的内容对理解王渔洋选本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沈德潜是乾隆朝前期的诗坛领袖,他与同列康熙诗坛六大家的王士禛和赵执信都有交往。赵执信因与王士禛论诗不合,作《谈龙录》攻讦王氏诗学,王、赵之争成为影响清代诗坛的著名事件。沈德潜在评判王、赵之争上明显站在王士禛一边,但他在构建试图取代王士禛神韵说的诗学理论时,也吸收了赵执信《谈龙录》的一些观点。在王、赵之争的诗学背景下,辨析沈德潜与赵执信诗学观念的异同,有助于人们看清清代中期诗学和初期诗学的关联与流变。同时,沈德潜《清诗别裁集》是迄今最有影响的清诗选集,然此书于赵执信有定位不准、校勘不精、评注失实之弊,一并予以辨析。  相似文献   

5.
《唐贤三昧集》是王渔洋(原名王士祯)编纂的重要唐诗选本,该选长期是学界探讨与研究的热点.依据原始文献,才能对《唐贤三昧集》的选诗与诗学思想进行深入的真实把握.该选确实能部分反映盛唐诗当时的发展状况与原貌,该选体现出王士祯对冲淡、自然、清奇之“意境”的追求、禅理禅趣的倡导、精神情性的重视以及盛唐中寄托含蓄、超洒空灵一类诗作的喜好.  相似文献   

6.
王士祯是清初神韵派的领袖 ,标举“神韵”说 ,倡导神韵诗风主盟诗坛长达 5 0年。他采编《唐贤三昧集》、辑《十种唐诗选》作样板 ,以“选”示“法”,又以写作神韵诗歌率先垂范 ,进行实践。这种双向倡导和大力宣传 ,以及诗歌创作的卓越 ,扩展了理论的影响和魅力 ,获得极大的成功 ,登上诗界“开国宗臣”和“一代正宗”的地位。在文学史上理论和创作均能成绩斐然的作家 ,殊不多见  相似文献   

7.
清初知名诗人颜光敏——王士禛选定的"金台十子"之一,著有诗集《乐圃集》。他的诗歌风格雅正,训辞深厚,曾得到顾炎武、王士禛等名家的高度评价。可以把颜光敏的咏怀抒情诗分成讴歌爱国人士、歌颂历史英雄、借用他物抒情、批判社会现实、怀念好友亲朋等五个方面,具体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8.
王士稹是清初康熙年间诗坛宗主,《秋柳四首》是其神韵诗的早期代表,在写作技巧方面颇具特色,其中,典故的大量运用即是最突出的一点.而仔细品读这些典故又会发现如下两点:一是典故来源颇有特色,二是典故的运用正是该组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9.
学界对于王士禛的认识一般都专注于其神韵理论及他的所谓"神韵诗歌",而忽略其现实题材诗歌。研究王士禛的战争题材诗歌,我们可以看到,王士禛主动向杜甫学习,他的现实主义诗歌作品以反映战争为主;他的战争诗不但反映了战争给后方人民带来的各种深重灾难,同时还表现了对和平的殷切期望。  相似文献   

10.
从选本批评的意义上看,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之编选,与他在《凡例》中宣称的"以言情为本"的选诗标准并不完全符合。在此之外,还存在着与此相矛盾的隐形标准,实际上该选本并不仅仅以指导后学为目的,也不纯粹以体现选者的兴趣、识力为目的,而是以呈现汉魏六朝诗歌的总体风貌为宗旨,这体现了编选者宏大的诗史眼光。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八九年我曾写过一篇《王士禛神韵说的历史价值》,主张从神韵说之外看神韵将神韵说放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历史链条中加以考察,意犹未尽。现在,将神韵说放在王士禛自身生活的旋涡里,考察神韵说的人格价值,依然是在神韵说之外看神韵。稍加体察,深感神韵说于王士禛的人格价值有密切的关系。兹略加陈述,以就正于博雅通人。 一 清代初年,中国知识分子在经历着一场心灵的震撼。众所周知,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参与感特别强烈,咸以治国平天下为远大理想。一旦进入政治圈,他们都信奉儒学社会政治伦理,特别是“忠”与“信”。因此,尽管中国历史上王朝更替、江山易主是常见的事,但是,每当这个时刻到来之时,在政治圈中的知识分子就产生了复杂的心理障碍。其次,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共同体的国家里,任何一个民族都有成为执政者的权利,历史上也出现过少数民族政权的事实。遗憾的是,当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际,汉族知识分子也常常产生心理上的障碍,甚至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清代初年的“三大儒”是容城(今河北省县名)孙奇逢、余姚(今浙江省县名)黄宗羲、周至(今陕西省周至县)李颙,都与清王朝有隔阖:  相似文献   

