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从长周期光纤光栅(LPFG)透射光谱和光纤布拉格光栅(FBG)解调原理角度,详细研究了LPFG透射光谱的边缘滤波特性,设计了一种基于双长周期双边缘滤波的FBG冲击监测系统方案,对该方案进行了冲击信号监测验证,采用电涡流传感系统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对冲击信号具有较好的响应度和精确度,实验结果符合结构监测领域对冲击响应监测的需要,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全息光栅干涉法测量曲面形貌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基于光栅原理,提出一种可用于任意曲面形貌测量的全息光栅干涉的新方法,给出了光学原理实验系统,系统中采用拟氖激光不光源,反射型柱面全息衍射光栅为标准器,并用计算机软、硬件对光栅信号进行细分处理。实验表明,系统可获得较宽的动态范围和较高的分辨率,可用于测量曲面形貌。  相似文献   

3.
基于光栅原理,提出一种可用于任意曲面形貌测量的全息光栅干涉的新方法,给出了光学原理实验系统,系统中采用氦氖激光为光源,反射型柱面全息衍射光栅为标准器,并用计算机软、硬件对光栅信号进行细分处理.实验表明,系统可获得较宽的动态范围和较高的分辨率,可用于测量曲面形貌.  相似文献   

4.
介绍一种用于曲面形貌特性的测量-分析系统。在触针技术的基础上,采用激光-光栅干涉和散斑干涉条纹微机细分技术并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原理,解决高精度曲面表面形貌测量问题,讨论了系统工作原理、光电信号处理、软件设计及曲面数据处理模型,给出了初步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5.
超高速微小碎片激光测速系统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面超高速模拟实验是研究微小空间碎片撞击效应经济有效的手段,其中等离子体加速器为微米量级碎片的主要地面模拟设备.本文研制了在等离子体驱动微小碎片加速器系统并应用于高速飞行微粒速度测量的激光测速系统.该激光测速系统工作原理是.利用主动激光照明,在颗粒飞行路径上形成光墙,通过检测颗粒通过光墙形成的散射激光,得到微粒到达光墙的时间,利用飞行时间法进行高速微粒速度测量.在激光测速系统原理测试实验中,采用信号响应上升时间小于10 ns,电子渡越时间小于20ns的高灵敏、快响应的光电倍增管,原理试验测得该探测系统的响应时间仅为约70 ns.该响应时间小于速度为15 km/s的颗粒通过3~5mm厚度的片状激光束的理论时间,并验证了该系统灵敏度高、响应时间快的特点,可以满足超高速微粒(8~20 km/s)通过3~5 mm激光墙的时间阈值(约0.1 μs)的需求.目前,激光测速系统已经应用于等离子体加速器发射超高速微粒的试验中,能有效测量等离子体加速器所发射的高速微粒的群速度,对15 km/s及以上速度的超高速颗粒亦能捕捉到有效信号,实现对微粒速度的测量,达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在等离子体微小碎片加速器上开展的超高速撞击试验中,激光测速系统能够实现无损在线速度测量,对等离子体加速器上开展的超高速撞击试验提供了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6.
介绍一种用于曲面形貌特性的测量-分析系统,在触针技术的基础上,采用激光-光栅干涉和散斑干涉条纹微机细分技术并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原理,解决高精度曲面表面形貌测量问题,讨论了系统工作原理、光电信号处理、软件设计及曲面数据处理模型,给出了初步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7.
光栅多普勒位移遥测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利用激光光栅的多普勒效应实现光栅横向位移距离高精度遥测的新方法,给出了具体测量原理、系统结构及景深计算的理论公式,理论分析了作为多普勒频移发性器和顺的反射相位光栅的衍射特性,理论计算和实验表明,此系统测量范围大,信号质量好,分辨力和测量精度高,并具有很大的景深可应用于具体生产环境中位移遥测。  相似文献   

