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肺癌及相应的癌旁组织、肺癌细胞株中端粒酶基因和抗凋亡基因bcl 2的关系 ,以期阐明端粒酶基因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的表达及抗凋亡基因对端粒酶的调控机理 .方法 采用TRAP ,RT PCR及LSAB的方法研究了 38例肺癌及相应的癌旁组织、肺癌细胞株的端粒酶活性、hTR ,hTERT及bcl 2的表达 .结果  82 .3%的肺癌组织及 3种肺癌细胞株均表达端粒酶阳性 ,而癌旁组织及人胚肺成纤维细胞株全为端粒酶阴性 .38例癌组织中 ,34例表达hTR(89.4 %) ,其中 9例hTR在肿瘤组织的表达比其相应的正常组织高 ,其bcl 2表达也较高 .36例表达hTERT(94 .7%) .而在相应的癌旁组织中 ,34例表达hTR ,但只有 3例表达hTERT(7.8%) ,且表达hTERT的 3例患者其癌旁组织的hTERT表达比其相应肿瘤组织低 .hTERT阳性的癌旁组织其bcl 2表达也高于hTERT阴性的癌旁组织 .肺癌细胞株中均有hTR和hTERT的表达 ,而人胚肺成纤维细胞株只表达hTR .结论 肺癌组织中具有较高的端粒酶活性 ,说明端粒酶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hTE...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恶性肿瘤病人体液中端粒酶的活性,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端粒酶PCR-ELISA 法对27例恶性肿瘤及51 例良性疾病病人的支气管灌洗液、胸水、腹水、尿液的端粒酶活性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恶性肿瘤组织其端粒酶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将可能作为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端粒酶是一种具有逆转录活性的核蛋白酶,可维持端粒正常的生理功能,而端粒酶活性表达与口腔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并为人们治疗口腔恶性肿瘤以及其他肿瘤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文章将对端粒酶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口腔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第一位的恶性肿瘤,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高危型HPV16、18感染是宫颈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启动因素.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蛋白酶,能逆转录合成端粒,维持端粒长度的稳定.其在正常组织中活性很低,而在肿瘤细胞中活性较高,与细胞永生化或恶性转化密切相关.宫颈癌的发生机制与端粒酶激活有关,端粒酶不仅是恶性肿瘤诊断重要的靶点,也是探索肿瘤治疗方法的关键.因此,文章对端粒酶在宫颈癌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6.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 ,许多学者对此作了大量研究 .目前认为绝大多数恶性肿瘤中存在端粒酶活性 ,肿瘤的无限增殖与端粒酶的活化密切相关 .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可作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早期诊断与预后判断的生物学指标 ,理论上可通过抑制端粒酶活性达到治疗恶性肿瘤的目的 .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端粒酶基因表达与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及其端粒酶活性关系。方法 :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端粒酶基因 h TR和 h TRT在 1 1 5例癌组织 ,2 3例癌前病变 ,2 0例良性病变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1 1 5例癌中 h TR阳性率为 83.5 % ,h TRT阳性率为 80 .9% ;2 3例癌前病变中 h TR、h TRT阳性率分别为 39.1 %和 30 .4% ;2 0例良性病变中除 1例有 h TRT弱阳性外其余均为阴性。癌组织 h TR和 h TRT的表达与癌前病变、良性病变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1 ) ,而癌组间无差异。h TR、h TRT表达在淋巴结转移癌组明显高于无转移组 ,端粒酶基因表达随肿瘤分化程度降低而有增高的趋势。结论 :端粒酶基因 h TR和 h TRT在多种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均为高表达且有很大相关性。端粒酶的激活发生在癌变早期 ,提示与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原位杂交技术检测h TR和 h TRT对恶性肿瘤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已证明有84.7%的人类恶性肿瘤组织细胞中端粒酶表达异常增高.端粒酶的作用是合成染色体末端端粒重复序列维持染色体稳定及细胞永生化的关键因素.因此,端粒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目前最广泛的肿瘤标志物.核酶是一种具有内切酶活性的RNA分子,只要满足一定的空间结构就能定点切割RNA底物.切割端粒酶的核酶(简称为端粒酶核酶)主要针对端粒酶的两个亚单位hTR和hTERT抑制两基因的表达,降低端粒酶的活性,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电离辐射(ionizing radiation,IR)诱导基因组DNA断裂和相关端粒损伤灶点的形成可作为衡量临床治疗恶性肿瘤的指标。但端粒酶在电离辐射下DNA断裂损伤和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至今仍在探究,目前研究角度更偏重多蛋白家族参与的复合通路方面和微小RNA分子网络方面等。本文从端粒酶在DNA损伤修复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相关进展、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思路出发进行综述,旨在为相关端粒酶靶向复合物和端粒酶抑制剂用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0.
