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3 毫秒
1.
介绍了环氧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包括Sharpless不对称环氧化、Salen锰络合物催化烯烃的不对称环氧化、手性酮催化的烯烃不对称环氧化、卟啉配合物催化烯烃的不对称环氧化、羰基化合物与硫叶立德不对称反应合成环氧化合物、生物发酵法制备不对称环氧化产物以及手性环氧氯丙烷合成法,对于研究旋光环氧化合物的合成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去氢表雄酮为原料,通过环氧化、环氧开环、内酯化和酯化等化学反应,合成了9个结构修饰物,产物经核磁共振、质谱和红外光谱等进行表征,并进一步进行了初步的抗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2个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中等抑制活性,6个化合物对枯草芽孢杆菌具有中等抑制活性,4个化合物对白色念珠菌具有弱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3.
以环氧氯丙烷作为交联剂,对天然半乳甘露聚糖类高分子田菁胶进行环氧活化。产物环氧化田菁胶是高分子改性重金属螯合剂必备中间体。探讨了环氧活化过程中各种环境因素如碱度、环氧氯丙烷用量、相转移催化剂用量、碱化时间、环氧化时间以及反应温度对环氧值的影响。环氧化过程中,最佳反应条件为:碱浓度为2.5mol/L;碱化时间为6小时;环氧氯丙烷用量为1.0mL/g碱化田菁胶;环氧化时间为3小时。  相似文献   

4.
环氧/聚有机硅倍半氧烷杂化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进目前环氧LED封装材料柔性差、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需要高温固化等缺点,采用紫外(UV)固化技术,将环氧树脂与含环氧基团聚有机硅倍半氧烷交联杂化,制备了环氧/聚有机硅倍半氧烷杂化膜材料,并通过13 C-NMR、29 Si-NMR、SEM、FTIR、TGA和UV-vis等研究了UV固化对环氧/聚有机硅倍半氧烷杂化膜材料的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聚有机硅倍半氧烷与环氧树脂在紫外固化过程中,快速原位杂化形成环氧/聚有机硅倍半氧烷杂化膜材料,没有相分离,获得的环氧/聚有机硅倍半氧烷杂化膜材料具有透过率高、耐高温、耐紫外、附着力好等特点,可用于LED封装材料、电子封装材料等光电领域。  相似文献   

5.
关于液体聚丁二烯的环氧化研究(Ⅰ)过氧乙酸现场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过氧乙酸现场环氧化技术,合成一系列具有不同环氧值的液体环氧化聚丁二烯,详细地研究了反应温度、时间、催化剂等诸多因素对环氧化反应的影响,并首次通过开环几率和双键的反应程度阐述了环氧化反应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提高环氧化效率,以氯化胆碱为氢键受体,将其与二水草酸以物质的量比为1∶1制备的低共熔离子液体作为酸性相转移催化剂,并以过氧甲酸为供氧剂,无溶剂催化大豆油环氧化合成环保型增塑剂.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催化剂、双氧水、甲酸的用量对原料油环氧化率的影响.在优化条件下制得的产品色泽浅,环氧化率高达90.32%,环氧值为6.85%,产品质量优于国家标准.且催化剂易与产物分离,并能循环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及核磁共振光谱(1H NMR)结果表明原料油中不饱和双键转化较为完全,环氧化率高,催化剂的选择性好;热分析(TG-DSC)表明产品环氧大豆油初始热分解温度为265℃,在高于223℃的温度下才有失重趋势,热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增塑剂是软性塑料必不可少的助剂,约占原料3%~5%,而软性塑料占整个塑料制品50%~60%,故增塑剂需要量大。我国使用的增塑剂,主要品种是邻苯二甲酸酯(丁酯、辛酯)及环氧大豆油,部分需要进口。棉籽油在我国资源丰富,经环氧化得环氧棉籽油,作增塑剂使用,近年来受到广泛注意,经研究其成本较上述两种增塑剂为低,其性能某些指标较上述两种增塑剂优超,故有极大发展前景。环氧棉籽油增塑剂耐寒,耐光热,稳定性好,无毒,可用于食品和药品的内外包装、农用薄膜、人造革、塑料地板、电热电缆护套、光技术薄膜等工业领域。推广应…  相似文献   

8.
采用B3LYP密度泛函方法和DAM模型对(1,3)-丁二烯环氧化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分子态吸附氧环氧化(1,3)-丁二烯环氧化的理论计算,得到了该反应路径上的吸附态、中间产物、过渡态以及最终产物的能量、几何构型等,确定该反应分两步进行,反应能垒比较低,从理论上解释了银催化(1,3)-丁二烯环氧化较高选择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用于紫外光固化涂料的羧基化环氧丙烯酸酯水分散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亲水亲油平衡值(HLB)设计了以马来酸酐改性环氧丙烯酸酯的方案,合成了具有良好水分散性的羧基化环氧丙烯酸酯树脂.用电导率法表征了羧基化环氧丙烯酸酯的水分散性,研究了羧基化程度、中和程度对树脂水分散性的影响;配制了水性紫外光固化涂料,所得涂膜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0.
用KH-570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丙烯酸化环氧大豆油、衣康酸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和1-羟基环己基苯甲酮反应,成功制备出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的丙烯酸化环氧大豆油UV固化膜,探讨了KH-570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加入量对丙烯酸化环氧大豆油UV固化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含量的增加,膜的拉伸强度、柔韧性和热稳定...  相似文献   

