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h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以出血和血小板减少为主的疾病。患者自身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引起血小板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清除增多〔1〕。以广泛皮肤、粘膜或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及抗血小板抗体出现为特征〔2〕。  相似文献   

2.
血小板减少症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造成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危害性。阐述了对血小板减少症病人的观察、护理和预防出血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少见的微血管出血性疾病。目前认为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的相互作用在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首选治疗以血浆交换和输血浆为主。  相似文献   

4.
杨丽华 《甘肃科技》2006,22(7):190-190,219
目的:对我院34例心脏手术患者输注血小板的临床情况进行观察。为临床输注血小板提供依据。方法:输注血小板1小时血小板计数,采用静脉血SF—3000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14例患者术前血小板减少,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明显增加,血小板回升率>30%,术后临床出现出血、渗血减少、伤口愈合良好。18例患者术前血小板正常,术后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数未见明显增加。血小板回升率<30%。有2例患者临床出现出血、渗血及伤口愈合不良。血小板破坏率平均为:43.7%。结论:对于术前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术前输注血小板,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术前血小板正常的患者术后输注血小板没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小板表面血小板相关抗体(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及血小板膜糖蛋白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诊断及预后评价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了70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及20名正常人血小板表面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G)及血小板膜糖蛋白(CD61,CD41,GPIIb/IIIa).结果初治3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中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在血小板表面阳性百分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小板膜糖蛋白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20例经激素治疗的ITP患者PAIgG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血小板膜糖蛋白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类风湿关节炎)血小板相关抗体在血小板表面阳性百分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小板膜糖蛋白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20例治疗有效患者治疗后血小板相关抗体较治疗前下降(P<0.01),血小板膜糖蛋白上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FCM用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小板相关抗体及血小板膜糖蛋白检测,具有灵敏、快速、简便的特点,是适用于临床诊断的新方法,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围产期的处理方法。方法分析200901-201101期间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92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2例患者中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45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CDP)所致血小板减少22例,妊娠合并巨幼红细胞贫血(MACP 11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阴道分娩34例,剖宫产52例,产后出血8例,经处理后效果良好。结论该病是由多种内科合并症及妊娠并发症引起的一种围产期常见病,处理不当,将危及母婴生命,应针对病因进行个体化处理。分娩方式视血小板情况及有无产科手术指征而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开胸心脏手术对血小板的影响。方法7只绵羊进行模拟开胸心脏手术,分别于开胸前、外科操作结束时及结束后2 h采血行人工血小板计数。结果7只绵羊手术操作完成后2 h与开胸前相比血小板显著减少(P<0.001);与操作完成时相比也显著降低(P=0.005);操作完成时与开胸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251)。术中出血量多的绵羊,不但操作完成后2 h与开胸前和操作完成时相比血小板显著降低(P<0.001),而且操作完成时与开胸前相比血小板也明显减少(P=0.033)。结论开胸心脏手术可引起血小板明显的减少,避免血小板的大量消耗,关键是熟练手术操作,减少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8.
血小板具有凝血和止血的功能.血小板聚集率在一定程度上能预示患者的出血风险,故对患者进行血小板功能试验的检测对临床治疗和患者出血风险评估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测定对于临床上诊断出血性疾病、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及抗血小板药物监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血小板聚集率检测在血液病、心内科疾病、神经内科疾病、内分泌科疾病及其并发症的预防、抗凝药物的监测、疾病辅助诊断和预后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开展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技术是临床不可缺少的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小板生成素注射与脾大部栓塞两种方法对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方法对15例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皮下注射血小板生成素,用药期问和用药后1月、3月、半年、1年、2年分别复查血常规,观察疗效。与我科之前报道的脾大部栓塞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作一比较。结果两组有效率相当,血小板生成素注射副作用少,脾大部栓塞则疗效持续时间长。结论对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首选血小板生成素,无效时再选择脾大部栓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期间L-精氨酸对血小板超微结构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30例先天性房缺、室缺患者随机分为两组:L-精氨酸组(T组)(15例)于麻醉后切皮前将L-精氨酸200mg/k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ml中,经颈内静脉用微量注射泵以99ml/h的速度泵人体内。对照组(C组)(15例)中同时以相同的速度泵人等量5%葡萄糖注射液,但未加任何药物。在麻醉后切皮前(基线值t1)、CPB后30分钟(t2)、CPB结束时(t3)、手术结束时(t4)、术后24h(t5)检测两组病人血小板数(PLT),电镜观察血小板形态及超微结构;记录术后24h胸腔引流量。结果:切皮前两组病人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t1相比,两组血小板数于t2~t4各时点均下降(P〈0.05);T组血小板数的下降幅度较C组低(P〈O.05)。术后胸腔引流量较C组明显减少(P〈0.05)。C组血小板超微结构改变明显,T组血小板超微结构改变较C组明显减轻。结论: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期间血小板超微结构异常改变,易致术后出血;L-精氨酸在CPB术中可以起到保护血小板、减少术后出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水提醇沉法将升巨散制成冲剂,对实验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表明升巨散具有升高外周血小板数量之功效,差异显著(P<0.15).相继在出血时问、凝血时间和24h 血块收缩实验中,也间接证实本品有升高外周血小板数量之作用。又在骨髓象检查中,发现升巨散能提高骨髓之巨核细胞及血小板数量,差异显著。本品 LD_(50)及95%可信限为70.88±2.62g/kg。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在正常凝血、病理性出血和血栓症中具有关键作用,由血小板介导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疾病是西方发达国家人群的主要死因之一。本书主要介绍了血小板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抗凝血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甘肃科技》2005,21(8):172-172,213
甘肃省红十字血液中心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前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进行了筛选,机采血小板的以上三个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因此,制备的机采血小板不仅能有效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和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且白细胞混入量能控制在5×106/袋以下,可很好地预防发热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CMV感染和HLA同种免疫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EDTA-K2抗凝剂致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原因及纠正方法.方法:选取健康体检者30名和EDTA-K2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少者5名,同时采集EDTA-K2抗凝静脉血2ml和置于160μl稀释液中的末梢血40μl,分别在sysmex-2000i全自动血球计数仪进行静脉血和末梢血的血小板计数,比较静脉血和末梢血的血小板数,同时用光学显微镜对瑞氏-姬氏染色后的EDTA-K2抗凝血进行血涂片观察.结果:健康组EDTA-K2抗凝静脉血和稀释的末梢血血小板数相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涂片上血小板大小、形态、分布正常.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患者静脉血和稀释的末梢血血小板计数相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血涂片尾部有大量血小板聚集,数量不等.结论:EDTA-K2抗凝剂可对部分患者血小板计数造成假性减低,但通过稀释的末梢血计数血小板联合涂片观察,就可以纠正假性血小板减低,避免临床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以同期8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回顾性分析80例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与肿瘤转移的关系。结果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高于正常对照者(P〈0.01),伴转移者PLT和PCT高于无转移者(P〈0.01),而PDW和MPV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参数明显增高,提示血小板与了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有密切关系,血小板参数可作为恶性肿瘤疗效及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部科技》2013,(3):126-126
日本研究人员日前报告说,他们新发现一种基因变异可导致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出生后止血功能就很差,容易出血。此前,研究人员已经弄清了几种致病基因,但是仍有半数患者的致病基因没有弄清。东京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研究了13个患者家族基因,发现有6个家族中一个名为“ACTN1”的基因出现变异。  相似文献   