8.
光栅是利用多缝衍射原理使光发生色散的光学元件.广义的衍射光栅可分为透射光栅和反射光栅.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光纤光栅、阵列波导光栅及全息光栅等新型光栅,这类新型光栅的产生同样也推动了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发展.此外,光栅在物理教学和实验室中也具有重要的应用.物理实验教学中可以利用透射光栅测量入射光的光波波长,并利用光的衍射效应得出所用光栅的光学参量等.首先概括了光栅的发展历史和应用,其次以“透射光栅测量光波波长”为着手点,重点介绍了透射光栅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通过进行实验操作,计算了光栅的角色散度和分辨本领,对实验数据进行分类对比及归纳总结,进而得出了透射光栅的特性及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9.
磁光盘道间距的相对周期测量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研制磁光盘机械特性测试系统时根据相同位移长度内的光栅信号和光道信号周期数以及光栅信号每mm周期数测量间距的方法、原理及实现,提出了相对基线过零求周期数的方法,给出了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研制磁光盘机械特性测试系统时根据相同位移长度内的光栅信号和光道信号周期数以及光栅信号每mm周期数测量道间距的方法、原理及实现,提出了相对基线过零求周期数的方法,给出了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11.
赵林  闵力  李淑娟 《山东科学》2012,25(4):49-52
应用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技术,设计了一种光纤光栅机械振动监测系统,该系统通过对传感器返回的实时振动信号做快速解调,从而实现了振动频率、加速度、速度、位移等多参数监测与远程传输,同时提供了完善的数据分析与显示功能。试验结果显示,该系统可有效应用于涡轮发动机、煤矿通风机等机械设备的振动监测中,为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提供了软件支持。  相似文献   

12.
在对光纤布拉格光栅应变传感原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易实用化的,能够实现武器弹丸炮口初速测试的方法,介绍了系统的基本组成,对光栅布拉格传感器弹丸炮口速度测试原理和方法进行了分析.和传统的测试方法比较,该测试方法能够实时连续测量火炮发射时每发弹丸的炮口初速,可以用于弹药可编程引信的实时装定,提高空爆弹药的杀伤力,也可以用于对火炮身管寿命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在科技研究、工业生产等各行业中,对于位移的高精度测量都是不可或缺的。利用光栅传感器完成测量是目前的主要方法。光栅传感器利用光电转换的原理将位移转换为电信号,该信号经过整形、细分后输出给后级电路完成对信号的处理,最后得到位移大小方向。本文在分析光栅传感器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提出借助CMOS图像传感器代替传统的硅光电池检测莫尔条纹,完成信号的细分,实现对位移的高精度测量。文中介绍了整体电路的设计和单片机系统的硬件及软件流程。  相似文献   

14.
弱散射光的回收处理和速度方向的辨别均是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中的关键问题。 采用单周期层栅可充分回收利用信号光能量,应用旋转场可广泛灵敏和简单方便地辨 别速度方向。在国外近几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自行建成了旋转场辨向层栅激光多普 勒测振系统并成功获得了多普勒信号。本文借助于层栅理论和琼斯矢量综述其机理方 面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工作,并举例说明基于旋转场辨向各种测试手段中信号叠加方案 的一般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5.
江超 《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5):140-141,149
文中首先介绍了光栅的种类及其特性。然后详细分析了光栅在大学光学实验中的具体应用,包括:由光栅构成的微小型光纤光栅光谱仪、光纤通信系统实验仪、光纤光栅传感仪和超声光栅声速仪等,论述了这4种光学实验仪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最后,对光栅在大学光学实验中的新应用领域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存在信号传递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载波的数字信号传递方法。通过耦合模理论对系统建模,对电能与信号同步传输特性和效率进行分析。使用可调稳压电路对发射端电压调幅调制,拾取端借助耦合机构对能量进行收集,并利用电压比较电路对信号复原。结果表明:在不更改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拓扑结构的条件下实现携能通信,组建实验平台验证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减小光栅传感器测量信号误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光栅传感器测量系统中,为了提高测量信号的精度,需要对系统输出信号的误差进行研究。介绍了莫尔 条纹的产生和光栅传感器测量系统,对测量系统的误差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利用基于误差修正技术的光栅测量系 统减小光栅测量信号的系统误差的方法,以及利用滑动平均滤波与中值滤波结合的方法减小动态莫尔条纹信号中 的随机误差,总结了设计光栅传感器测量系统的关键技术。仿真结果表明#混合滤波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小动态莫 尔条纹信号中的噪声干扰,且算法简单。  相似文献   

18.
白光--光栅再现普通透射全息图原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全息术基本原理,从理论上分析得到了白光再现普通透射全息图获得各色像重合需要满足的条件,论述了利用光栅实现该条件的可行性,给出了辅助光栅、全息图与再现图像位置的关系方程,文章还给出了白光——光栅再现普通透射全息图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9.
IntroductionIncreased telecommunication capacities require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s with high- bit ratesand large capacities.The development of erbiumdoped fiber amplifiers (EDFA ) resolved theproblem of fiber loss and made long- distancetransmission 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