11.
采用B3LYP密度泛函方法和DAM模型对(1, 3)-丁二烯环氧化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分子态吸附氧环氧化(1, 3)-丁二烯环氧化的理论计算,得到了该反应路径上的吸附态、中间产物、过渡态以及最终产物的能量、几何构型等,确定该反应分两步进行,反应能垒比较低,从理论上解释了银催化(1, 3)-丁二烯环氧化较高选择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鱼油的环氧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双氧水作为氧给予体,醋酸或甲酸作为活性氧载体,一步环氧化法实现鱼油的环氧化,考察了反应条件对鱼油环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效果优于硫酸;适当提高树脂用量或反应温度,可加快反应速度;使用醋酸作为活性氧载体比用甲酸好;在适宜的反应条件下,环氧鱼油的环氧值达到4.5%以上。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α-紫罗兰酮为原料,经间氯过氧苯甲酸环氧化、甲醇钠开环、连二亚硫酸钠还原碳碳双键,硼氢化钠还原羰基及脱水等5步反应合成了茶螺烷,产物结构经IR、1H-NMR和MS确证﹒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总收率可达59.4%﹒  相似文献   

14.
环氧蓖麻油合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磷酸为催化剂、采用过氧乙酸法对蓖麻油(CO)进行环氧化研究,探索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双氧水的用量等变量参数对蓖麻油环氧化的影响,得到各变量参数对反应的影响大小为:时间>温度>酸量>双氧水的量>催化剂的浓度.利用FI-IR对环氧蓖麻油(ECO)进行了表征,然后对比了CO和ECO的TG和DTG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以α-蒎烯为原料,经环氧化异构化可得龙脑烯醛。龙脑烯醛是合成檀香系列香料的中间体,它能与醛、酮、格氏试剂等反应,产物经进一步还原、氧化或酯化得到一系列可用作香料的龙脑烯醛衍生物。国内外化学家对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介绍了对这些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通过采用气质联用方法对石笔木种子油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种子中含有12.96%的水分,4.94%粗蛋白和50.29%的粗脂肪。对其脂肪酸进行GC-MS分析表明,十六烷酸(15.44%)、油酸(23.27%)、十八烷酸(4.54%)、反式-3-辛基环氧化乙烷辛酸(7.23%)、3-辛基环氧化乙烷辛酸(5.21%)和顺式-3-辛基环氧化乙烷辛酸(6.23%)含量丰富,是组成其脂肪酸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近年来Ti(O-i—Pr)4-DET催化体系、手性Salen催化体系、手性酮催化体系和负载手性催化体系等在不对称催化环氧化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催化环氧化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和讨论。Sharpless催化体系具有操作简单、催化剂价廉易得、对映体选择性高的优点;Jacobsen催化剂对双键环氧化有一定通用性,合成相对简单;手性酮催化剂能有效减少重金属污染;负载型催化剂具有催化剂易于回收、产物易于提纯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通过一步水热转动法原位合成了CoSAPO-5分子筛,通过两步法(先合成SAPO-5后经离子交换或浸渍法负载Co源)制备了Co/SAPO-5催化剂. XRD表征可看出所合成分子筛具有AFI的特征衍射峰,扫描电镜可看出CoSAPO-5分子筛晶体呈六方棱柱型,固体紫外图谱表明钴源存在于CoSAPO-5分子筛中. CoSAPO-5焙烧后显示出良好催化活性,催化苯乙烯空气环氧化产率为72. 2%;而Co/SAPO-5对苯乙烯的催化环氧化产率最高为56. 9%.比较两种制备方法,一步转动法合成CoSAPO-5操作简单,更利于钴源分散在骨架活性位置,所制取催化剂催化烯烃环氧化产率更高,综合表明一步转动法在催化剂制备中有很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以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原地蓖麻油的环氧化,考察了反应温度,原料配比和催化剂用量对环氧化的影响。确定了不同条件下,环氧化率达85%时的最佳反应时间。  相似文献   

20.
通过各种苯乙酰氯与乙烯反应合成一系列2-萘满酮,通过芳香化合物琥珀酸酐的傅氏酰基化反应、Clemen-son还原、环化等步骤合成一系列1-萘满酮,并将1-萘满酮通过还原、脱水、环氧化、开环氧等步骤转化为2-萘满酮.通过核磁检测,验证目标产物的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