17.
张立平 《甘肃科技》2002,18(3):43-43
在冠心病的防治中 ,长期口服阿斯匹林 (ASA)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 ,这一点已被公认。但是在剂量及药效时间上尚有争议。本文应用阿斯匹林观察其抑制血小板的时间效应及其最佳剂量 ,并对机制做了初步的探讨。1 对象与方法1 1 观察 2 0 0 0年 10月 - 2 0 0 1年 10月胸痛可疑冠心病 (CHD)或CHD及稳定心绞痛的住院病人 6 0例。年龄 2 5 - 70岁。近 2周内未服用ASA及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 ,有出血倾向 ,血小板减少 ,肝肾功不全 ,心功不全及ASA过敏者除外。1 2 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口服ASA10 0mg ,另一组口服ASA30 0m…  相似文献   

18.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出血性疾病中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为皮肤的瘀点、瘀斑、粘膜及内脏出血。实验室特征除血小板减少外,尚可有出血时间延长,血块退缩不良,及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本病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年,以青年女性为多,分急性与慢性,急性少见且多见于儿童,慢性的为百分之八十。  相似文献   

19.
抗血小板药物在心血管疾病中有广泛的应用,但其仍存在出血不良反应,这是由于一些新药机制不明确所造成的。因此,抗血小板药物的机制研究还需加快。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终将诞生,如前列腺素EP3受体抑制剂,为新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要 :探讨血小板在速发型变态反应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 :选择 172例健康对照组及速发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138例 (其中哮喘 5 1例 ,变应性鼻炎 5 0例 ,荨麻疹 37例 ) ,取左手无名指血 ,按李氏等 [1 ] 方法进行血小板形态学分类。结果 :疾病组与健康组比较 ,成熟型血小板显著降低 ,衰老型及变性型血小板显著升高。结论 :血小板能增强由 Ig E介导的嗜碱粒细胞介质的释放作用 ;速发型变态反应也可激活血小板发生释放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