端粒酶是维持染色体长度及功能稳定的重要物质.研究表明,端粒、端粒酶与细胞寿命直接相关.通过对端粒酶的活性及在表达程度的研究进—步发现其与肿瘤的发生和转移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人们正在研究将端粒酶的表达水平作为肿瘤诊断和愈后的指标,并可能将端粒酶抑制列为肿瘤治疗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端粒、端粒酶的研究与人类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有关端粒、端粒酶及其与人类肿瘤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学科研究较为关注的热点 ,认为人类端粒酶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和人的衰老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本文介绍了一些研究成果、进展情况 ,探讨端粒、端粒酶活性同肿瘤诊断之间的关系 .  相似文献   

12.
13.
14.
用TRAP法对来自人肺、乳腺和皮肤的恶性肿瘤永生细胞系.和该三种组织来源的正常体细胞,及正常卵巢和睾丸组织进行了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发现,三种永生细胞系和卵巢与睾丸组织中均可测到端粒酶活性,而三种组织来源的体细胞不能测到;提示端粒酶可能对恶性肿瘤细胞永生化、生物种系正常繁衍,和正常体细胞的衰老与寿命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林禾雨 《科技信息》2013,(25):152-152,205
端粒是存在于真核细胞的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其作用是维持染色体末端的遗传稳定性,它的存在避免了染色体被酶降解。端粒酶负责延长端粒的长度,是一种逆转录酶。端粒酶在肿瘤细胞中具有高活性。端粒与端粒酶的存在在细胞的永生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细胞衰老与癌变的重要决定因素。本文综述了端粒与端粒酶目前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日后的发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端粒酶特异性核酶对乳腺癌细胞MCF-7端粒酶活性、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设计合成RZ基因,构建人端粒酶锤头状核酶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 )-hTERT-RZ,测序鉴定.提取MCF-7细胞总RNA,RT-PCR扩增靶基因的cDNA片段,插入载体pMD18-T并测序鉴定.将核酶重组体及hTERT载体体外转录,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Rz的切割活性.核酶载体转染乳腺癌细胞MCF-7,RT-PCR法检测核酶重组子转染效率及核酶转染细胞中hTERT mRNA的表达量,TRAP法测定细胞端粒酶活性,MTT法、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增殖及凋亡.结果 测序表明peDNA3.1( )-hTERT-Rz和pMD18-T-hTERT构建成功.5%琼脂糖凝胶电泳表明体外转录出Rz和靶基因hTERT,Rz对靶基因hTERT具有切割活性.构建好的核酶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乳腺癌MCF-7细胞.发现其潜伏期延长,对数生长期减缓,S期细胞比例降低,G1期细胞比例增高(P<0.01).端粒酶活性检测发现端粒酶活性明显降低.结论 端粒酶催化亚单位特异性核酶对靶基因hTERT在体外和体内均有催化切割活性,该核酶在乳腺癌MCF-7细胞中抑制hTERT的表达和细胞增殖,为核酶应用于恶性肿瘤的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和新型工具酶.  相似文献   

17.
端粒酶是一种由RNA和蛋白质构成的复合结构,在活性状态下端粒酶可以其自身的RNA中的内设模板区为模板,以逆转录方式为染色体末端“加尾”。端粒酶活性的恢复是动物克隆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端粒酶活性恢复机制、端粒酶基因表达调控信号及端粒酶活性与衰老体细胞中染色体端粒恢复的关系等问题还有待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8.
端粒是位于染色体末端、能保护染色体不被降解的特殊结构。端粒酶则是能合成端粒DNA的酶,使得端粒的长度和结构得以稳定。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推动了科学家对人类衰老和肿瘤发生机制的研究,有助于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文章对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过程、其主要结构和功能、以及与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9.
端粒和端粒酶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热点,端粒的缺失与细胞的衰老,端粒酶的活性与细胞的老化及癌化均有密切的关系.文章综述了端粒和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及其与细胞衰老及肿瘤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之上展望了端粒酶在抗衰老、抑制肿瘤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端粒酶是一种RNA依赖的逆转录酶,其激活是细胞永生化和肿瘤形成的关键步骤。在妇科肿瘤的发生过程中,端粒酶活性和hTERT的表达与肿瘤的进展具有相关性。端粒酶及其催化亚单位成为妇科肿瘤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的生物学指标。因此,抑制端粒酶活性有望成为妇科肿瘤治疗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