12.
1954年1月,《臧克家诗选》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是《臧克家诗选》的初版本。臧克家心底对1954年版《臧克家诗选》有不满的“情绪”,觉得诗选的出版方式是对他人格的“侮辱”。1956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拟出版增订版《臧克家诗选》,此版中诗人对入选诗歌进行扩充,容量变得很大。1976年10月“文革”结束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再次启动《臧克家诗选》出版,目的是对诗人一生的诗歌历史做历史展现,臧克家对新中国成立后的诗歌进行了组合。1986年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最后一次修订《臧克家诗选》,这是最高级别的官方文学出版社的“最后定本”,它成为四个版本中最厚的版本。从《臧克家诗选》的版本变迁中,我们发现:涉及抗战之前、抗战期间的诗歌入选篇目,臧克家主要依据的是1945年版《十年诗选》,他大体没有超过这个“限度”。这从侧面看出臧克家对《十年诗选》的独特感情,我们可以把它看作真正初版的“臧克家诗选”。  相似文献   

13.
作为《诗经》宋学的集大成之作,朱熹的《诗集传》对《毛诗序》多有批判,突破《毛诗序》"美刺言《诗》"对诗旨的牵强附会,主张"以诗言《诗》",试图从文本出发探求诗的本义,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诗的本来面目。朱熹虽对序是否合乎诗旨产生怀疑,主张不依序说诗,但在具体释诗过程中存在并未完全废序的现象,带有明显的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14.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摘要]《古文观止》是清初科举政策影响下产生的蒙学教材,《古文辞类纂》则是在乾嘉时期骈文复兴的背景下为提倡古文“正统”而产生的。基于两书选文情况判断,《古文观止》与《古文辞类纂》的文体分类相似,但姚鼐所编《古文辞类纂》在分类上比《古文观止》更为详细。就写作背景与目的来看,《古文观止》为迎合统治者需要,选文的文风偏向于典雅醇正,选入少量骈文,为八股文写作服务;《古文辞类纂》则是姚鼐用来宣扬自己的文统、道统,借古文彰显自己的主张的。基于吴楚材、吴调侯与姚鼐对道统的不同理解,《古文观止》以选文体现纲常伦理,而《古文辞类纂》则不对六经文章妄加评议,实际上均是推崇程朱理学的体现。二书的成书时代影响编者的编选目的,这是导致两种古文选本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清初王士禄与王士禛兄弟二人的词,都有《花间》《草堂》的风调,他们在创作上体现出不同倾向:王士禄闺情之作表现静态的浓艳之美,山水之作表达隐逸的思致,王士禛写人有秀逸之美,写景注重历史时空因素的发掘;王士禄抒情较为内敛,含蓄蕴藉,王士禛则趋于外向,注重环境的感发;王士禄在表现上工笔描摹,有较明显的雕琢痕迹,王士禛重于写意,自然流畅。  相似文献   

16.
孔传铎编选的《名家词钞》是一部丛编型清词选本,在保留清初词学文献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该集与《百名家词钞》既无意于避复,亦无意于拾补,可证二书之间并无递补关系。此前学者分析《名家词钞》与同是孔传铎参编的《草堂嗣响》和《同调词》构成同一选系,实际相关诗、词、文透露了孔传铎曾得到蒋景祁编选的《瑶华集》并爱不释手,经过考察选人三分之二与《瑶华集》重复、有存词仅见于二书者、词作文本有差异处,二书版本文字高度契合。据此可知,构成《名家词钞》最重要之选源的不是《草堂嗣响》,而是《瑶华集》。同时进一步推定《名家词钞》编纂时间为康熙末雍正初,且具有未完成的性质。  相似文献   

17.
阎若璩年二十即疑《古文尚书》之伪,自康熙十一二年间沉思属稿,康熙二十二年,《尚书古文疏证》第一卷已成定本,此前京师已多有副本。《疏证》前四卷草创后,阎氏曾别录四本。康熙二十七年,《疏证》五卷本成,时阎氏五十有三。此后,阎氏将前四卷陆续修定为两卷。至康熙三十二年,已成八卷之本。但至康熙四十三年阎氏去世时,《疏证》并未最终成书。  相似文献   

18.
彭维新的《墨香阁集》中有3题8首诗记载了他与著名诗人赵执信的交往.彭维新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冬至雍正元年(1723)秋曾任山东学政,《墨香阁集》中关涉赵执信的诗作应作于彭氏任职山东学政期间.笺释、考证彭维新的8首诗,可以补正前人在赵执信生平研究上的失误和不足.赵执信《饴山堂集》中之所以对彭维新只字未提,可能与彭维新后来获罪以及赵执信晚年删订诗集时舍弃应酬之作有关.  相似文献   

19.
由康熙主持编选的《佩文斋咏物诗选》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部咏物诗专集。编者"通天地、类万物"、"发挥天地万物之理"的编选理念,是康熙时期盛世精神的集中体现。其对咏物诗温柔敦厚的美感特征和诗教功用的强调,既是清初文化统治的需要,也是经历明代政治暴虐和易代之际的动乱之后社会普遍的文化心理需求。此外,其广泛的咏物诗学观念和宏阔缜密的编选体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古诗源》是中国诗学史上一部十分重要的经典选本,是沈德潜在“格调说”诗学思想指导下进行选诗的,是沈德潜“格调说”的经典范本。《古诗源》谈本求源,展现了唐前诗歌发展的脉络及创作成就。在诗选方面具有很大的价值,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